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凉
“提前一秒钟”,是一面镜子,通过它能看到考察对象的内心。对管理者自身而言,“提前一秒钟”也是行事的基本要求。如果凡事能做到提前一秒钟,可以说没有做不成的事,即使限于客观条件无法达成事先设定的目标,也能向人表明心迹。
《三国演义》里的“三顾茅庐”故事,固然是写刘备求才,其实也是一个面试过程。司马徽和徐庶虽然再三推荐,诸葛亮自己总得拿出点本事,向对方展示才干。诸葛亮向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后,拿出事先绘制的西川地图,而不是说“您等等,我把西川的地图绘制一份,让您了解西川的重要性和谋取方略”。这一举动向刘备暗示他早就筹划好谋川方略,表露真心为刘备效劳的愿望。
演义里另一个典型的“提前一秒钟”例子也是谋川,主角换成曹魏的钟会。第115回《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中,司马昭想让钟会带兵伐蜀,却故意说要对东吴用兵,以测试钟会的战略水平。司马昭的老爷子司马懿说过“世间能者所见皆同”,钟会能得到司马懿的垂青,自然明白司马昭的真实用意,回答说:“我认为主公的本意是想谋取西川,已将进军路线规划好了,请看图!”司马昭将图本打开一看,哪里安营扎寨、哪里屯积粮草,进军与回防路线一一被钟会标注清楚,条理分明,就对钟会赞誉有加。钟会提前做足准备,是标准的“提前一秒钟”,既向司马昭表明自己的主动性和能力,也证明司马昭和谋士的谋川动议成立。
“提前一秒钟”做事,本意是确保任务按期完成。一般人肯定是希望目标达成,而不是为失败寻找借口。
为了确保按期完成任务,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钟会提前筹谋伐蜀方略,就是正面的例子。准备工作不足的例子,诸葛亮北伐最为典型。小说写他六次对曹魏用兵,有四次是粮草不足造成的:初次出兵,取得大胜,却因失了街亭,后勤补给线被司马懿切断;二出祁山,孔明未能攻下陈仓,导致后勤运输困难,无法保证军前需要;四出祁山时,李严部将苟安怠慢,导致粮草不济;第五次出兵,李严办粮不力,严重误导了孔明。根本原因还是伐魏总体筹划有严重缺陷。
严谨的检查工作是是事前准备的有效组成部分。由于思维存在误区,事前的准备工作有可能只是完成一部分,逐项检查就成为例行功课。现实中,不少人因疏于检查,没能及时发现准备工作不足而盲目行动,最终因缺乏应具备的条件导致失败。
验证是检查工作的升华,专指通过理论计算或实验,检查方案是否可行。这项工作与普通的物质准备有一定的区别。
行动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决策的圆满。决策是否圆满,则依赖于信息是否真实与足够。因此,获得足够的信息又在物质准备之前。《三国演义》里有不少这方面的故事,典型有诸葛亮“借东风”,推算出起南方的日子,帮助周瑜拟制作战计划。
获得足够的信息,做到知己知彼,就能制订可行的计划,以图进取或采取保守的方针。诸葛亮算定刘璋暗弱,帮助刘备获得西川作为根据地,后期却在没有胜算的情况下伐魏,虽然六次用兵,总体上是失败的。司马昭对比魏蜀的情形,认为形势对己方非常有利,很快就并吞了蜀汉,代价也不大。晋代魏后的前期,东吴有名将陆抗,伐吴没有胜算,晋国羊祜没有盲目出击,等东吴上下离心、君暴臣愚时,羊祜、杜预等先后建议平吴,果然一战成功。这些虽然是小说中的情节,现实中的案例并不少,都证明要想提前一秒钟完成任务,得提前一秒钟制订好周密的计划。
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意料之外的困难是正常的。这就要求提前一秒钟求助,或自身积极想方设法排除障碍。对组织忠诚度高的成员不会等事后追责时才搬出一堆理由来搪塞。如果他方的行动以己方的结果为前提,出现意外时应及时知会他方,避免他方做无用功。组成想提高整体效率,就要求每个成员都至少能站在直接上司的立场思考问题,促使每个成员能主动、及时同他方进行沟通。
任务能否按时完成,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影响因素,就是意外情况。小说里有不少人因疏于戒备而遭到敌方偷袭,轻则失利,重则遭到完全的失败。小说写赤壁鏖兵,冬季本来不会出现南方,结果偏偏出现,为周瑜施火攻计提供了方便,使曹操遭到大败。这是预防意外的功夫做得不到家的例子。为了不让意外影响行动,当事人就应事先对各种意外情况进行防范,拟订意外情况的处置原则或指引,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必要时必须演练预案。不少企业都因一起意外造成巨大损失,无法继续经营,教训深刻,却仍然有很多人无视风险防范这项重要工作。
谋事能成功,还有一项准备工作要做,就是掌握必要的技能。为了达到提前一秒钟完成任务的目的,可能要提前一个月、一年甚至十年做准备。据统计,NBA的球星要想成为夺得总冠军的顶梁柱,平均要十年时间。科比能成为NBA的明星,凌晨四点钟就开始练球,成为励志的佳话。
天下难事必成于易。意思就是养成凡事提前一秒钟的习惯吧?至少,学会向他人求助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