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已经年近半百,这些童年物件和游戏你还记得吗?看哭了许多人

70后已经年近半百,这些童年物件和游戏你还记得吗?看哭了许多人

首页休闲益智陀螺全靠雕游戏更新时间:2024-06-10

文|芝士蛋炒饭

编辑|风吹史今


不知不觉已经是2024年,很多70后都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80后也过了“不惑之年”。

这两代人,一生都在为家庭操劳,不仅要努力跟上社会飞速发展的步伐,还要照顾老人,培养孩子,辛辛苦苦已经操劳了半生,生活中还有多少时间是属于自己的呢?

今天,让我们通过一些老物件和儿时的游戏,重新回到童年时代,它们虽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带给我们的快乐不会消失,如黑白电视机一样永远封存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生活用品

“压水井”想必不用多说了,除了70/80后,在一些地区,连00后小时候都使用过。

这种水井,需要提前预备一些水作为“引子”,倒进井口后,抬起井把手,利用大气压强,制造一段空气柱,然后牵引着井底的水往上升。

那时候的水井普遍较浅,井水口感清冽孩子们甚至会直接对着井口喝水,这在今天看来是不卫生的,在那个时候,我们却喝得很开心。

在那个年代,农村经常停电,而且由于信息不发达,停电一般都是突发性的,没有提前通知,所以,即使在电机普及的年代,许多老人院子里依旧会有这种水井。

二八自行车,是那时候农村家庭的主要“座驾”,可别嘲笑这个简陋的自行车,那时候能买得起它的已经算家庭不错的了。

与“自行车”相比,更多的人称他为“洋车子”,因为在落后时期,许多新奇玩意大家都默认是从外国引进的,加上一个“洋”字就显得高档不少,形容人时尚也用“洋气”,和它类似的还有火柴,被称为“洋火”

这种搓衣板在那个年代也很常见,有的是木头的,有的是塑料的,通常放在水井旁边,在衣服上撒上洗衣粉,在上面揉搓,冲洗。

有的人还会到河边,或者水坑边,掂着水桶或水盆和衣物,大家靠在岸边边唠家常边搓衣服。

火钳子,用来夹煤球或者碳块。

然而,就煤球而言,都算是当时的“奢侈品”,用的最普遍的还是土灶,那个时候用泥巴糊锅算是一门“手艺”。

经过常年使用,烂的地方还需要揭开锅自行修补,旁边这个用来抽风的叫做“风箱”,想必大家小时候都经常拉风箱帮家人做饭吧。

秤砣,是那时候家家户户必备的物件,无论是上集卖农作物,还是用粮食换东西,亦或者是赶集卖菜,卖水果,都是离不开秤砣的。

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甚至会用这种秤砣给小孩“称体重”,一手抓住钩子底部,大人将孩子整个掂起来。

农耕工具

石碾子在上个世纪的农村很常见,通过人力或者驴,骡子把稻谷,高粱等谷物脱壳,或者是把米、麦碾成粉留备家用。

在那个电气化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几乎每块农村空地都有一个这样的碾子。

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属于“60”年代的老物件,但是由于中国南北地区,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在很多地区的70/80后脑海中,碾子的使用也很寻常。

这件东西它的名字有很多,有的地方叫做“背篓”,有的地方叫做“竹筐”,有的地方叫做“粪箕子”,无论是在山区上山挖药背粮食,还是在平原地区农村捡粪拾柴,都是一个好帮手。

打谷机,只有南方地区从事水稻生产的地方才会用到,北方人可能看着比较陌生。

“簸箕”,用来晾晒或者扬壳的手持工具,通常每个村子或者乡镇都会有人编织,在集会上花不了几个钱就能买得到。

童年游戏

在那个科技落后,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不仅没有电子设备可供娱乐,连吃顿好的都一种奢侈,孩子们只能通过户外活动来自娱自乐,日子很贫穷但也很充实,青少年近视率几乎为零

跳皮筋,是一种在农村流行了多年的游戏,简单的一根皮筋被开发出单脚跳、踩花脚、双脚跳等多种玩法,成本极低,只是皮筋的质量不好,容易经不住磨损,经常出现把皮筋“跳烂”的情形。

打陀螺,这是一种古老的游戏,需要一个木质的陀螺,很多农村人都会雕刻,然后再加上一根鞭子,孩子们通常比谁的陀螺可以转的更久,在一次次抽打中,时间就这么悄悄溜走。

弹玻璃球,这是一种需要手法和技巧的游戏,同样有多种玩法,有划线的“局部作战”,也有“自由战场”,还有画格子进行的“堡垒战”,长时间的“鏖战”都会把手指头的皮磨破,却仍然乐此不疲。

捉迷藏,老少皆宜的传统户外游戏,规定好限制区域,一个孩子蒙住眼睛,报数结束后,去寻找藏在各处的其他人,通常会有“坏孩子”作弊,报数的时候在指甲缝偷看,也有一些更不遵守规则的孩子,直接跑到规定好的区域外,让找人的焦头烂额,摸不着头脑。

捏泥巴,这是一项对想象力有极大提高的游戏,一般的泥巴冲水是不行的,往往采用洼地的黏泥,我们通常称它为“胶泥”,捏成碗状然后往地上猛一拍,那声音像放炮一样响亮。

也可以捏做各种小人或者动物的形状,放到窗台等它自然风干,当成“收藏品”置于家中。

打纸牌,把闲置的旧书撕开,折成纸牌,谁能把对方的牌打的翻过来就算赢,许多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往往撕掉学校里的课本折成纸牌,因此被家人打骂的捣蛋鬼不在少数。

掏鸟窝,必须声明的是,想要掏鸟窝,首先要练习爬树。调皮的男孩子往往在下树的过程中把裤子划破,回到家后,要被母亲责骂。

很多鸟筑巢的地方相当高,只有小部分胆大的孩子敢往上爬,这种孩子也被家长称为“坏孩子”,教导自己孩子远离他们,生怕自己孩子被“带坏”,这都是出于对孩子的安全考虑。

丢手绢,可以说是最早的“派对”,因为这是一项集体活动,少数人参加玩起来不够有趣,需要一群人围成一圈,背朝圈外,其中一个拿起手绢或者其他标识物品围着外圈一圈圈跑。

在不经意间悄悄放在其中一个人的身后,如果没有被其察觉,就若无其事地绕一圈回到原位就算赢,输的人就要接受“惩罚”,类似唱歌跳舞之类的,如果被发现就要马不停蹄地跑,被追上就要自己接受惩罚。

老鹰抓小鸡,根据人数多少,排成长度不等的队伍,最前面的一个充当“老母鸡”的角色,负责保护身后的“小鸡仔”,如果在躲避过程中,“小鸡仔”没有拽紧“老母鸡”的衣服,被“老鹰”抓住,下局就由他扮演“老鹰”的角色。

打弹弓,那时候的弹弓不是在商店买的,而是自己寻找合适的树杈,然后用橡胶皮筋或者车带的“气芯”绑在两端,中间用割掉的一块车胎当做“弹药包”,一个简易的弹弓就完成了。

可以用来打鸟,打瓶子,最好不要用来打人,打到人身上,即使隔着衣服也会青一块紫一块。

抓石子,算是比较“文雅”的一种小游戏,在女生中比较受欢迎,随便找一个石子堆,从中细心挑选比较“圆润”不锋利的石子就可以玩,有“丢坑”和“抓子”两种玩法,唯一的弊端就是容易蹲的太久,起身后晕乎乎的

“课外活动”

除去户外游戏,成长在农村的孩子,怎么能少得了干活,由于家家都有田种,孩子们在刚会跑的年纪就已经是一个健全的“劳动力”了。

牛耕田的时候,孩子们需要割草,牛养田,你养牛,很合理。

有时候会被草划伤,手上和胳膊布满血痕,但是却很快乐,在劳动中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

拾柴,也是农村生活的重要环节,“民以食为天”,没有柴火怎么做饭呢?天气好的时候不抓紧拾柴火,在下雨天就要“吃了这顿没下顿”了。

放牛放羊看似是一个“闲活”,实际是一项很费精力的活,不仅要关注牛羊去哪吃草,还要担心跑丢或者被偷,更不能一直拴在同一根树上。

想必有很多人撒过谎说“作业被羊吃了”吧,听起来是耍赖,实际上是经常发生的事。

烧火做饭,不用多说,这在冬天是一件争着做的“好差事”,在夏天可就令人煎熬了,不仅被熏得眼睛睁不开,还要热的满头大汗。

不过偶尔也会有“小惊喜”,父母会奖励烧火的孩子,在灶火里扔一个红薯或者馒头,那味道至今难忘。

结语

不知你读完这篇文章有何感想,是对那个物质匮乏但精神自足的年代充满怀念,还是由于时代过于遥远,难以共情。

如今的70后80后大多都为人父母,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抱上了孙子,在新世界里弄潮的人们,是否偶尔会缅怀当年放学后,割草拾柴后趁着夕阳回家,那个遥远的下午。

部分参考资料:

静茹《回忆我的70年代》

南方周末《“70后”新生代群像》

中国青年研究《关于80后的研究综述》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