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草原
冥冥之中,时代在召唤,
前秦苻坚淝水之战大败后,北方草原部落拓跋鲜卑族首领拓跋珪,趁机恢复代国,自称代王,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
公元398年,拓跋鲜卑跨过茫茫草原,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战火纷飞多年的北方,迎来了第一个稳固的少数民族政权——北魏。
当粗狂豪放的草原游牧文明遭遇礼仪内敛的中原农耕文明,会产生怎样的反应呢?
经过几十年激烈的文化融合,拓跋鲜卑这支草原部落,最终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之上。
但在民族融合的浩浩荡荡的大浪潮中,走的是跌宕起伏,异常艰难。
一,初入中原,文化有别在拓跋部落中,近亲结婚是很平常的事,
鲜卑贵族和平民,都有这样的婚姻方式,
拓跋珪就迎娶了母亲的妹妹,自己的姨妈——贺兰氏,
拓跋珪 雕像
这在汉人看来,是近乎乱伦的。
鲜卑贵族,虽然进入中原,但还是常常会纵马关外,肆意抢掠,
为了政权稳定,文化融合,
拓跋珪规定,设立五经博士,设立太学,让鲜卑贵族学习儒家学说。
确立儒学在北魏的政治地位,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些胡汉矛盾。
二,佛狸伐, 极力推动汉化公元423年,年仅17岁的拓跋焘即位,
拓跋焘画像
这位睿智果敢的皇帝,敏锐的觉知,当务之急是要解决胡汉矛盾,
为了推动汉化,拓跋焘在平城,给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单独修建了宏伟的建筑,并亲自前来祭拜。
他还规定,在此建立太学, 要求鲜卑和汉族的贵族子女,必须在此接受儒家教育,
此外还大量任用汉族知识分子,要求农民屯田垦荒,大力发展农业。
经过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北魏政权已经稳定,国力也得到了大的提升,
拓跋焘亲率北魏铁骑先后攻灭北燕,北凉,大破柔然。
“英图武略,事架千古”“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然而,拓跋焘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引起了鲜卑贵族的不满,
最终酿成了一大惨案——国史之狱。
这次惨案,三朝元老崔浩遭到灭门
和崔家联姻的各个士族也受到牵连,北方世家大族遭到灭顶之灾。
本来,拓跋焘想通过修国史,融合胡汉关系,没想到矛盾却更加激烈。
公元452年,拓跋焘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宫廷政变,被太监所*。
怎样将鲜卑文明融入到汉文化中?
又有谁能来完成呢?
三,拓跋宏这个大戏精,为了汉化各种套路公元471年,拓跋宏即位,史称孝文帝。
拓跋宏 画像
冯太后 画像
拓跋宏,由冯太后(冯太后是汉人)抚养长大,从小接受汉文化的熏陶,
为了政权稳定,拓跋宏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恢复中原实行的百官俸禄制,使汉族官僚的物质待遇得到提高。
由于北方民族涌入,产生了大量流民,怎样解决这些不安定因子,
公元485年,拓跋宏在冯太后的支持下,颁布了均田令,
国家把无主的荒地授给农民,还颁布新的租掉制度,农民种地越多赋税越低,这样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种地积极性。
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拓跋宏决定依照儒家孝礼,为冯太后守孝三年。
在此之前,鲜卑族从来没有什么守孝三年制度。
鲜卑贵族认为拓跋宏这是违背祖宗规则。
为了说服他们,拓跋宏和汉族大臣表演了一出双簧,
他让汉族大臣表面上在朝堂提出反对,自己和他们展开一场辩论,其实私下早已串通好答案,
鲜卑贵族在旁边听着,觉得皇帝说的有道理呀,就这样被套路进去了。
在守孝的三年期间,拓跋宏一直在思考怎样将改革更深的融入到汉文化中?
平城鲜卑贵族的势力太大,拓跋宏的改革经常受阻,
怎样摆脱这种局面呢?
一个大胆的策略浮现出他的脑海——迁都洛阳。
于是大戏精拓跋宏再次导演大戏,
朝堂之上当众宣布,他要攻打南齐。
公元493年,拓跋宏亲率大军,并特意带上朝中文臣,挥鞭向南齐出发。
正好赶上雨季,北魏铁骑不适合这种雨季,大军走到洛阳时,已经人困马乏,不想再向南行进,
时机到了,拓跋宏就说,不想去打南齐,那就在这待下来吧。
轻轻松松套路迁都。
拓跋鲜卑终于进入了中原腹地,天下之中的——洛阳。
来了就是洛阳人,
拓跋宏把鲜卑贵族的户籍由平城改为洛阳,
并且,死后要葬在洛阳。
拓跋宏带头和汉族通婚,
规定汉语为官方语言,一律学汉语,说汉话,穿汉服,姓汉姓。
拓跋宏成为了元宏。
从此拓跋鲜卑彻底融入华夏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