在二维与三维中跳跃翻腾,这是一场想象力的无限狂欢

在二维与三维中跳跃翻腾,这是一场想象力的无限狂欢

首页休闲益智三维跳跃比赛更新时间:2024-04-29

6月5号,《普罗米亚》在中国内地院线正式上映。此时距离影片日本公映已经过去了两年有余。

国内的动画迷终于等来翘首以盼的机会:在电影院里体验《普罗米亚》的视听狂欢。

想要理清《普罗米亚》的核心魅力,就得先从今石洋之与他背后的TRIGGER扳机社开始讲起。

1

2007年由GAINAX(俗称宅社)制作的原创TV动画《天元突破红莲螺岩》,不仅仅是监督今石洋之的动画成名作,也奠定了未来扳机社的风格雏形。

《天元突破红莲螺岩》剧照

在这之后,今石洋之与大冢雅彦于2011年,带着主要制作班底脱离了GAINAX,并成立了扳机社。

2013年,扳机社制作的原创TV动画《斩服少女》横空出世,凭借出彩的剧情设定和超凡的热血打斗,赢得一众动画爱好者青睐,并顺利为扳机社打响了名声。

《斩服少女》剧照

今石洋之与扳机社所追求的,是一种“非现实”的动作形变与空间关系。一切荒诞而艳奇的演出效果都是为了达成视觉上的愉悦。

也就是在真人影像被想象力和实景所束缚的边界,在动画中却可以轻松突破,尽显载体本身的浪漫特质。

这便是扳机社那一群最有个性的动画人的职业追求。

把今石洋之的代表作品(《天元突破》《斩服少女》)与《普罗米亚》进行比较,会发现众多相似之处。

在同一套剧情模板下,三部动画各有其独特的关键元素,在前两部中是“螺旋”与“衣服”,而到了《普罗米亚》,则变成了“火焰”。

元素决定着故事内在的情节逻辑与战力体系,还同时影响动画人员对美术风格的追求。

但正因为高度相似的剧情模板,可从中挖掘不少共通之处:

气氛优先、剧情简化,把简单的故事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增强表现力。不过分追求详细与真实,模糊战力体系,为了让角色能够更加顺理成章地突破规则的屏障,感官刺激至上。

唯一的真理便是「气势」,画面的气势,台词的气势,剧作的气势,以及每一个动画人的气势,从不止歇。随着熊熊烈焰一起燃破天际,观众也甘愿沉溺于这股气势中。

2

当然,三部动画之间的主题共享与精神传承也不一定都是好事,剧作上那些陈旧的部分同样不可忽视。

有趣的是,三部作品的编剧都是同一个人—中岛一基,难怪会如此相似。

「阶级」与「强权」是贯穿其中的主要元素,《天元突破》中“反螺旋族”对“螺旋族”的压迫;《斩服少女》中以制服星级来判决贫富地位的粗暴划分。

在对应的背景下,主角往往会被设置成反抗强权、挑战顶点的热血角色:《天元突破》的卡米亚大哥与西蒙,《斩服少女》中的缠流子,《普罗米亚》中的加罗,几乎都是这种热血冲头,一根筋到底的燃系主角。

故事结构上,正如《天元突破》的设定一样,是螺旋上升的。

主角们所对抗的上层反派其实仍是另一层阶级重压下的底层角色。在这之后,突破一层又一层的剧情嵌套,直到接近最终的敌人——至高生命意识,亦或是宇宙真理。

说的再通俗一点,就是“套娃”

《天元突破》的叙事视角跟随角色一起从地底到地面,从地面到天空,再从天空到宇宙。视野、格局与机体都成几何倍数无限放大,可某些东西仍然没有变:无论是反派的手段,还是身份的轮回。

剧情在这样的反复“套娃”中层层递进,于是剧作结构也生成了「螺旋力」,让燃系动画焕发出无穷魅力。

之后的《斩服少女》与《普罗米亚》都针对这种剧作结构进行了简化,但“套娃”体现出的层次感却并未消散,二元对立的矛盾冲突,以及粗暴明了的解决方法,还有空间尺度的无限放大。

层次感也体现在某些高水准的作画镜头中

虽说这个由形式与内容共同构成的寓言体系,让许多观众无法自拔,但也并非毫无坏处。

今石洋之创作上的自我重复,在《普罗米亚》中尤其明显。角色造型设计的趋同;巨型机甲的合体/对战;以及第三幕中,直接沿用了《天元突破》中最经典的“钻头”梗。

对熟悉扳机社的核心观众来说,这种彩蛋挖掘是提升观影体验的重要手段,可以看作“梗文化”传播的实际案例。但对普通观众而言,就没那么友好了。

而在相同的剧作套路下,受限于剧场版与TV动画的故事容量差距,许多角色情节都被无情压缩,一笔带过。

与此同时,时长的限制还放大了中岛一基剧本中那些刻意为之的缺陷。

剧情上那些波折与反转,真的就如角色所言“巧合而已”。创作者用这种近乎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告诉观众:原理与逻辑并不重要,只需要跟着画面一起嗨就足够。

《普罗米亚》剧照

纯粹是为爽而爽,但也绝非贬义。

逻辑的缺失不假,但今石洋之却让这种缺失顺理成章,形成了另一种“逻辑自洽”:无需逻辑,无需纠结,也无需意义,感官至上,气势优先。

3

剧作上的简陋并不全是弊端,换个角度看,这种简陋反倒成全了视觉风格的独特表达。甚至可以毫不犹豫的说:《普罗米亚》是近十年间视觉风格最为独特的动画电影之一。

文字演出,是通过文字本身结合画面,来更好的向观众传递信息的演出手法,有关地点时间的字幕,夸张狂放的招式名,飘浮的拟声字,又或者是片尾曲里演职人员字幕的字体大小和间隔,都属于文字演出的范畴内。

文字演出一直都是今石洋之的拿手好戏,无论是《天元突破》中随角色而更换的标题字体,还是《斩服少女》里几乎占满整个画面的地名信息。

可以发现,文字本身传递的信息或许不再重要,文字的形状大小,配合音效画面,所传递给观众的直观体验才是关键。

在《普罗米亚》中,文字演出彻底摆脱了单纯的信息传递作用,转化为另一种视觉奇观存在。

那些招式和兵器的名字不再是单调的平面,它们借由物件的遮挡,站立的姿态,以及顺应透视线而变幻的形状,在动画中成为了实体,干涉内部的世界,是纯粹的感官刺激。

《普罗米亚》剧照

另外,得益于近几年业界大力发展的3DCG技术,让更多非常规的运镜有了实现的可能,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原画师的工作量。

无论是场景建模还是角色建模,3DCG建模与其他2D手绘部分并未产生违和感,美术风格达成了高度统一。

不存在的摄影机,穿梭在真人拍摄绝对无法企及的地方,超越了摇臂轨道与斯坦尼康的限制,甚至连电脑特效也无法比拟。仅仅只是线条与形状的变化,便将视点内的空间尺度成几何倍数无限放大。

而在线条与形状之间,潜藏着解读《普罗米亚》的奥秘所在。

序幕后的城市景观是奇特的,淡化描线的处理让整个画面变成了单纯的色块碰撞,明明是立体的空间景深,却变成了偏平化的风格。

《普罗米亚》剧照

三角形被确立为“燃烧者”的具象符号,与“燃烧”这个元素直接绑定。三角形的棱角也代表着强烈的攻击信号。

《普罗米亚》剧照

而与之对应的“普罗米亚”市,视觉符号则是方正的矩形,稳定的几何形状即是对社会秩序的高效隐喻。

同时,用于扑灭火灾的方形冰块,也是为了与三角形火焰进行视觉上的对撞。

《普罗米亚》剧照

模拟摄影机曝光产生的光晕,却并非圆形,而是矩形。这不仅是为了美术风格的自洽,也是呼应文本的绝佳视觉暗喻——这个世界本身,就是非常态的。

到了影片末尾,当所有的普罗米亚能量回归之后,光晕终于变回了圆形,世界恢复了正常。

一个完整的视觉隐喻体系被成功构建,并服务于叙事之中。

《普罗米亚》剧照

这样的体系还有很多个,线条、形状、色彩,当它们结合到一起,并在创作者笔下不断变化形态时,便代表着动画的真理。

现在最需要的正是这类动画,让观众重新认识其本质:在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中不断跳跃翻腾,打破束缚与边界的艺术探索,代表着想象力的无限狂欢,而非只有画面细节和壁纸质感的堆叠。

欢迎投稿,影评、剧评、书评、综艺观察等均可,一经选用,稿费从优。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