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 香冷
1961年,加加林登入太空,直至今天,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从未停止。
如今,太空中不仅有来自各国的众多男性宇航员,还加入了持续增多的女性宇航员的队伍。
1963年,世界上第一位女性宇航员——前苏联的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开启了女
性进入太空的先河。
时至今日,如刘洋、王亚平等我国女性宇航员也在一次次任务中立下汗马功劳,每一次飞向太空,对于女性宇航员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然而,太空环境极为恶劣,生存条件极其艰苦,稍有不慎都可能酿成重大事故,危及生命。
对于女性宇航员而言,由于生理结构与需求的不同,她们在太空生活和任务中还面临着一系列额外的难题。
那么,在那样一个随时可能发生意外的太空站里,女性宇航员们是如何保障自身的安全和生存的呢?她们又是如何完成繁重的太空任务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女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
20世纪60年代,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实现了飞船载人航天的梦想。
然而,当时社会对女性参与太空任务持怀疑态度,毕竟在大众的认知里,男性的体力要比女性好很多,综合考虑下认为女性不适合成为宇航员。
甚至第一批宇航员几乎清一色的男性,直到1963年,来自前苏联的女飞行员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登上了东方6号宇宙飞船,这才打开了女性宇航员的大门。
90分钟的太空之旅后,捷列什科娃平安归来,这无疑鼓舞了众多梦想天空的女性。
在捷列什科娃之后,世界各国便纷纷积极选拔和培养女性宇航员。
2012年,中国女飞行员刘洋成为我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女性宇航员,2013年,王亚平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如今,全球已有60多名女性宇航员完成过太空任务,她们为人类的太空事业贡献良多。
然而,看似无限风光的背后,女性宇航员也经历了漫长的磨练与准备。
想要成为合格的宇航员并非我们想象的那般简单,一位合格的女航天员,必须通过层层选拔。
不仅如此,她们还需要经历与男性航天员一样严格、一样残酷、一样苦难,这是她们通向宇宙之路上的必经之路。
高速旋转的离心机训练,长时间的水下训练,严苛的生存技能等训练,这些看似不可能的挑战,女航天员们都以令人惊叹的毅力和韧性通过。
也正是这些历练,让她们拥有在太空中冷静处理问题、攻坚克难的超强实力。
苦难,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正因女性航天员们不畏艰难,挑战极限,今天她们才能自信地在狭小的太空舱内工作、生活。
那些被解决的“小烦恼”,其实都在她们碾压难关的步伐壮志之下不值一提,同时,这些必经的磨难也将会成为她们在太空上保命的重要技能。
那么,问题来了,女宇航员在进入太空后,她们到底该怎样生活呢?
航天飞机与空间站为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提供了重要支撑,然而,这里仍然存在诸多严峻问题,稍有不慎就可能危害生命。
这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首先就是太空卫的生问题,大家都知道,太空是无菌环境,宇航员要面对的污染主要来自人体自身和生活排泄物。
由于失重,尿液和粪便很容易在舱内四处飘散或吸入人体,威胁生命。
另外就是个人卫生问题,太空舱内水资源有限且使用危险,无法洗澡或刷牙漱口,宇航员只能使用湿巾擦拭身体,这难免对女性造成困扰。
除此之外,对于女性来说,最关键的问题便是生理期,女性特有的生理期在太空环境下会产生怎样的反应尚不可知,这是早期限制女性上天的重要原因之一。
面对太空生存的种种考验,众多先驱女性宇航员不畏艰险,亲身实践,为后人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为保障女性更长时间、更远距离的太空生存奠定了基础。
针对这些致命问题,宇航员在太空舱内是如如何解决的呢?
为帮助女性宇航员应对种种难题,空间站和运输飞船在设计上做出了专门考量,提供了一系列设施设备。
为了保护男女的隐私,科学家在舱内设立了男女分离的独立卫生间。
太空卫生间内配有微型摄像头、真空吸力马桶、太空小便器等设备,男女分离的卫生间保证了女性的隐私安全。
甚至专门为女性设计了更为人性化的小便器,其形状为漏斗型,可以将女性的排泄物完全导走,这确保了舱内环境的卫生,也保障了女性的私密。
此外,航天器上还配备有太空裤这一特殊装置,它能高吸收储存尿液,让宇航员在无法即时如厕时也无需担心。
特制装置将生活废弃物快速真空包装运离太空舱,有效控制污染风险。
另外,针对个人卫生问题,更是设计了个人专用湿纸巾和洗发露,在失重与闭塞的太空舱内水资源极其宝贵,简单的淋浴洗澡更是奢侈之举。
更何况,它很容易造成水珠飞溅、呼吸困难等严重事故,所以,女性宇航员只能使用专门配制的可快速分解湿巾进行全身擦拭。
舱内也有专门的隐蔽空间提供私密感,必要时还可使用特制不流散的洗发水进行洗发,这些物资确保了女性宇航员在太空中仍能保持清洁健康。
它们温和不刺激,护理效果良好,让女性宇航员们能在飞向星空的同时保有女性独有的柔美与自信。
最令人想不到的时,对于女宇航员来说最为致命的生理期,科学家都要考虑到,并为其设计了高吸收性的太空卫生裤。
生理期的到来是女性宇航员面临的最大挑战,起初人们担心失重与辐射会影响女性的生理运行。
对于不可避免的生理期问题,早期的女宇航员都是通过吃避孕药来使生理期推迟,虽然这个方法十分有效,但吃多了会对女性的身体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针对这一特殊时期,宇航员们准备了太空卫生裤这一专属装置。
它采用天然可降解材质制成,具有极强的吸收锁存功能,女性宇航员只需更换使用,再将其封存运离太空舱进行焚毁,既保证了生理需求,也隔绝了环境污染。
在这些精心设计的设备辅助下,女性宇航员得以安全、舒适地在太空生活,同时专注投入到繁重的太空科研任务中去。
除此之外,由于太空舱资源有限,这里的饮食均为事先特殊处理的紧凑食品,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口感与美味。
它们被真空储存在塑料袋中,食用时需将包装袋撕开,用吸管直接从中吸入食物,食后也无法漱口刷牙,只能将牙膏残渣直接吞咽。
这无疑增加了女性宇航员的适应难度,但为确保女性的心理健康,她们的餐袋中时常会放几块巧克力或者蔬菜,提供微小的滋养与慰藉。
与之类似,在狭小拥挤的太空运输舱和空间站内,各国宇航员需要轮流使用同一间睡眠舱休息。
为此,运输舱和空间站内都设有多组可拆卸的航天睡袋。
这是由舱壁一体成型的私人睡眠舱折叠而成,使用时直接将睡眠舱打开,挂在舱壁上即可,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密闭的小空间,可以起到保护隐私的作用。
这种航天睡袋使用极其方便,也为女性宇航员在高强度任务后的疲惫身心提供了安稳的休息环境。
在枯燥乏味的太空生活中,适当的兴趣活动是保证女性宇航员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她们中的许多人会携带自己喜爱的物品上天,如吉他、舞蹈装、速写本等。
这些娱乐活动不仅丰富了女性宇航员的业余时光,也为她与其他航天员之间的交流带来欢乐与活力。
正如女性在地面的家庭一样,她们也在太空站获取被需要与被理解的快乐。
面对太空这一未知的绝地,女性宇航员们不畏艰难,与男性并肩携手,为人类的宇宙征程提供坚定有力的支撑,潜心钻研、出色完成任务,是她们最好的回报。
这不仅展现了女性群体在太空科研与生存能力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也为人类在更为遥远的宇宙中进一步深入、久居提供了宝贵经验。
可以说,如果没有女性宇航员执着探索的精神,人类至今将难以对太空环境与自身反应形成系统理解,也无法在物资匮乏的太空中求生存、顺应发展。
俗话说“巾帼不让须眉”,女性航天员在60年的时间里,也为人类登上宇宙的征程献出了自己的青春与汗水。
不仅仅是生理构造的不同,也不仅仅是简单生活的烦恼,她们解决的更多是心之所向、意志的坚强。
正如女权主义者格罗琳·史坦奈姆女士所言:“地球是一个孤独而脆弱的存在,人类必须走向宇宙,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
展望未来,人类踏上火星,实现深空探索的梦想,都将倚仗着女性宇航员们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让我们共同期待届时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