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土耳其哥贝克力石阵未解之谜

神秘的土耳其哥贝克力石阵未解之谜

首页休闲益智土耳其方块:萨满来了更新时间:2024-06-23

建造于1万2千年前,较四大文明更为久远。人类文明的黎明时期,文明在世界各地萌芽,神话开始流传。史前文明给全球各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创造了这些文明的先人们从天空看到了什么,又去向何方?

哥贝克力石阵遗址(又名“哥贝克力山丘”) 位于土耳其国境边的尚勒乌尔法古城以北约14公里处,紧邻因行事残暴而震惊世界的IS(伊斯兰国)激进组织的驻地。尚勒乌尔法古城是《旧约圣经》中的预言家亚伯拉罕的出生地,曾以埃德萨伯国之名多次出现在历史上,现有约63万库尔德人居住其中。乘坐出租车从城中心向荒凉的高原地带行驶约30分钟后,哥贝克力石阵遗址便展现在眼前。在土耳其语中,这片石阵又被称为“大肚腩”遗址。这片人工建造的山丘状遗址,犹如高原上挺着的大肚腩,极其醒目。哥贝克力石阵遗址位于土耳其东部的南端,靠近叙利亚国境。

在遗址入口处有一块介绍该遗址的牌子。登上山丘,由巨石建造而成的地基出现在眼前,这就是遗址堆。该场景令人心中为之一振,因为遗址中那两个大洞竟与冲绳和那国岛海底遗址中的两个大洞如出一辙。

至此,包含遗址堆在内,该地共发掘了A到F共计6处遗址堆。此外,通过地下探测雷达还发现了16处遗址。遗址堆的中央部分因年久失修早已破损,而建造于1万2千年前最为古老的遗址堆则保存得最为完好。

通过目前的发掘调查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这座完全靠人力修建而成的石阵,建造于1万2千年前,约1千年后被掩埋。虽然在1万年前重建了新的神殿,但不论是质量还是规模都远不及从前。以石柱为主,遗址中刻有许多鸟、蛇、狐狸等动物浮雕,大多都是对人类来说较为危险的动物。

此外还有重达16吨的巨石柱,上面雕刻着象形图案、记号等。遗址堆正中央是两根高约5-6米的巨大石柱,周围环绕着一圈稍小的石柱。俯瞰的话,能够看到圆形、椭圆形和漩涡状3种形状的排列。

遗址中并没有人居住的痕迹,附近也没有取水点,由此可以推断此处应该是冰河时代的祭祀场所,是狩猎采集者聚集在一起举行仪式的地方。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在同一个地区会出现20座以上的遗址?遗址的地面是防水的混凝土结构,是因为举行仪式时会用到水吗?

虽然此处可能是祭祀场所,但是与世界各地的石器时代遗址不同,其中并没有发现地母神的形象。不仅如此,整个场所甚至都没有代表女性的象征或者雌性动物的形象。

掩埋该遗址的砂土也有1万到1万2千年的历史,砂土中还有很多火石和动物的骸骨,但均为野生动植物,远早于人类开始从事畜牧与农耕的时间。

这些刻有浮雕或者高浮雕的坚硬石灰岩重达60吨左右,而在当时既没有车轮也没有家畜,这百余块巨石从2公里外的采石场被搬往山丘,这一工程量着实浩大而艰难。

那么,这些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说明了什么呢?负责哥贝克力石阵遗址挖掘工作的,是德国考古学会的克劳斯·施密特教授。他认为:“由于此处没有居住痕迹,没有用火的痕迹,也没有取水点,可以断定该地为祭祀场。”“不过这里不是为死者举行仪式的地方,可能是鸟葬的场所。”此处遗址既没有屋顶,也没有地母神,更没有发现代表女性的图腾和雌性动物。

根据现代教科书所述,1万2千年前人类主要靠狩猎采集为生,一般以90人左右为一个部落进行族群迁徙谋生。但是这样小规模的部落能够建造出如此规模的巨石祭祀场所吗?建造了哥贝克力石阵遗址的族群究竟是何规模?克劳斯·施密特教授认为单凭人力搬运建造这样的巨石群至少需要约500人才能实现。

挪威著名的自然科学学者托尔·海尔达尔曾计算过:以伊斯特岛的莫埃人像为例,即便使用绳索与木材进行搬运,一座12吨的雕像也需要180个左右的人力才能搬动,100吨的巨型雕像则需要500~700的人力。以此类推,哥贝克力石阵遗址的修建也需要约500~700的人力支持。

为了建造祭祀场,不仅需要具备搬运、加工巨石的劳力,还需要计划力、执行力。伊斯坦布尔大学考古学家穆罕默德通过研究遗址构造推测出如下结论:“遗址堆的中央有代表人类的中央石柱,被12根稍小的石柱环绕其中。这代表着当时已存在着阶级社会,以神官、萨满巫师等为领导者,统领整个族群。这些构造卓越的浮雕则表明当时有专职的工匠。”

此外,伊斯兰神秘主义研究者、土耳其作家博拉保罗认为:“遗址堆中央的两根石柱,代表了拥有高次元意识的人类,即萨满巫师或者神官。这些遗址中有一些类似放置贡品用的容器,可能是装盛蘑菇用的,而这些蘑菇会使人产生幻觉。围绕四周的小型T形石柱,也许代表了意识水平较低的普通人。”

建造这样的祭祀场所,需要极大的工作激情,可见这个祭祀场的地位举足轻重。克劳斯·施密特教授认为:“这个祭祀场不单用来敬奉祖先,也是狩猎者、采集者们聚在一起,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场所。”遗址由6个巨大的环状遗址堆组成,没有任何人类生活的痕迹。在古代,这里是复合型的祭祀场所。

针对遗址堆中央的两根巨石以及围绕其四周的12根石柱,印度的考古学者比斯·西托哈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12根石柱也许和黄道十二星座有某种关联。人们通常都认为黄道十二星座的说法是起源于苏美尔时代,但我在查阅印度现存的世界最古老诗集《梨俱吠陀》后发现,早在1万2千年前就有关于黄道十二星座的说法。据说《梨俱吠陀》一书是印度自古通过口头相传下来的诗集,于3千年前编撰成书,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万年前的远古时代。《梨俱吠陀》里除了对神明的歌颂与赞美,最令人瞩目的便是丰富的天文学知识。书中提到毁灭之神湿婆用一支箭贯穿了铁球、银球、金球。铁代表了地球,银是月亮、金则是太阳。这里所描述的就是日食现象。”

除此之外,世界上其他的一些古代遗址也暗含了与宇宙相关的信息。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代表了地球的模型,充分展示了地球与宇宙的信息。而在玻利维亚的蒂亚瓦纳科遗址中,卡拉萨萨亚神庙里矗立着的太阳之门,便是古代人们观测太阳运行轨迹的场所。

印度尼西亚的佛教遗址婆罗浮屠塔等,都是象征宇宙关系的神庙的典型。地球就像陀螺一样摆动头部不断旋转,因而有了所谓的“岁差”现象。而“岁差值”本身也是固定的,即12、32、72、108、540、4302等。婆罗浮屠中佛像的数量、佛塔的数目都与“岁差值”相吻合。在这一点上,柬埔寨的吴哥窟也是如此。

我们大概可以推测,哥贝克力遗址也兼具了这种天文观测的功能。

地球的“岁差”以25776年为一个周期。在春分当天,太阳即将升起前,人们观测东边夜空的星座,逐渐发现十二星座在25776年间,每2160年发生一次位置的改变。由此可见,即便我们认识了星座,但2万6千年的不断观测也是十分必要的。正是这样,人类自远古时代,便开始了天文观测,并将其结果口口相传。

通过天文观测,我们可以了解四季变迁。当人类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之后,节气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反映天体运行的历法也变得不可或缺。所以,古代人类总是对天地变化怀着无限的敬畏之情。

横扫远古文明的天灾地变。1万2千年前,地球环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哥贝克力城也在此时被掩埋。在这段时期,地球迎来了冰川时代的终结,全球气候冷暖交替反复,甚至还发生了彗星撞击地球的情况。《古兰经》与《旧约》中也都有关于当时大洪水爆发的记载,希腊文学家柏拉图也曾提到过,在这个时期亚特兰蒂斯文明毁于一旦。而哥贝克力城也许就是在此时遭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波士顿大学的地质学者罗伯特·肖克教授则提出了另一种可能:1万2千年前,这片土地上太阳风肆虐,烈火燎原,有些地方的土壤开始结晶化,为了躲避灾难,哥贝克力遗址的建造者们舍弃了这一祭祀场,迁徙到了其他地方。无论如何,在1万2千年前的人类历史上,地球的确发生了一场翻天覆地的改变。

在人们发掘哥贝克力遗址之前,地中海马耳他岛的神庙群曾被认为是世界最古老的巨石神庙。这一神庙群在距今7千年前修建,整个小岛上有20~30个神庙遗址。现存下来的基本都被沙土所掩埋,因为存在地下神庙,也有学者认为马耳他神庙群的建造时间达一万年以上。

确切来说有关哥贝克力遗址,我们掌握的信息并不充分。不过,据现有资料,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在当时,狩猎采集者的数目应该十分充足,能达到数千人规模的定居状态。他们形成了等级社会,拥有专业的工匠,构建出复杂的社会系统。早在农业与畜牧业开始之前,他们便以宗教为纽带,建造了巨大的祭祀场所。

由此看来, 1万2千年前的哥贝克力遗址,正是一个优秀文明在地球上消亡的最好见证。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