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破败不堪的老厂房变身为极具现代风的健身打卡地,既设置有各种智能化健身器材,还有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射箭馆、小轮车馆等主题场馆;
曾经脏乱差的老旧小区经过改造变成了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新家园;
曾经的街角荒地经过植树种花精心“装扮”,成为了一个个别具特色的口袋公园……
这说不尽的变化背后是我市大力推动城市更新,城市建设由过去粗放型外延式到集约型内涵式转变过程中收获了一个个丰硕果实。
由废旧厂房改造的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
1 针对“体检”结果确定更新内容
2021年11月,我市被住建部确定为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同时,我市入选住建部城市体检样本城市,按照“无体检、不更新”原则,目前已经完成3年城市体检工作。通过分析城市体检结果,得出我市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城市面貌呈现“东新、西旧”,公共服务设施呈现“中心挤、周边少”,基础设施呈现“中心旧、周边缺”,中心城区传统商业圈活力逐年递减,局部区域商圈同质化竞争明显等等。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市明确提出了区片更新、街道更新、完整社区、管网改造、保障性安居工程、历史文化保护、公园绿化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更新内容。编制了《呼和浩特市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和《呼和浩特市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工作方案》,明确了建设宜居舒适、绿色低碳、安全韧性、智慧活力、人文特色城市五大工作任务。编制《呼和浩特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设立《城市更新项目库》,规划储备了一批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民生项目、一批以点带面改善城市面貌的片区示范项目、一批谋长虑远的基础设施项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审批的实施办法(试行)》《呼和浩特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暂行)》等配套政策制度。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已累计投入财政资金、社会资金总额达到1000亿元以上。
友谊南小区
2 改造老旧小区提升居住条件
走进友谊南小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色彩明快的楼房,平整洁净的路面、造型别致的凉亭、见缝插针的草坪花池、排列整齐的停车位、宽阔的小广场上安放着种类齐全的健身器材和座椅,居民们围坐一起晒着太阳聊着天,不时有嬉戏的孩童和小狗跑过,好一幅安居乐业的幸福画卷。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友谊小区,曾经是我市比较破旧的老小区之一,经过老旧小区改造,小区从里到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呼钢家属住宅区建于 20 世纪 60—90年代, 片区内有居民楼 24 栋、平房 11 排。该片区因建设年代较早,整体存在建筑旧、风貌乱、环境差、 设施差、出行难、管理难等问题。今年5月,对该片区的改造启动。项目实施前,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社区居民及所辖单位进行建议问题征集调研,上门走访 1000 余户,以调研结果为基础,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 坚持“一小区、一方案”设计原则,精准制定了改造计划内容。同时,统筹协调水、电、气、暖、通信等专营单位开展小区内以及与小区周边相关基础设施联动改造,切实将专营单位行业改造计划与改造内容有效衔接,一次性改造到位,避免重复建设等情况发生。经过改造,小区面貌焕然一新,环境更加宜居,设施更加完善,社会功能得到显著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高。
类似这样经过改造旧貌换新颜的老旧小区在我市比比皆是。
据了解,试点工作开始以来,我市完成了725个老旧小区改造、筹集12472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完成14061套公共租赁住房实物配租、建成5个完整社区,基本实现无物业小区动态清零,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实施了一批海绵小区、海绵公园、海绵道路和积水点改造工程,城市宜居水平和居住条件显著改善。
回民区中山路转角巷人流如织
3 “见缝插绿”让百姓“推门见绿出门见园”
近年来,漫步青城街头,小巧别致的口袋公园随处可见,也许几天之间,曾经的砂石荒地就会变身为绿意盎然的花园。
自2021年以来,我市积极盘活小型空地,全面开展“一见青芯”口袋公园建设行动。通过“见缝插绿”的方式盘活小型空地,在城市的街角、闲置地、废弃地、道路两旁等众多空间打造了多处口袋公园,逐步优化城市绿地布局。如今,口袋公园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是点缀城市形象的一颗颗“明珠”,在种绿植绿之外,很多口袋公园里还建了亭廊、步道,安了座椅、健身器材等设施,成为市民休闲散步、健身锻炼的好去处,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已完成486个口袋公园和529公里城市绿道建设,138平方公里大黑河郊野公园基本建成,城区公园绿地覆盖率提升5.36个百分点,基本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建设目标。我市计划到“十四五”末将首府打造成为千园之城,以口袋公园的逐年推进,真正实现群众家门口的公园随处可见。
除了建设口袋公园外,我市还大力推动城市绿道建设,编制完成了《呼和浩特市绿道系统规划》,拟于5年内建设青城绿道1000公里,并在小黑河、北二环、东二环先行建设青城绿道示范段,为市民提供绿色、开放、舒适的休闲活动空间。2021年,我市按照“依山而行、傍水而憩、穿林而游、踏草而嬉”的设计理念,以滨水型、公园型、郊野型、山地型、社区型、草原型绿道分类,搭建生态廊架,构筑生态廊道,盘活城市绿地整体经脉,建设完成了220公里高品质城市绿道,总长累计326公里,与历年建设总量相比,新增量为53.7%,整合提升量约46.2%,居全区绿道首位。2022年,依托大青山浅山区及大、小黑河水系生态带、城市道路绿廊系统和全域综合公园体系,新建、续建、改造青城绿道300公里,建成慢行系统的串接串联、新建道路两侧的人非共板及社区级、生活组团间绿道的循环串接。同时在万通路如意和大桥—敕勒川大桥段全长3公里的区域内进行绿道建设,在现有服务设施的基础上,增加坐凳和垃圾桶等便民设施,切实为市民提供更加优美便捷的游憩环境。积极引导市民徒步、骑行,深度体验城市优质景观资源,通过青城绿道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人间烟火”的乡愁,全面提升了首府宜居水平。
制锁厂改造成为体育产业园
4 打造快速交通体系让百姓出行更便捷
路通心通,路通百业兴。道路是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无疑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市聚焦建设“五宜城市”,打造“四个区域中心”,立足“为民、便民、利民”原则,持续推动“区域大联通、局部微循环、疏通拥堵点”,城市路网结构不断优化,群众出行更加便捷。
2022年,我市巴彦淖尔高架快速路及兴安南路、锡林南路、乌海东街、展览馆西路延伸段、包头大街、丝绸之路大道、内蒙古妇幼保健院北规划路、丰州北路、紫御澜庭南巷、群艺馆南巷、章盖营三路、西菜园规划路、三里营街、市医院南路、湿地公园北路、富力西路、南营子路、古楼西路、保全北一路等高架路、“断头路”相继建成打通,对首府加快推进“区域大联通、局部微循环、疏通拥堵点”发挥重要作用。2022年底,首府重大民生工程之一、高架路网建设项目中长度最长的三环路正式通车运行。三环路连接了科尔沁快速路、金盛快速路、金海高架路等城市快速路,同时与绕城高速、S43、G209、新110国道等高速公路衔接,形成首府内部大连通、外部大畅通的交通路网格局,极大完善了首府快速路网体系,有效疏解了市内交通压力,全面拉开了呼和浩特城市发展框架,实现了呼包鄂榆城市群交通协同,呼和浩特市西北地区现代综合立*通枢纽地位愈加凸显。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出行问题,早谋划、大投资、进度快、成效好,计划实施高架路网、市政道路和打通“断头路”等工程100条,超额建成通车105条,城市高架快速路里程达到242公里,构建形成“一横两纵四环三枢纽”城市立*通布局,首府群众出行越来越便捷。
小草公园
5 城市更新不忘留旧 活化历史文化
城市的生命与性格、历史与记忆,存在于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道、每一寸肌理中,因此,城市更新并不是一味的拆旧建新,而是在改变环境、设施条件的同时,保留历史文化、留存美好记忆。塞上老街、宽巷子、中山路这些承载着许多青城人怀旧情怀的老街,在保留了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管网等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及路面硬化、街区绿化、亮化等,更新消费形式、植入丰富新业态,让这些老街区焕发出勃勃生机。
东河景色
据了解,我市在城市更新试点工作启动伊始,就编制了《呼和浩特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完成52处历史建筑的测绘存档,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城市更新工作与自身特色的文化紧密结合,既更新了城市空间,又活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城市更新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以人民对美好生活期待为原点,以更新精细基层治理为半径,才能画出百姓的幸福同心圆。如今,首府仍在全力推进城市更新工作,落实试点任务,这项工作也正成为首府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重要抓手,必将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呼和浩特日报 记者 云艳芳 文/图)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