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吧 睡吧 我亲爱的宝贝
妈妈的双手轻轻摇着你
摇篮摇你 快快安睡
夜已安静 被里多温暖
……”
这首摇篮曲相信你们都能哼唱出来,毕竟大多数人在孩童时期都是听着它渐渐入睡的,那种被妈妈搂着入睡的温情,是想忘也忘不了的吧。
然而除了这首摇篮曲外,其实还有很多适合孩子入睡的古典音乐,除了陶冶情操、还可以开发右脑、激活大脑神经元,是不是一举多得呢?
“有些声音我们很爱听,像海浪的声音、下雨的声音、鸟鸣声,都很美妙;有些声音却很怕听,比如电钻的声音、勺子摩擦玻璃的声音,会让我们呕吐甚至神经衰落。为什么呢?因为那些微风、海浪的声音里发出1/F的力量频谱,使人的大脑产生美妙的阿尔法波,给人良性刺激,获得抽象的安慰感。据说在你心情愉悦的时候,大脑就会产生阿尔法波。”
——田艺苗
肖邦:降D大调摇篮曲
Berceuse in D-Flat Major, Op. 57
Maurizio Pollini - Chopin: 4 Scherzi; Berceuse; Barcarolle
这首摇篮曲是肖邦创作的唯一的一首摇篮曲,他将这一古老的音乐题材加以艺术加工和提高,使之散发出夺目的光彩和诗意。
曲中的和声、旋律以及伴奏音型都极其简单,只用了两个和弦,在不变的主音持续低音上,每一小节变换着主和弦与属和弦的和声,不断重复同一伴奏音型模仿摇篮摇动的节奏,这一音型不断重复了68次之多。
最初的3次变奏,我们能清晰地听到摇篮曲的旋律在不断反复吟唱着,并在曲调下方加上了陪衬声部,使旋律音响更为丰富,后来的几个变奏,旋律的加花装饰越来越复杂。肖邦在这些变奏中,乐思如潮般自如地展开着,恰如其分地用上装饰音、花腔式的走句、颤音、或有时添上半音阶性上行的旋律,或变成华彩段落,使钢琴发出了丰富多彩的音响。直到第十变奏,乐思又回到开始时的摇篮曲的主题音调,这温柔的歌声绵绵不绝、缭绕耳边,犹如慈爱的母亲,轻轻推动着摇篮前后摇荡。最后,乐曲在充满抚爱的宁静气氛中结束。由于肖邦得心应手地不断运用钢琴化的旋律进行,使得乐曲内容非常充实。
其主题变化重复达16次,但并不像一般的装饰变奏那样段落分明,而是将其织成一支自始至终连成一体的扣人心弦的抒情旋律。虽然肖邦用了各种“装饰”型的变体手法来改变这个带民间色彩的迷人的旋律,但始终保持音乐的总的温柔诗意、宁静安谧的“亲切”的性质。
自从这首乐曲于1843年问世以来至今,在同类体裁的的钢琴作品中还未有可以相媲美的作品。肖邦把歌唱性的旋律在固定音型的伴奏烘托之下通过华丽的装饰加以变奏,而同时又保持了音乐自始至终宁静安谧的性质。这与其说是一首摇篮歌,不如说更像一首叙述孩子梦中仙境的富于诗意的故事。
拉威尔: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
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éfunte
Jean Efflam Bavouzet - Ravel: Complete Piano Works
1899年,年轻时的拉威尔,在一次欣赏罗浮宫美术馆时,被一位西班牙画家维拉斯凯斯所画的年轻公主肖像所深深吸引,遂而引发灵感,写下了《死公主的孔雀舞曲》。
拉威尔描述这首作品为“呼唤小公主灵魂的帕凡舞曲,也许在以前,她曾随着音乐在西班牙的庭落下舞蹈”。帕凡是一支缓慢的、在法庭上跳舞的游行舞曲,在16-17世纪的欧洲大陆曾广受欢迎。
这首很短的古风作品并不向任何历史上任何一位确切的公主致敬,但传达出对西班牙式传统和敏感的感念,这也是与拉威尔同时期作品中大量涌现的相同情感(最具标志性的,克劳德·德彪西,和艾萨克·阿尔班尼士)。 在他其他一些作品如西班牙狂想曲(Rapsodie espagnole)和波丽露中也能找到同样的东西。
拉威尔将这首帕凡献给了他的客人,波丽妮雅克夫人(Winnaretta Singer、Princesse de Polignac)。在1900年发布时,曲子仅仅引起很小的关注;直到西班牙钢琴家韦涅斯(Ricardo Viñes) 1902年4月5日的首次演出。 然后作品变得非常流行,虽然拉威尔认为,它“形式不好”,并过度地受到伊曼纽尔·查夫列尔的影响。
拉威尔试图将作品演奏得非常缓慢 – 比差不多任何其它现代的诠释都慢 - 据他的传记作者本杰明·伊夫里说。批评者 Emile Vuillermoz 抱怨说拉威尔演奏的这首作品“说不出有多慢”。 然而,作曲家并不为彻夜不休的批评所动。在查尔斯·乌尔蒙的表演结束后,拉威尔提醒他,曲子叫“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不是“献给公主的要死的帕凡舞曲”。当作曲兼指挥家玛挪亚·雷德特德斯科(Manoah Leide-Tedesco)问到怎样理解曲名“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拉威尔轻轻一笑,答道:“你以为?标题和内容没有一点关系,我只是喜欢这几个词,恰好放在这。就是这样。”
福雷:月光
Fauré: Clair De Lune Op. 46 No.2
DIETSCHY;Philippe Cassard - Faure: Melodies
福雷(Gabridl Faure)是19世纪著名的法国作曲家、钢琴家,也是法国最有影响、最富代表性的艺术歌曲作曲家之一。他在继承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传统的同时,又为印象派音乐的出现开辟了道路,极大地影响了新一代的作曲家。福雷一生创作了100多首艺术歌曲,被称为 “法国的舒曼”。
法国艺术歌曲就是诗歌与音乐的一体化。由于法国人热衷于本国语言及出于民族的自豪感,艺术歌曲的歌词深被重视,法国音乐家采用最多的歌词出自19世纪后半期的巴那斯派和印象派诗人的诗作。诗有着自己的韵律和逻辑重音,那么他就天然地和音乐有着共同点,他们的交融就没有异议了,一首好的诗就好似音乐,给人美的享受,音乐和诗的结合必定会给人高贵、典雅的感觉。
《月光》是福雷采用象征派大师威尔兰的诗所谱写的第一首艺术歌曲,是出自威尔兰的诗集《风流庆典》。
你的心灵是一幅绝妙的风景画
村野的假面舞令人陶醉忘情,
舞蹈者跳啊,唱啊,弹着琵琶,
奇幻的面具下透出一丝凄清。
当欢舞者用“小调”的音符,
歌唱爱的凯旋和生的吉祥,
他们似乎不相信自己的幸福,
当他们的歌声溶入了月光――
月光啊,忧伤、美丽、静寂,
照得小鸟在树丛中沉沉入梦,
激起那纤瘦的喷泉狂喜悲泣,
在大理石雕像之间腾向半空 。
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夜曲”
Nocturne, Op. 61, No. 7
Claus Peter Flor - Claus Peter Flor Conducts Mendelssohn
门德尔松为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共写过两部音乐作品,一部是在1826年作者17岁那 年所作的钢琴四手联弹《仲夏夜之梦》序曲,次年改变成管弦乐曲,被称为是音乐为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标题性音乐会序曲;另一部是1843年为《仲夏夜之梦》 所写的戏剧配乐。其中的序曲就选用了当年的序曲。《仲夏夜之梦》序曲是门德尔松的代表作,它曲调明快、欢乐,是作者幸福生活、开朗情绪的写照。 曲中展现了神话般的幻想、大自然的神秘色彩和诗情画意。全曲充满了一个17岁的年轻人流露出的青春活力和和清新气息,又体现了同龄人难以掌握的技巧和卓越 的音乐表现力,充分表现出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及独特才华,是门德尔松创作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在虚无缥缈的短引子之后,音乐进入小提琴顿音奏出的轻盈灵巧的第一主题,描绘了小精灵在朦胧的 月光下嬉游的舞蹈。随后出现的第二主题欢乐而愉快,有管弦乐齐奏伴随着雄壮的号角,呈现出粗犷有力的舞蹈音乐,并立即转入热情激动而温顺的恋人主题,曲调朴素动人。经过多次音乐的发展变化,乐队又奏出了舞蹈性的新主题,具有幽默、谐谑的特征。
这部作品共十五段音乐,但是一般音乐会上仅演奏以下五首《谐谑曲》、《间奏曲》《夜曲》《婚礼进行曲》《贝加莫舞曲》。全曲优美典雅,是门德尔松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关于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这样写到:“这部美妙作品的艺术命运多奇妙啊!它出自一位十七岁学生之手,这学生后来获得了全世界的声望。我想,当《仲夏夜之梦》的音乐第一次出现时,一定给人以惊人的印象。”从这部乐曲开始,门德尔松逐步获得了世界性声誉,作为著名的浪漫主义作曲家载入史册。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Aria
Glenn Gould -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1955 Version) - Expanded Edition
《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晚期的一部键盘作品,1741年出版。全曲32段,全部演出40-80分钟,被视为巴赫作品中最重要的变奏曲之一。其间巴赫在莱比锡,视力已开始减退。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Sriamit Verschiedenen Veränderungen),1742年出版,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
哥德堡是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轻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调弥撒》献给凯瑟林,因此而获得“宫廷音乐家”的封号。1741-1742年间,凯瑟林居住在莱比锡,让哥德堡师从巴赫,学习演奏技巧。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帮助谱曲。巴赫当时作成这部变奏曲之后,凯瑟林送他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以酬谢。
全作品包括主题,30个变奏,主题反复。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
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基本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 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曾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部作品共分32段,第一段以那首萨拉班德舞曲的主题开头,第32段是经过30段变奏后和缓地、平静地重新回到主题(不同的是第一段的简单主题经过30段变奏后,已变得异常丰富和复杂)。
李斯特:爱之梦
Liszt: Liebestraum No.1, S.541 No.1 - nach einem Gedicht von Ludwig Uhland - Notturno I: Hohe Liebe Andante espressivo assai
Daniel Barenboim - Liszt: Dreams of Love; Consolations; Sonnets of Petrarca; Rigoletto Paraphrase
Liszt: Liebestraum No.2, S.541 No.2 - nach einem Gedicht von Ludwig Uhland - Notturno II: Seliger Tod Quasi lento, abbandonandosi
Daniel Barenboim - Liszt: Dreams of Love; Consolations; Sonnets of Petrarca; Rigoletto Paraphrase
Liszt: Liebestraum No.3 In A Flat, S.541 No.3 - nach einem Gedicht von Ferdinand Freiligrath - Notturno III: "O lieb, so lang du lieben kannst" Poco Allegro, con affetto
Daniel Barenboim - Liszt: Dreams of Love; Consolations; Sonnets of Petrarca; Rigoletto Paraphrase
《三首夜曲“爱之梦”》Drei Notturnos "Liebestraume" S.541 ,是李斯特于1850年用自己的同名歌曲改编而成的三首钢琴夜曲作品。其中的第三首是家喻户晓的钢琴作品之一。
第一首的歌词是德国使人乌兰德的短诗《崇高的爱》。音乐写得平静安详,富于朴素的美感。标题即为《崇高的爱》Hohe Liebe 。
第二首也是为乌克兰的诗而作,它描写了“神圣的死亡”,是对爱情的深深陶醉。标题为《幸福的死》Gestorben war ich 。
第三首根据德国诗人弗莱利格拉特的诗《爱之梦》而作。
这首歌的三段歌词被李斯特处理为三个音乐段落,第一和第三段曲调相同,温柔平静,犹如美丽的幻境。中间一段则显得比较激动,由于采用了色彩性的转调手法,增强了情感起伏的力度。
李斯特把这首歌改编为钢琴曲之后,在谱子上题了诗人弗莱利格拉特的另一首诗《爱吧,能爱多久》O lieb, so lang du lieben kannst : “爱吧!能爱多久,愿意爱多久就爱多久吧!你守在墓前哀悼的时刻快要来到了。你的心总是保持炽烈,保持眷恋,只要还有一颗心对你回报温暖。只要有人对你披露真诚,你就尽你所能让他时时快乐,没有片刻愁闷。还愿你守口如瓶,严厉的言辞容易伤人!天啊--本来没有什么恶意--却有人带泪分离。”
《爱之梦》引用原歌曲的旋律,首先出现一段轻声吟唱、情意绵绵的旋律,这就是乐曲甜美的爱情主题,其中含有爱的柔情和愉悦。乐曲中段伴随着情绪的不断高涨,难以抑制的爱的热情终于爆发出来,原来含情脉脉的内心独白,发展成大胆而炽热的爱情倾诉,散发着火一般热情。乐曲进入高潮,表达了对纯真爱情执著的追求。尾声部分重复爱的主题,在梦一般美丽的感觉中,恋恋不舍地结束全曲。
第三首在整部作品中最为著名,一般提起李斯特的《爱之梦》,指的就是这首乐曲。改编以后的钢琴曲比歌曲更为自由,感情的高潮也更加充分了。这一类抒情小品表现了李斯特性格中温柔多情的一面,这正是他使无数女性迷恋的原因之一。他的爱情通常是甜美的,如愿以偿的,而不想柴可夫斯基,总是幸福与痛苦相伴,希望与绝望交织。
德彪西:前奏曲——水之精灵
Debussy Preludes For Piano, Book II Ondine
Paul Jacobs - Debussy - Preludes For Piano
德彪西为钢琴而作的前奏曲共两集,每集12曲,一共是24曲,作于1910—1912年。
这24首前奏曲均有标题,但作曲家并没有把标题记在曲首,而是用小字写在乐曲终了的地方,他的用意是希望听众在欣赏时,不要拘泥于标题。这些前奏曲也可以说是一种即兴曲,或幻想曲形态的作品。它们所探究、发现和创立的钢琴技巧都很巧妙地相互配合运用,是集德彪西钢琴技巧大成之作。
《前奏曲》灵感来源的领域,不仅给人以丰富的地理上的联想(苏格兰、西班牙、希腊、意大利),还更多地展示了自然元素(风、暴风雪、雪、太阳),体现了德彪西对于自然界景象的极其敏锐的感受。
《水之精灵》为《前奏曲》第二集中的第八首。它的主题出自北欧的民谣,音乐色彩幽暗而神秘。
图丨Anne Laval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由“田艺苗的田”整理
本文转自公众号丨谷米文化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