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腰部人群,如何才能摆脱“中不溜”的命运?

35岁,腰部人群,如何才能摆脱“中不溜”的命运?

首页休闲益智踏空人群更新时间:2024-06-05

在踌躇满志纠结不前时,记住,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但曲线最快。

我做了近十年外资高管,随后十余年管理一家独立的调研和数据咨询公司。这二十多年的打工和创业,我做过大佬麾下的得力干将,做过伯乐培养出业内认可的人才,也有幸得到能人异士的投奔,共谋发展。

在这些与人打交道的经历中,我愈发觉得当职业生涯进度条过半时,前进前的规划与选择尤为重要。

行百里者半九十,如何成为行业前10%取决于进度条的后30%。我想与你们分享我的人才观及成长攻略,希望能帮助到进取的年轻人。

工作,跨越职场人的生命长达近45年的时间,未来还可能进一步延长。

35-40岁,对大部分人而言是职业生涯的分水岭,35岁之后的工作年数其实比之前更多。

那些迈入人生后半程的职场“腰部人群”,会逐渐分化为两个极端:

他们有着与时俱进的行业洞察,作为名副其实的资深内行人,一举一动,却带着初入道者的冲劲。

在我看来,成为前5%的人或许需要运气与超强天赋的结合,成为前10%,主要是选择的问题。

一、Up or Stay:“找跳板”还是“下神坛”?

我职业生涯的前十年,在一家外资做高管。

那个时代,外企是有光环的。无论老板还是同事,亦或是顾客,都是世界级的:公司里高管大多是名校毕业,有代表国家队参加奥运会的选手,研发部门里还有诺贝尔奖获得者。

我作为初入职场的新人,也早早习惯了商务舱往返欧洲、大佬mentor辅导和不暇的应酬。后来创业,公司在一个大学创业园不足50平的房间里起步。

那会儿还不流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离开外企高管头衔加持,我就是一个本土民企的小老板。就这样,走上与绝大多数同事截然不同的人生路径。

看着别人背靠大公司,熬资历、走MBA、攥人脉,有条不紊地打怪升级,自己则开始尝遍被拒绝的滋味。

我把这两种路径概括为“找跳板”与“下神坛”,走哪条路是职场进度条过半时“腰部人群”需要做的第一个选择。

毕竟职场上升通道上的位置有限:是力争前排,在强大的系统内打赢通关战?还是离开存量游戏,另立门户创造新的增量?

这是两条不同的路,所需培养的能力也有所不同。没有人能预测未来,我不能以己度人,拍着胸脯说,“下神坛”的结果一定比“找跳板”好,不过我可以帮你分析,如何面对这样的选择。

二、付诸行动并竭尽全力,警惕扎根心底的FUD病毒

一旦选择把自己拉下神坛,离开平台,这种主动“祛魅”,意味着再也不能拿光环为自己加持。很多在踌躇是否离职创业的年轻人,常常拿自己构思的项目来问我成功概率几成。

单论项目成功率,恐怕没有一个答案能让你下定决心,付诸行动。因为这是站在现在去拷问心中所谋的未来之事,这怎么会有正确答案呢?

刘强东冒天下之大不韪做了物流,几年后物流成为京东最坚实的堡垒。

贝佐斯在2006年开始布阵云服务AWS,直到2016年的*大会上大家才重视起来这颗10年前埋下的种子。

企业家对趋势大局的认知能力确实强于常人,但是搞创业做项目不是拼先知能力,以事成的概率做决策依据往往南辕北辙。同样地,在存量游戏中,即使每一步都踩稳了,最终能攀爬到既定金字塔顶端的人也是少数。

前段时间甲骨文裁员闹得很大,看到N 6的裁员补贴,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被裁的高管不满意看似颇高的补偿。

这些高级管理层,大多是勤勤恳恳遵循着游戏规则,从助理熬到经理,没想到有一朝跳板踏空。

然而,人至中年,背负着房贷、车贷、高额教育费,面对不知疲倦地奋战在灯火通明写字楼里的年轻竞争对手,被裁员再就业,于他们而言,几乎是窒息式的打击。

凡是爬到半山腰,都要经历几段小陡坡,再往上,就得迎来一些更凶险的关口。

无论你是“找跳板”型还是“下神坛”型,这些关口都不可避免——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每条路都有可能是dead end。

做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失败,破题的命门在于厘清什么样的失败是你所不能接受的,然后潇洒地大步迈入那些可接受的失败里。

“可接受的失败”因人而异,多种多样,而日后会后悔的失败一般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因为胆怯未有尝试即画上句号,一类是因为没有竭尽全力而告终。

这个命门可以用我早些年工作时IT界很流行一个词来概括:“FUD”:Fear, 恐惧;Uncertainty, 不确定;Doubt, 疑惑。

在那个年代,软件等现在互联网世界中司空见惯的载体还算新生事物:

IT销售人员发现派一支空中部队制造一些有关竞争者的虚假消息:只要引起了客户的疑虑或唤起恐惧,哪怕真相随即而出,客户也会置若惘闻,受情绪牵引做出相关购买决定。

站在岔路左右,总归要进行路径抉择的。首先问自己,脑海里浮现的这些选项、这么些路,有哪些是因为自己的惧、惑、疑而占了上风?

警惕那些扎根心底的FUD病毒。

如若想明白了哪些是因信念所起,哪些是受直觉召唤,哪些是在a moment of weakness时向自己走来,做出的选择,当下不一定舒适,但大概率日后不会后悔。

三、以可接受的失败为尺,扩容试错空间

用FUD来丈量两种选择, “赢了站着,输了躺下”的下神坛之路显然要更具不确定性,更能让人恐惧。比起有着固定玩法的存量系统,在一番混沌世界中尝试开天辟地,也更易让人陷入困惑的状态。

对新人和已被组织“驯化”的稳健型腰部职场人而言,FUD,就是平台型大公司的堡垒,它让你安心呆在组织内,哪怕做个996的螺丝钉也在所不辞。

既然你读到这了,肯定是有一些意识在觉醒,某种蠢蠢欲动的心在萌芽。拔除我们内心潜藏的FUD种子绝非易事,同时,这也要和个人能力阈值相匹配。

我并不建议在你的综合软实力技能树还没埋个种子时就出来单干,但如果继续“找跳板”,可以考虑换种评估眼光看待各路offer。

对于有另立门户创造新增量想法的腰部职场人,评估平台最重要的因素不应再是业内知名度、薪资package,甚至不是承诺给你的名衔与管理空间,而是它所能给予你的容错率。

换言之,带头挑事、下地干活还是要的,只是对冲下FUD,让系统为你分摊一部分风险,消融些许不确定性、恐惧、疑惑。

硅谷投资人奥朗·霍夫曼有句论断:当你有33%~66%的概率失败时,成长的速度也是最快的。

试错空间对一个人的人生、一个产品,有多重要?

前段时间我面试了一个年轻人,一个典型的优秀腰部职场人。隔着二十年的人生距离,他想冲出线的野心是如此熟悉,但在其闪烁的目光中,我捕捉到了一丝犹疑。

我问他,你有什么concern吗?

他说:正常来说,一个研究总监熬十年能拿到300万的年薪,按照现有路径,我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刚好能赚到一间北京500万的学区房。

哪怕对FUD再脱敏,选择投注未来也从来不是二选一那般简单。未来不可知,没有人能确定自己下注的路一定对,现实的枷锁也从不会松绑。

于是,接下来的对话,我告诉他在我们公司,他可以尝试什么,哪些能在三年挣到500万,哪些可能在五年完成个人财务目标。最重要的是,这些事情的高风险,公司会一起承担。

最终让他加入我们公司的,不是能尽快拥有那套诱人的学区房,而是公司提供的远高出同行的试错机会。

远见和懦弱两种特质是可以同时在一个人身上存在。每一步都走得安全,意味着完全与新世界绕行。

新世界对旧世界的瓦解,恰恰来源错误。哥伦布其实找到了新大陆。

一家包容性高的公司,即使你去到了美洲,而不是亚洲,公司也会给你探索非洲的权限。要给自己一定的试错空间,有容错率才有创造新生事物的可能。

滑雪运动员,目标是最短时间冲线。他们不会在乎两点间的最短路径,而是最快路径——因为只有沿着最速曲线的路径下滑,才会获得更多的加速度优势。

在踌躇满志纠结不前时,记住,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但曲线最快。

所谓“高层看决断、中层看理解、基层看执行”,为什么在战略管理层,心力与愿力是最核心的能力。

作者: 施晟,公众号:LinkedIn

LinkedIn (领英) 创建于 2003 年,致力于向全球职场人士提供沟通平台,协助他们事半功倍,发挥所长。作为全球知名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会员人数在世界范围内超过5亿,每个《财富》世界 500 强公司均有高管加入。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