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少年天才养成记(1)——修炼

哲学少年天才养成记(1)——修炼

首页休闲益智天才养成记更新时间:2024-04-26
#世说新语里的四时五味#《文学门》(2.1)

今天开始我们继续读《世说新语》文学门。

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一位哲学家,他的生命只有短短23个春秋,但他的哲学思想却引领了中国哲学几个世纪。他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极为罕见的少年哲学天才,他就是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魏晋玄学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之一——王弼

先看原文:

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见王注精奇,迺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因以所注为道德二论。

何宴(字平叔)注释《老子》才刚刚完成,就去拜会王弼(字辅嗣)。看见王辅嗣的《老子注》见解精微独到,非常地佩服。说:“像这样的人,可以和他讨论天人关系的问题了!”于是把自己所注的改写成《道论》、《德论》两篇。

王弼,字辅嗣,三国时期曹魏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

王弼是刘表的曾外孙,他的父亲王业被过继给了“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因此王璨是他的继祖。王粲是著名文学家,其才学出众,少年成名。十四岁至长安受到著名文学家、大学者蔡邕礼遇,即将家藏书籍文章万卷送给了王粲。这些书籍后来全为王业所有。

生在这世代书香之家,自幼受到知识的熏陶,王弼自然得益不少。

王弼在年幼时就非常聪明,而且特别喜欢老子的学说。十几岁时他就开始钻研老子的思想,并且声名远扬,与钟会齐名。当时的吏部尚书何晏结识王弼后,对其大加赞赏,两人成了谈经论道的好友。

他的祖辈研治古文经学,又兼治《老子》。所以,王弼受其影响,以古文经学为基础,也包容了老子的学说。

儒家的学说和老庄的思想,在少年王弼的头脑中产生了奇特的反映。这使得年纪轻轻的王弼,对哲学问题已有了相当深度的研究。

有一天,王弼去拜访他的父辈裴徽。裴徽当时虽然只是个吏部郎,但在思想界却享有盛名。裴徽一见王弼,就很惊异于他的才华,于是提出了一个关于有与无、儒与道、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当时的玄学界对这个问题尚无定论。王弼则根据自己的研究和体会,明确而又简洁地回答说:“圣人认为无是本体,可是无又不能解释清楚,所以言谈间必定涉及有;老子、庄子不能去掉有,所以要经常去解释那个还掌握得不充分的无。”。

玄学家既尊孔,又祟老,可见当时儒道合流的事实。王弼的回答,就照顾到了当时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的价值观念,妥善地摆正了孔子与老子的地位,把儒道融为一体。他认为,无与有、本体与现象,结成了一对反复循环的关系。

“无”不可以直接训说,必须通过“有”来阐明。孔子由于对“无”有了深刻的体验,尽管从不说“无”而只谈“有”,但处处都揭示了那隐藏着的宇宙本体--无。而老子对“无”直接训说,却只能停留在“有”的现象领域,而不能上升到高层次的体“无”的境界。这就把前辈学者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建立起以无为本,现象与本体相结合的哲学体系。

这件事很快就在学术界传开了。不久,倡导玄学的首领、任吏部尚书的何晏,本来早已提出“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却未能解决现象与本体之间的关系问题。他还刚刚注释了《老子》一书。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就去拜访王弼,于是就出现了我们开头读的那一幕。

何晏因此也极为赏识王弼,便推荐他为黄门侍郎,但最终因人事竞争王弼仅补上了一个台郎之位。

王弼思想深刻,才识卓越,善谈玄理,但他在世俗的为人处世事方面却存在很多毛病。比如被人评价“为人浅而不识物情”,缺乏在官场应变的能力。他还被评价“颇以所长笑人”,清高自负而瞧不起别人。他善于论辩,但论辩时不留余地,不留情面。淮南人刘陶善谈纵横,为大家公认,他却常常弄得刘陶下不了台。所以也得罪了不少人。王黎、荀融当初与他都很友好,但后来都把关系给搞僵了。

不过可能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哲学的研究中。能通过社会现象,他从历史的、哲学的高度探寻现象与本体、名教与自然、人性与理性之间的关系,在极短的时间内构筑了超越前人的哲学体系。

未完待续......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