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汛期,数个台风路径扑朔迷离,多轮强降雨袭击河南、山西等地,短时强对流、大风、龙卷风不时“搅局”……这些都逃不过风云卫星、天气雷达和探空雷达、地面和海岛海洋自动观测站组成的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的“火眼金睛”。
两年来,全国气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将监测精密体现在观测精密、管理精细、产品数据精准上,不断完善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为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打下坚实基础。
在遥远的太空中,风云系列卫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跨越,成为知冷知热的“百姓星”、自主创新的“争气星”、服务全球的“中国星”。2021年6月3日,风云四号B星发射成功,与A星实现双星组网,共同对大气、云、地球辐射、冰雪、海面温度、气溶胶和臭氧等进行高频观测,观测数据广泛应用于数值天气预报、灾害天气预警、气候预测服务、生态环境监测、通信导航安全等领域。同年7月5日,风云三号E星发射,与C星、D星组网后,我国成为唯一同时拥有上午、下午、晨昏三条轨道气象卫星组网观测能力的国家,填补了全球天基气象观测系统空白。同时,风云卫星国际服务格局初步形成,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建立并不断完善,风云卫星产品已服务全球121个国家和地区。
在广袤的大地上,全国现有气象观测站超过7万个,乡镇覆盖率达100%,为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和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提供了坚强支撑。2020年4月1日,我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正式业务运行,全国2423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实现观测自动化、数据精准化、综合判识智能化,观测频次比人工观测约提高4至8倍,数据量增加5倍以上;观测数据传输用时由分钟级优化至秒级,到报完整率达99%以上,传输频次从5分钟提升至1分钟。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全面建成运行,有效提高了我国气象观测业务的管理效率,促进了观测业务运行更加稳定高效,进一步提升了我国气象观测数据质量的国际认可度。
福州(闽侯)S波段相控阵双偏振雷达基地 王晓佳 摄影
在广阔的空中,200余部雷达与100余个探空站、大型无人机等组成协同观测“阵型”,用高空视角俯视大地,密切监视天气发展变化。近年来,我国建成由236部雷达组成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网,进一步填补探测空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雷达技术改造和双偏振技术升级。截至2021年,我国天气雷达探测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数据可用率达96%,数据传输实效从8分钟提升到50秒。自主设计开发的“天衡天衍”综合气象观测数据系统也使探测数据质量大大提高。
完善海洋和无人区气象观测,也是气象部门用实干践行监测精密的有力注脚。2020年8月2日,在岛礁、岸基、海上浮标、石油平台等观测的基础上,我国成功利用大型无人机对台风“森拉克”外围云系进行探测,填补了我国基于大型高空无人机海洋综合探测的空白。在此基础上,次年11月27日,为期一个多月的无人机海陆空立体协同观测试验启动,探索建立基于高空无人机的气象应急观测体系,为台风、洪涝、森林火灾等机动观测奠定了基础。
2021年,气象部门在长江流域及洪涝灾害典型易发区的9个省(直辖市)、青藏高原东部边坡地带、地形复杂的偏远乡村、七大流域的重点防汛河段和重点湖泊汇水区域、部分中西部地区新建或改造自动气象站,新建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天气雷达系统,填补了灾害易发区观测空白的同时,增强数值模式快速循环同化分析与西部地区短临降水预报能力。针对行业服务需求,气象部门建立了生态、环境、农业、海洋、交通、旅游等专业气象监测网,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此外,根据中国气象局补短板工程等部署,“十四五”期间,气象部门将按照我国400毫米降水线东侧地区全覆盖、西侧主要人口聚集区全覆盖的原则进行雷达布局,填补重点区域雷达探测空白。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出品
作者:简菊芳
编辑:亭喃 张明禄
审核:段昊书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