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轰炸,即大量轰炸机组成一个个大型的空中编队,从高空突破敌军高射炮火力网的封锁,对敌对国的后方城市、工业基地等战略目标实施远程空中打击。以此来通过大量平民伤亡摧毁敌对国人民继续战争的信心和意志,通过摧毁敌对国的工业设施来削弱敌对国的战争潜力,从而迫使其放弃抵抗并投降,最终赢得整场战争的胜利。虽然这种作战方式从道义上面来看是一种不道德,甚至反人类的犯罪行为,但是从军事角度而言,这是一种相当先进,甚至具有一定的划时代意义的主动进攻思想。它是第一个实现了“将战火烧到敌方国土上”这一目标的作战方式,而且在导弹出现以前,只有远程航空兵这一可以不受任何地形限制进行机动的技术兵种拥有实施这一作战方式的能力。
(遭到轰炸后的建筑物残骸)
自从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首飞成功以后,当时的飞机一直有着载重量低、速度慢、航程短等缺陷,一直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军用飞机都只承担着侦察的任务。随着大战的进行,侦察机在战争中发挥的情报收集作用越来越大,同时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来随着交战双方侦察机数量的增加以及出击次数的增加,双方都需要拦截对方侦察机以防己方地面部队的动向为敌方指挥官所知,因此除了增加高射炮的数量以外,他们也为己方的侦察机增加了武装,在解决了机枪如何穿过高速运转的螺旋桨进行射击的问题以后,带武装的侦察机逐渐演变成为了专门的战斗机;二来随着出击次数的增多,侦察机飞行员们希望在飞临敌军阵地时向下丢掷一些东西以便彰显自己的存在,因此他们越来越多的在日后的出击中携带手榴弹、炸药等爆炸物登机,飞临敌军阵地上空后将其投掷下去,久而久之这种带炸弹的侦察机逐渐演变成了专门的轰炸机。
当时的轰炸机主要执行攻击对方兵营、战壕、交通枢纽、炮兵阵地等目标,并为己方地面部队提供一定的近距离空中支援,随着他们在战场上空的频繁露面,新生的战斗机也开始将轰炸机列为攻击目标,轰炸机为了自卫安装了自卫机枪,还发展出了各式各样的编队战术。这种类型的轰炸机被归类为战术轰炸机,装备着他们的兵种自然被称为战术轰炸航空兵。飞机各项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一些年轻的飞机设计师和军官们开始思考着一个问题:是否可以研发一款具备远航程、高载弹量、具有强大自卫火力的大型轰炸机并用其直接攻击对方国土?
(伊利亚·穆罗梅茨轰炸机,作为未来的飞机设计大师西科斯基的首款作品,它的诞生意味着沙俄拥有了当时首屈一指的空中利器)
很快俄国设计师西科斯基便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战略轰炸机——“伊利亚·穆罗梅茨”轰炸机。1914年-1915年冬季,这种轰炸机多次成功轰炸了德国境内的目标,而且其在后来的战斗中也多次以自身强大的自卫火力击退德军战斗机的围攻。但是随着1917年初期俄军在地面战场的失败以及两次革命的影响,这种辉煌一时的轰炸机从此退出了一战的舞台。
(很可惜,俄国在一战中的地面战场上的溃败终结了“伊利亚·穆罗梅茨”轰炸机的进一步表现)
1917年,随着“戈达”式战略轰炸机的服役,西线的德军开始使用它取代齐柏林飞艇对英国本土的城市进行轰炸,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然了这是相对于齐柏林飞艇而言,而且只是好上那么“一点”而已。当时的轰炸机的投弹精度低,误差有时高达几公里,再加上缺乏有效的导航,高射炮和战斗机拦截等因素,使得一战期间的战略轰炸行动并不能算完美无缺。
(飞行在伦敦上空的“戈达”式战略轰炸机)
但是战略轰炸的首次实践却预告了人类战争史上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空中战争。当一战结束时,飞机的各项性能已经与战前不可同日而语了,当时有两个人已经注意到了这一趋势,并预言未来战争胜利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将不再是来自陆地或者海洋,而是来自天空!这两个人中的其中一个是提出了战略轰炸理论的意大利人杜黑,另一个人是美国战略空中力量的奠基人之一的米切尔。这两人的观点与当时各国军方的保守派的观点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因此遭到了上级不同程度的惩罚,再加上当时世界航空技术的水平还不足以制造出具备实现这种目标的能力的战略轰炸机,因此只能不了了之。尽管如此,战略轰炸的种子已经埋下了,并且最终将茁壮成长!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一个十年里面,限于恢复本国经济实力的需要,各主要参战国的军用航空工业发展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停顿,更不用提大型作战飞机的开发了(苏联除外)。
(波音公司的B-17“空中堡垒”轰炸机,它的诞生标志着战略轰炸理论有了进一步发挥自身价值的可能)
1935年,一款由波音公司设计制造的四引擎战略轰炸机进入了美国陆军航空队服役,并且很快引起了公众的轰动。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美国的民用航空工业蓬勃发展,虽然此时军用航空工业由于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国会内孤立主义势力的阻挠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状态,但是之前民用航空工业蓬勃发展积累下来的大量技术储备基础将会为未来军用航空工业的发展带来无限的好处,在日后除了技术领域,我们还会看到民用航空工业发展迅速带来的高生产能力的好处。回到1935年,这款轰炸机的名字便是B-17,著名的“飞行堡垒”,早期安装有四台750马力的普惠R-1690型气冷发动机,后来换为了1200马力的普惠R-1820型气冷发动机。虽然作为第一款按照战略轰炸理念设计的四引擎全金属轰炸机,早期型号的B-17的自卫火力和装甲防护还不够成熟,但是在即将到来的下一次世界大战里它将呈现出它那恐怖的破坏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斗机终结了飞艇用于战略轰炸行动的前途。而在战略轰炸理论里面,战斗机也被视为庞大的战略轰炸机群最主要的威胁,因为轰炸机群可以通过提高飞行高度的方式来避开高射炮火力网,但是战斗机同样可以通过提升飞行高度的方式来拦截轰炸机群。幸运的一点是,由于发动机、增压器、机载武器等因素的限制,当时的各国主力战斗机还无法对同期的轰炸机构成足够的威胁,因此在当时出现了一种相当激进的思想,即“轰炸机无敌论”:轻型和中型轰炸机可以通过较快的速度摆脱敌方战斗机的拦截(如苏制SB-2“斯勃”轰炸机)
(苏制SB-2轰炸机,作为一款快速轰炸机而言,其设计在30年代期间无疑是十分成功的)
而速度稍慢的重型轰炸机则可以组成密集的飞行编队,运用自身强大的自卫火力互相掩护驱散敌军战斗机,同时其较厚的防护装甲也使得其不容易被敌军战斗机轻易击落,B-17所代表的即是后者的理念。
(欧洲上空的B-17编队,他们采用的“战斗盒子”编队曾经一度让德军战斗机束手无策)
再看看同一时期西方列强、苏联、日本的战略轰炸机工业发展吧:德国的“乌拉尔轰炸机”计划由于韦弗尔将军的死戛然而止
(容克Ju-89轰炸机,乌拉尔轰炸机计划的产物之一)
德国空军转而开始注重发展中型战术轰炸机(在1943年中期以前,德国军用航空业的生产都是以战术轰炸机为主),对于注重与己方地面部队协同作战的德国空军而言表面上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可的,但是从长远角度看,这恰恰束缚了德国空军的战略打击能力,使得其本质上还是属于战术航空力量,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祸根,1940年不列颠战役的失败就充分暴露出了德国空军在战略空袭方面的严重不足。
(飞行中的He-111轰炸机,二战德国空军轰炸机力量的典型代表)
(后两张图为He-177轰炸机,二战德国空军唯一一款服役并参战过的四发轰炸机,注:由于采用发动机双联动耦合布置,因此从外观上看是双发机,但是实际上是四发机)苏联空军的战略轰炸机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还是老式的TB-3轰炸机,这种轰炸机到了30年代中后期已经十分落伍了
而后来出现的新式Yer-2轰炸机
和Pe-8轰炸机
则一直陷入产能不足的困境。这也和苏联空军的建设理念有关,因为苏联空军要承担起支援地面部队的任务(尽管在30年代前期苏联空军也曾经希望能够获得更强的独立作战能力乃至战略轰炸能力,但是限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使得苏联空军在30年代前期原本十分强大的战略轰炸力量逐渐老化,渐渐失去了曾经所拥有的优势),所以苏联军用航空工业的发展更倾向于对地攻击机和战术轰炸机以及前线战斗机;日本的航空工业底子十分薄弱,尤其是日本的航空发动机工业之落后,使得当时的日本想要制造出成熟可靠的量产型战略轰炸机几乎是痴心妄想(尽管在日后的战争中他们的确有过这种想法);英国的航空工业基础超过了德国,仅次于美国。尤其是液冷发动机工业居于世界第一的水平。但是英国的轰炸机技术,尤其是大型轰炸机技术在一战结束到30年代中期的这段时间内出现了较长时间的技术断层,因此在30年代英国新生产的轰炸机中,
不论是布伦海姆式
汉普顿式
惠特利式
还是新型的惠灵顿式,都存在着自卫火力不足,装甲防护不足、缺乏自封闭油箱等严重问题,从而为他们日后的高战损率埋下了祸根。
身为老牌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英国看到美国的四引擎轰炸机发展得如此迅速,自然也没法坐得住,在三十年代后期到四十年代早期先后推出了
斯特林式
哈利法克斯式
兰开斯特式三种四引擎轰炸机,这些轰炸机都存在着一个特点:拥有非常高的载弹量。那么这个高载弹量是怎么得来的呢?牺牲了装甲防护和自卫火力,使得他们的抗打击能力都不如美国的B-17。如此总结下来,日后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在二战初期的一系列昼间战略空袭行动中的种种表现便可想而知了。
随着B-17陆续进入美国陆军航空队服役,为了满足产量方面的需求,美国军方希望联合飞机公司加入到B-17的生产行列中来。但是联合飞机公司显然不愿意成为因为这件事情波音公司的附庸,于是推出了自己的四引擎轰炸机——
(投弹中的B-24“解放者”轰炸机)
B-24“解放者”式轰炸机,最终军方也同意让B-24投入量产。B-24采用了全新的“戴维斯”型大展弦比机翼,机翼的气动效率高于同期的其他轰炸机,它的载弹量和航程都超过了B-17“飞行堡垒”,再加上其采用了独特的“卷闸门”式炸弹仓设计,使得B-24在投弹时的飞行阻力小于B-17,而且最大平飞速度方面B-24也同样优于B-17。但是B-24的飞行高度略低于B-17,装甲防护和自卫火力弱于B-17,因此当二战爆发时B-24主要在地中海战场以及太平洋战场活动。就这样,两者组成了美国陆军航空队在战前的主力战略轰炸机力量,并迎来了二战的爆发。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时,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的实力为33个轰炸机中队,组成了五个轰炸机大队(注意英国皇家空军的编制为大队—联队—中队—小队,和其它国家的空中力量不一样)。其中部署在法国的第1轰炸机大队下辖10个装备费尔雷公司生产的“巴特尔”式轻型轰炸机的中队;第2轰炸机大队下辖六个装备“布伦海姆”式中型轰炸机的中队;第3轰炸机大队下辖六个装备“惠灵顿”MKI和“惠灵顿”MKIA中型轰炸机的中队;第4轰炸机大队下辖五个装备“惠特利”MKIII和“惠特利”MKIV轰炸机的中队;第5轰炸机大队下瞎六个装备“汉普顿”式中型轰炸机的中队。
巴特尔式轻型轰炸机
布伦海姆式轻型轰炸机
汉普顿式中型轰炸机
惠灵顿式中型轰炸机
惠特莉式重型轰炸机
但是实际上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在这个时期能调动的轰炸机的数量不超过300架,能够随时出动的中队只有17个。除了装甲防护不足和自卫火力不足两大缺陷以外,英国轰炸机所使用的高爆弹的性能也十分堪忧:早期的113公斤和226公斤多用途炸弹都属于“一战老兵”了,性能远远不如同期德国轰炸机使用的高爆弹。相比之下皇家空军的燃烧弹的性能便好很多,产量也充足,高爆弹的性能问题一直到了1941年新型的500公斤炸弹和860公斤炸弹服役时才解决。
(二战中英国皇家空军使用过的航空炸弹合影)
另外还有一点便是英国轰炸机的机组成员普遍存在训练不足的问题,他们中的很多人只受过简单的导航、轰炸瞄准、操作自卫机枪等训练,就这样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带着种种问题迎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战争刚刚爆发时,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便迅速投入到了对德国本土的昼间战略空袭行动中去。1939年9月4日,第107、第109、第139中队的30架轰炸机就对德国境内的威廉港和布隆斯特布尔地区进行了昼间空袭,五架“布伦海姆”和两架“惠灵顿”在行动中损失,其中大部分是德军高射炮的战果,但是也有两架轰炸机是被德军战斗机击落的。直到这时,英国人仍然固执得认为德军高射炮的威胁要远大于德军战斗机。
10月份和11月份,第2轰炸机大队的“布伦海姆”轰炸机的战损率高达20%,其中大部分是被德军战斗机击落的;9月29日,第144轰炸机中队对海尔高郎德地区的海上目标进行空袭的16架“汉普顿”式轰炸机中有5架被德军战斗机击落:12月14日,德军战斗机击落了对威廉港北部船队进行空袭的12架“惠灵顿”式轰炸机中的5架。
以上行动中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一直对外宣称损失的轰炸机都是被德军高射炮击落的,不过他们还是有意识地降低了行动的频率来减少损失。4天后的12月18日,德军战斗机击落了攻击威廉港附近海上目标的22架“惠灵顿”式轰炸机中的12架!要知道“惠灵顿”式轰炸机在当时的皇家空军中尚属于新型轰炸机,如此高的战损率不是英国人可以承受得住的。因此很快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便下令禁止“布伦海姆”、“惠灵顿”、“惠特利”、“汉普顿”四种轰炸机参加对德国本土的昼间战略空袭行动,转而投入到了安全性相对较高的夜间战略空袭行动中去。
除此之外,1940年不列颠战役结束后。老式的“布伦海姆”、“汉普顿”和较新型的“惠灵顿”很多都在大批护航战斗机的掩护下投入到了对法国境内德军目标的战术空袭行动——“马戏团”行动中去了,其中“布伦海姆”和“汉普顿”先后退役,只有“惠灵顿”服役到了战争结束。当新式的“斯特林”、“哈利法克斯”、“兰开斯特”三种四引擎轰炸机相继服役以后,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也曾经尝试过用它们执行昼间战略空袭任务,但是鉴于使用效果不佳而且蒙受了很大的损失也很快放弃了,它们最终成为了二战中后期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对德夜间轰炸行动的主力。一直到了1944年9月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的四引擎轰炸机部队才再次得以飞临德国本土上空实施昼间战略空袭行动。
哈利法克斯式重型轰炸机
斯特林式重型轰炸机
兰开斯特式重型轰炸机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在1941年9月份便接收了一批美制B-17C/D“飞行堡垒”战略轰炸机,两者分别被称为“堡垒”MKI和“堡垒”MKII,装备第90轰炸机中队。其中一架B-17于1941年9月8日中午时分被德国空军的阿尔弗雷德·雅各比少尉驾驶的BF109T战斗机击落,这是德国空军战斗机击落的第一架“飞行堡垒”。第90轰炸机中队的其它B-17使用时间也不长,不到三个星期的时间里他们就将自己的B-17交给了皇家空军海岸司令部用作远程海上巡逻机使用。
英国皇家空军第90轰炸机中队使用的“堡垒”式轰炸机(即美制B-17“飞行堡垒”轰炸机)
英国人对B-17的总体评价不高,认为其自卫火力不足,存在射击死角,轰炸精度不高等等,当然了其中一些评价从日后“飞行堡垒”在实战中的表现来看是非常不客观的,英国人走了,接下来轮到美国人继续吸取教训了。
1942年6月,美国陆军航空兵下属第八航空队在卡尔·斯帕茨少将的带领下来到了英国,他们将在日后成为盟军对德昼间战略轰炸的主力。其中第八轰炸机司令部的指挥官的一职此时由艾拉·埃克将军担任。
最初第八航空队的昼间战略轰炸机部队采用的是由18架轰炸机组成的箱型编队,前一个编队和后一个编队之间有1.5英里的距离。后来箱型编队由三个各18架轰炸机组成的大队所组成的联队编队取代。这三个大队同时编队飞行在高、中、低不同高度层上,飞行在中高度层的编队略微靠前,并引领着上方靠右位置的高层编队以及下方靠左的底层编队。54架轰炸机组成的编队长达600码,宽1英里,纵深半英里,其它联队编队与前一个联队编队保持着6英里的距离。这种编队便是著名的“战斗盒子”编队,任何一架胆敢闯入编队的敌军战斗机都将面对无数挺自卫机枪组成的交叉火力网并且最终被其撕成碎片!
战斗机方面,第八航空队最早抵达英国的两个装备P-38“闪电”式双发战斗机的大队于1942年11月份飞往北非战场支援“火炬”行动去了,接下来到达英国的两支装备P-39“空中飞蛇”式战斗机的大队在来到英国后换装了喷火式战斗机,随后也被调遣到了北非战场。这样一来第八航空队的战斗机大队只剩下一个装备喷火式战斗机的第4战斗机大队,因此在早期的战略轰炸行动中第八航空队只能借用英国皇家空军战斗机司令部的喷火中队为他们的重型轰炸机提供护航,但是喷火式战斗机的航程只能抵达法国中部、比利时和荷兰南部,接下来的航程轰炸机只能靠自己来保护自己了。当执行完任务的轰炸机返航到外海时,另外几支喷火中队会飞过来护送他们回家。
与此同时,海峡对面的德国战斗机部队主要是部署在法国境内的第三航空队的JG2“里希特霍芬”联队和JG26“施格拉特”联队,以及部署在北海海岸线一带的JG1“奥梭”联队。他们的主力战斗机此时是BF109G-1和FW190A-3/A-4。BF109G-1的火力配置为一门MG151/20型号20毫米机炮和两挺MG17型7.92毫米机枪,两侧机翼下方也可以各加装一门MG151/20型20毫米机炮吊舱;FW190A-3/A-4的配置为两门MG151/20型20毫米机炮、两门MGFF/M型20毫米机炮和两挺MG17型7.92毫米机枪。从火力配置上来看,FW190A的火力十分适合攻击战略轰炸机,而且由于其配备了硬连杆操作系统,因此在高速飞行条件下的操控性能优于BF109。FW190A系列配备的是气冷发动机,而BF109G系列是液冷发动机,气冷发动机的坚固性远优于液冷发动机,即使被打坏了一两个汽缸,飞机照样能够飞回家。相比之下液冷发动机往往被命中一发大口径机枪弹或者炮弹的话飞行员就得考虑跳伞了。BF109G-1配备了GM1装置,可以在7分钟内提升300马力的发动机输出功率,而FW190A由于增压器的问题,高空飞行时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会急剧下降。在实战中德国空军一般会让FW190负责攻击战略轰炸机,而BF109负责攻击护航战斗机,以此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
1942年8月17日,重型轰炸机执行了他们的第一次作战任务,12架B-17“飞行堡垒”在四个喷火MKIX战斗机中队和两个喷火MKV联队的护航之下空袭了鲁昂地区的铁路场。德国空军I./JG2大队和II./JG26大队的战斗机对美军轰炸机进行了拦截,皇家加拿大空军第401战斗机中队和第402战斗机中队的喷火MKIX战斗机与来袭的FW190交战,最终他们损失了两架喷火MKIX,第三架喷火MKIX返航时坠毁在英国境内,飞行员受重伤。B-17编队强大的自卫火力给德军飞行员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重型轰炸机首次参战零损失的记录促使美国人更加相信之前英国人使用B-17C/D之所以如此失败是因为英方机组人员训练不足,编队战术错误造成的。只要由优秀的机组成员驾驶并采用合理的战术,B-17机群即可以依靠自己突破敌军空中防线,进而将炸弹丢到敌军的国土上面然后返航。美国人终究会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第八轰炸机司令部的最初九次空袭任务都未损失任何重型轰炸机,一直到了1942年9月6日对缪尔提的波泰飞机制造厂的空袭行动中才损失了两架B-17,其中II./JG26大队的大队长卡尔·海因茨·迈尔上尉驾机击落了一架隶属于第97轰炸机大队的B-17F。直到这时德军飞行员们还未能找到正确攻击B-17的方法,传统的后六点钟方向攻击方法对付B-17无异于自*,因为后六点方向是B-17自卫火力最为集中的地方,如果以单机或者小编队的形式突入战斗盒子阵型,很容易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自卫火力的攻击,再加上德军战斗机的高空性能的相关限制,使得德军战斗机在国土防空战早期拦截B-17的作战行动中取得的战果并不多,还损失了不少飞机和飞行员。与此同时皇家空军的“马戏团”行动也在一直持续进行,JG2联队和JG26联队除了要拦截从高空来袭的美军战略轰炸机群以外,还要对付从低空突防的皇家空军战术轰炸机群和战斗轰炸机群,西线的防空压力骤增。
这时候德军飞行员欧根·迈尔上尉提出了一种新的战术:从正面对B-17发动迎头攻击!因为B-17的机头自卫火力最薄弱,防护装甲几乎为零,机头的自卫机枪手很难拦截迎头高速袭来的德军战斗机,而且使用机炮攻击B-17的机头还有较高的概率击*美军飞行员。11月23日,36架B-17和B-24在轰炸圣纳泽尔地区的德国海军潜艇基地的行动中遭到了迈尔所在的部队的攻击,三架FW190战斗机的迎头攻击很快就击落了四架B-17并重创了一架,受创的那架B-17最后坠毁在了英国。经过这次作战以后,德军飞行员们发现迎头攻击时两机的相对速度过高,给德军飞行员瞄准并射击的时间相当短暂,往往一两轮射击以后战斗机就得转向以防与轰炸机相撞,因此德军飞行员被建议尽量攻击轰炸机的机翼等部位。这种战术得到推广以后极大地增长了美国轰炸机的战损率。为了应对这种战术,美军为新型的B-17G“飞行堡垒”的机鼻处安装了一座拥有两挺12.7毫米机枪的机枪塔以增强机头方向的自卫火力,但是还是于事无补。这段时间里面第八航空队主要攻击德军潜艇基地,由于美制500磅炸弹的威力不足以炸穿潜艇基地的洞库,因此这类空袭行动的效果一直不佳。
时间进入到了1943年,1月27日对威廉港的空袭成为了美国陆航重型轰炸机部队第一次攻击德国本土的行动,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由于防空压力激增,德国空军甚至让夜间战斗机联队的BF110双发战斗机加入到了对美军轰炸机群的拦截行动中来。四月初新式的BF109G-6战斗机服役了,它可以将机头的那门MG151/20型20毫米机炮更换为一门MK108型30毫米机炮,原本需要20枚20毫米炮弹直接命中才能击落的B-17只需要3-4枚30毫米炮弹即可摧毁,因其独特的开炮声音被盟军飞行员称为“气锤”,缺点是30毫米炮弹的弹道下坠现象十分严重,需要靠近敌机方能确保基本的命中率。BF109G-6的标准化生产型号即为BF109G-14。
同一时期,第八航空队也迎来了自己的新式战斗机——共和公司的P-47C“雷霆”式战斗机。虽然1942年12月第一架P-47C便抵达了英伦三岛,但是其在解决了所有问题并形成初始战斗力是在1943年4月。第一批装备P-47C战斗机的是三个大队——第4战斗机大队、第56战斗机大队、第78战斗机大队。其中第78战斗机大队原本装备P-38“闪电”式双发战斗机,由于他们的“闪电”几乎全部被调到了北非战场弥补战损,因此才全面换装P-47C;第4战斗机大队原本是英国皇家空军中的美国志愿中队——老鹰中队,美国参加二战后划归第八航空队并改名为第4战斗机大队,此时他们装备的还是喷火式战斗机,在换装P-47C的初期很多老飞行员都不愿意驾驶笨重的P-47C而是选择继续使用喷火,一直到1944年3月他们换装P-51B“野马”式战斗机为止还是有很多老飞行员们对P-47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怨言;第56战斗机大队在美国国内便接受了P-47战斗机的相关训练,飞行员们对新到达的P-47都十分满意,值得一提的是第56战斗机大队的P-47战斗机的垂直尾翼是红色的,他们将成为日后最强的“红尾大队”。
到了5月初,第八航空队的三个P-47大队逐步形成了战斗力,准备投入护航作战。这时候美国飞行员们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P-47C居然和喷火一样是一个“短腿”!机身内305加仑的燃料完全不能满足R-2800型气冷发动机这只“油老虎”的胃口,P-47C战斗机于1943年5月4日执行了他们的首次护航任务,在这次任务中他们只飞出了280公里远就因为燃料不足被迫返航!早期的75加仑副油箱可以将P-47的航程提升至280英里,但是到了1943年夏天才开始投入使用,而且75加仑副油箱内的燃油往往在飞机的爬升阶段就已经消耗殆尽了;新型的108加仑副油箱于1943年9月投入了使用,航程提升至325英里。1943年5月14日为轰炸机群护航的P-47C战斗机第一次与德军战斗机交手,P-47C击落了四架德军战斗机,自身损失了三架。P-47“雷霆”战斗机将在日后的作战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直到其在第八航空队中的位置被P-51“野马”取代。
就在1943年5月份,西线德军战斗机部队增加了几个新面孔:I./JG3大队、I./JG11大队、II./JG11大队、I./JG27大队、III./JG54大队。德国空军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国土防空形势,采取了“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来弥补国土防空力量的不足。到了1943年7月,大量昼间战斗机部队从苏联、意大利等战线被抽调了回来加强德国本土的防空力量,德国空军在这一过程中逐步退化为了一支国土防空军。在这段时间里面由于东线德军战斗机部队被大量抽调走,好不容易从战争初期的失败中缓过来的苏联空军得到了宝贵的喘息之机并进一步发展壮大,最终他们将一步步夺回东线战场的制空权。德国航空工业的生产重心也被迫由轰炸机转向战斗机,而生产出来的战斗机又要弥补前线大量的战损,因此数量上一直无法得到质的提高,德国空军陷入了巨大的潜在危机之中!
1943年8月17日,第八航空队发动了针对施韦因富特和雷根斯堡两个地区的战略空袭行动,出击的376架轰炸机得到了大量喷火式战斗机和P-47“雷霆”式战斗机的护航,皇家空军的战术轰炸机群和战斗轰炸机群也会在同一时间段攻击德军机场,牵制德国战斗机部队的兵力。但是计划到了最后关头出现了失误,护航的大部分喷火和P-47在半路上因为燃料不足的原因被迫提前返航,留下来的少数P-47完全无力为庞大的轰炸机群提供足够的保护,最终抵达目标上空的轰炸机群遭到了德军战斗机部队的大规模屠*,而皇家空军更是直到第一轮空袭结束才开始行动。美军当天有60架轰炸机被德军战斗机击落,更多轰炸机迫降回英国后因为受损过于严重而报废,要不是为轰炸机群的返程航线提供护航的P-47机群的及时赶到,第八航空队的损失还会更加惨重。在8月17日的行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第八航空队的空袭行动都局限于护航战斗机的航程范围内。
1943年10月,第55战斗机大队加入了第八航空队,他们装备的是P-38H-5“闪电”式双发战斗机。随着P-38战斗机的加入,第八航空队终于获得了第一款可以将轰炸机群护送至德国本土纵深的远程战斗机,新的护航战术也随之出炉:由喷火和P-47负责将轰炸机群护送至西欧内陆,当他们返航时P-38大队将接替上来为轰炸机群提供护航直到他们抵达目标上空;轰炸完毕以后另一批的P-47战斗机群会前来护送轰炸机群回家,在交接完毕以后P-38机群便脱离编队单独返航。虽然第55战斗机大队竭尽所能,但是光靠他们的力量还不足以从根本上降低轰炸机部队的损失率:1943年10月14日,第八航空队在对雷根斯堡地区的空袭行动中损失了291架轰炸机中的60架,损失率超过了20%!这并不是某些地摊文学所说的什么P-38护航不力或者性能不佳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盟军此时还缺乏足够数量的能为轰炸机群提供全程护航的战斗机这个原因造成的。
幸运的是,这个局面并没有持续太久。1943年10月,第354战斗机大队来到了英国,他们装备的是北美公司的P-51B“野马”式战斗机,这是第一款能够航程能够覆盖整个德国本土的战斗机。但是第354战斗机大队却被划归到了主要执行战术任务的第九航空队,原因是艾拉·埃克将军更看重P-38的重火力和重装甲。这可急坏了第八航空队的领导们,经过几番交涉,1943年12月第354战斗机大队的P-51B“野马”式战斗机才执行了首次战斗任务。后来第二支装备P-51B“野马”式战斗机的战斗机大队——第357战斗机大队一开始也被分配到了第九航空队,最终第八航空队用装备P-47“雷霆”战斗机的第358战斗机大队将其换到了自己这里来。在野马式战斗机形成足够的数量以前光靠第354战斗机大队以及后来的第357战斗机大队还是无力从根本上扭转西欧上空的局势,但是随着更多野马式战斗机的到来,德国空军终将被扫出天空!不过对于德国空军而言幸运的是,1943年12月美国陆航高层也做出了一项历史性的决定:B-29“超级飞行堡垒”战略轰炸机将不会用于欧洲战场,因为以B-17和B-24的航程从英国起飞攻击德国本土已经足够了,而太平洋战场又急需更大航程的战略轰炸机。这样一来,德国空军至少不会再增加一个对手,但是也并不代表他们的压力就真的有所减轻。
时间进入到了1944年,第八航空队迎来了新型的P-47D“雷霆”式战斗机和165加仑副油箱的服役,从此携带165加仑副油箱的P-47战斗机可以将轰炸机群护送至德国本土浅纵深地区,即汉堡—法兰克福地区一线。但是165加仑副油箱在当时要同时配备给P-38、P-47、P-51三种战斗机,因此一直到1944年2月份的“伟大周”行动中P-47大队才拥有了充足的165加仑副油箱供应。
1944年1月6日,詹姆斯·杜立特将军出任第八航空队司令,除了要求用P-51全面取代P-38和P-47在第八航空队的位置以外,他还下了那道著名的命令:在完成护航的本职的基础上,护航战斗机可以对天空、机场等任何地方的敌机进行攻击,即“护航战斗机自由攻击”指令。虽然这条指令遭到了轰炸机机组的猛烈批评,但是却解除了加在护航战斗机身上的条条框框,从此西线出现了这么一种景象:天空中返航的德国战斗机被美军护航战斗机到处追*,在机场停放着的德军战斗机也未能幸免于美军战斗机的枪口下。除了英国皇家空军第二战术航空军以外,第九航空队的战术轰炸机群和战斗轰炸机群也加入了对法国境内的德军目标的袭击。德军战斗机飞行员疲于奔命,而飞机战损也大大超出了预期,危机真的降临了。
1944年2月20日到2月25日,第八航空队展开了针对德国飞机制造企业的空袭作战,即著名的“伟大周”行动,由于当时装备P-51B“野马”式战斗机的只有第354战斗机大队和第357战斗机大队,因此“伟大周”行动期间的美军主力护航战斗机还是P-47“雷霆”。持续了五天的大规模空袭并没有给德国飞机工厂造成多大的损失,相反德国还在几个月后迎来了战斗机产量的高峰。但是德国空军在这五天内损失了大量经验丰富的优秀飞行员,新补充的飞行员很难复制之前的老飞行员在战场上多年厮*获得的经验。在“伟大周”行动以后,第4战斗机大队也换装了P-51B“野马”式战斗机,到了最后只有第56战斗机大队还保留着他们的P-47D“雷霆”战斗机,以后他们甚至会少量装备新型的P-47M“雷霆”战斗机。被替换下来的P-47和P-38大部分前往了第九航空队,在那里他们找到了自己更擅长的领域——对地攻击。进入1944年3月,P-51D“野马”式战斗机开始投入生产,很快便能投入欧洲战场了。
德国空军为了更加有效地击落B-17“飞行堡垒”,先后投入了空对空火箭弹、30毫米机炮、50毫米火炮等武器,甚至发明了空对空轰炸战术。除了30毫米机炮,其它武器的实战表现都不怎么优秀,其中210毫米空对空火箭弹由于命中率低,只能起到驱散轰炸机群的作用。当盟军的远程护航战斗机——P-38和P-51相继大量投入使用了以后,携带30毫米机炮的德军战斗机也很难接近美军轰炸机群了,丧钟已经正式敲响了!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