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给管导推荐《高山下的花环》?

我为什么给管导推荐《高山下的花环》?

首页游戏大全不义联盟2内置菜单更新时间:2024-06-16

最近,关于抗美援朝电影立项的消息不断传来,抗美援朝相关电影也有一部上映了。

但老实说,《金刚川》还是让很多人感到极为失望,不少人的评价是,电影随便看看还行,但要认真点的话,配不上这场伟大的战争。

其实,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就出在剧本上,管虎作为编剧,对战争的理解停留在黑帮火拼的水准上,整个电影看下来,并没有把志愿军为什么要打这一仗,以及凭借什么打胜了美国,表现出来。

影片里的美军视角,更是造成了一种混乱,让战争两边看起来似乎都有充足的理由,分不清正邪。

其实,这不是某一部战争片的问题,这是目前很多战争片的毛病——喜欢通过描写战争的惨烈,尤其是描写原本处于“反派”一方的惨烈,来控诉战争给双方带来的苦痛,来体现所谓的“反战”意图。

“好的战争片一定要反战”,都快成了一个固定套路。

有些国内的战争片,甚至都开始从日本人视角这样拍了。

我都不用点名,大家马上就会在脑海里想起不少熟悉的名字。

这种拍战争片的手法并非不好,只是放在志愿军这里,会让观众看起来非常别扭。

为什么?

因为这种表现手法,很容易模糊战争某一方的正义性。

1

中国现在这种战争片的范式从哪里来的呢?

一句话——同国际接轨。

最先进的美利坚,那一张口就是“好的战争片都是反战片”、《细细的红线》、《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

但其实,美国战争片并非一直都是这样。

美国在拍摄自己“正义”的战争的时候,并不是这样整的。

美洲大陆作为孤岛,安全处境一直很惬意,孤立主义思想很重,没啥战争片可以拍,就算二战已经开打几年,美国国会议员对好莱坞的产品依然要进行仔细地审查,破坏美国“中立性”的战争题材那是要扼*在摇篮里的。

这种状况,终结于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当天。

到这,美国历史上终于打出了一场“正义”的大战,战争片也终于走出禁锢,在美国遍地开花。

美国在这期间拍摄的二战影片中,你根本看不到什么“胸襟宽广”的换位思考,或者什么双方士兵“被迫投入战争”的悲伤和无奈。

这时的美国战争故事片,充斥着尚武、爱国和政治性的题材,并且强调美国备战。

好莱坞成为美国国内外宣传的重要推手,美国电影工业与政府和军方紧密合作,小罗斯福总统直言不讳地表示电影是“主要为战争服务的产业”。

1942年直接描述二战的电影,一下子就暴增到二十多部;1942至1945年,好莱坞生产了500多部战争片。

被称为美国第一部“真正的二战片”的《威克岛》(Wake Island)大获成功,《新闻周刊》直言:“(这是)好莱坞第一次如此睿智、诚实并十分成功地表现了一支美军队伍在战场上的英勇业绩。”

(《复活岛》海报——“美国人民永远不会遗忘!”)

同期的美国二战影片,普遍情调激昂,荡气回肠,通通充斥着一股拧掉侵略者狗头的气魄。

比如《巴坦(巴丹)战役》(Bataan),描写美军“以弱敌强”,抗击优势日军,“战斗到最后”,最后唯一幸存的美军战斗组长,一边向蜂拥而来的日军愤怒咒骂,一边举起机枪疯狂开火,场面撼人心魄。

而对于敌人——日军,想有正面形象,你做梦呢?

那时的美国战争片热衷于揭露日军的残暴,甚至有的极端到了落入种族主义。比如《目标缅甸(反攻缅甸)》(Objective,Burma!)中,一名美军战地记者在目睹饱受日军折磨的战友死去后,就这样说:

“他们是退化的、没有道德的白痴!发臭的小个子野人!我要说:把他们毁灭掉!把他们从地球上清除!把他们从地球上清除!”

美国战争片风格的转变,发生在一个很微妙的时间节点。

就是越战失败之后的六七十年代之交。

1962年的反映诺曼底登陆的《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其视角、场面之宏大,与今天的美国战争片风格迥异,而它为了美国传统战争大片的“绝唱”。

(这两张海报简直一个模子,也同样是基于诺曼底登陆,可内核却完全两样)

为什么?

因为美国对越南的不义之战打了多年,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种失败让传统的战争片拍不下去了,你无论怎么拍,也不可能在别人的国土上拍出“砸碎侵略者”的气魄。要拍越战题材的电影,就必须找一个新角度。

于是,“反战”主题就成为了关键。

美国关于越战题材的影片我们不多说,那种失望、反战的情绪,观众都看得见。

然而,在控诉战争的残酷的同时,作为敌人的越南人形象,也没有得到美国电影人的“换位思考”,几乎无一例外地把越南人描绘成残忍、没人性、落后、如野兽般的形象。

这样拍摄,观众的视角就被自然而然变小了,关注点变成了某个个体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如果从个体的角度看,美军士兵也被战争折磨,越南人也被战争折磨,似乎他们都是一样的,可恶的只有战争本身。

至于这样痛苦的战争宏观上怎么定性,谁是正义的谁是邪恶的,一下子就模糊了,好像双方都差不多。

美国人这么拍,是因为帝国主义参加的很多战争,都是不正义的,没办法拍得正气凛然,就只能去讲所谓的“人性”,卖惨博观众的眼泪。

结果这个模式拍到后来,几乎成了范式,就算是二战影片,视角也越缩越小了,美其名曰“引发观众对战争的深层思考”,把自己都带进去了。

试想,如果我们也去从事了侵略别国夺取利益的不义之战,我们还怎么能腆着脸理直气壮地去宣传曾经打的那些正义战争?

有人会认为这说明好莱坞电影进步了,开始客观认识对手了。

但这当真能算一种发展和进步吗?

连二战这样美国扮演“正面角色”抗击法西斯的题材,腰杆都挺不直,这算什么进步呢?

(好莱坞二战题材影片现在越来越关注“别人家的事情”)

2

中国的战争片去学美国人讲“人性”,讲反战,完全没有必要。

而且,说实话,好莱坞大片讲人性的方式,也没有高明到哪里去。

国产的战争片里,有一个很好的范例,它整个片子没有多少正面的战争场面,一大半都是文戏,却能让观众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那就是1984年谢晋导演拍摄的《高山下的花环》,根据李存葆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评分高达9.2。

整个电影的重点,都是在塑造出一群有血有肉的军人角色,并直面社会现实问题。

片中几个主要角色的故事,很好地打动了观众。

首先是连长梁三喜,他为人低调实诚,大公无私,深得连队上下的拥戴。

他家境不好,和妻子玉秀结婚三年,聚少离多,家里的大小事务,全担在玉秀一人身上,但他们很恩爱。

每当看电影时,三喜看到银幕中恩爱相守的夫妻角色,总会不由自主想起和玉秀的点点滴滴。

而现在妻子即将生产,却不能回家去看看,只因为他必须尽连长的职责:得等新指导员到了, 把工作安排好才能安心离开。

第二个主角,是唐国强饰演的高干子弟赵蒙生。

赵蒙生的母亲是为国家流过血的功臣,她因为偏爱儿子,到处让儿子投机走后门。

上山下乡时,赵蒙生怕受苦,就去当兵躲到部队里;在部队里干着也不老实,整天想着怎么回去。

为了曲线离开军队,赵蒙生被调到梁三喜所在的连当指导员,但是他水平不够,在战友面前讲话都毫无底气。

平时他吃着外国的零食,用着昂贵的护肤品洗脸,整天数着日子过,很“后浪”,很小资。

这样的投机分子,自然遭到整个连队的不齿。

还有排长靳开来

靳开来为人仗义,却因为性格过于直爽,说话口无遮拦,抨击军中各种不正之风,所以一直没能升职,被有意无意地打压。

还有一个是年轻的小战士,绰号“北京”。他年纪轻轻,却在行军间隙都在看《战争论》,很有水平。

(被连长误认为看小说)

结果,因为越南的步步紧逼,对越自卫反击战突然打响了。

赵蒙生本来只是想来混个资历,这下可是要上前线了,他和母亲都慌得不行。

这时候,不同人的觉悟就都现了原形了,赵蒙生的母亲早就知道了军事机密,在战争前忙着把儿子捞回来。

为了儿子,她竟然利用自身特权给前线指挥的雷军长打电话,占用指挥所宝贵的时间。

结果,她的请求当然遭到雷军长无情地拒绝,雷军长在战前会议上,还专门痛斥赵蒙生母亲走后门的行为,说:“我偏要他的儿子,第一个扛着炸药包,去炸碉堡!”

赵蒙生一度想要临阵脱逃,但在梁三喜的劝阻下,他还是硬着头皮跟战友们一起上了战场。

在这场戏里,梁三喜说出了一句感人至深的话——“中国,是我的,可也是你的!”

雷军长的训斥,和战友的瞧不起,激发了赵蒙生的血气,他当着全连的面发誓在战场上绝不退缩。

主角的连作为尖刀连被选去执行穿插任务,这种任务九死一生。

在战前,靳开来被“擢升”为了副连长,看似升官,实则是给让他带头冲锋,有人故意给他穿小鞋。

但靳开来对于这样的安排只是一句话:来,烈士陵园见。

在战斗中,连队经过几番激战,补给都用完了,长时间没有水,战士们已经有人渴昏了过去。

为了帮战士们解决饮水问题,赵蒙生打算带战士们去砍越南人的甘蔗。

但靳开来拦住他说,这种犯纪律的事情,你们正职别干,我靳开来没政治头脑是出了名的,违反纪律的事还是让我来做吧,就带头去砍越南人的甘蔗,最终踩响地雷牺牲。

在攻击敌人碉堡的时候,“北京”主动请缨去攻坚,结果没想到连着两发炮弹都是臭弹,不幸被敌人击中牺牲。

他们攻克敌人碉堡后,没想到越南人还有暗堡,梁三喜为了保护赵蒙生,被击中牺牲。

看到连长为自己挡子弹牺牲后,赵蒙生红了双眼,带着全连疯狂反击,在谁也没有要求他的情况下,亲自抱着炸药包冲上前炸毁了敌人的暗堡。

这一场战斗,让赵蒙生整个人都完成了救赎和升华。

接替三喜领导全连后,赵蒙生积极为战友请功,给烈士家属安排抚恤,尤其是曾经和自己有矛盾的靳开来,因为犯纪律没有评上功后,他不惜越级向军区党委反映。

这时候的赵蒙生,才从一个投机分子,转变成了真正的革命军人。

影片的后半段,整个都在讲赵蒙生接见烈士家属的事,但却是整部电影的精华。

靳开来没有评上功,赵蒙生就拿自己的勋章给靳开来家属。

赵蒙生的母亲找到了连队,正好碰上过来的雷军长,她不满雷军长当众批评自己,和雷军长理论。

但雷军长坚持自己的立场,他说,难道我们自己的子女,就是送到部队里来走走过场,真到了流血牺牲的时候,让老百姓的子弟上?这不是共产党!

赵蒙生母亲还不服气,说自己也为国家流过血,自己就这么一个儿子,下意识还是觉得自己没问题。

就在这个时候,赵蒙生给雷军长送来了一枚一等功勋章——“北京”原来是雷军长的独子雷凯华。

“北京”在全连中一直很低调,没人知道他是军长的儿子,即便是在他牺牲后,依然是以一个普通战士身份而非雷军长儿子来宣传的。

最后是连长的家属,梁三喜来自山东沂蒙革命老区,父辈都是革命群众,大哥在抗战时牺牲,二哥在文革时蒙冤而死,现在他自己也成为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烈士。

现在梁家只剩下孤苦无依的老母亲和妻子玉秀,以及刚刚出生的女儿。

梁三喜家中之前因为给父亲治病,欠下了战友620元,三喜将这些借款一一记账,还在临战前的家书里说交代妻子把猪卖了,在加上自己的550元抚恤金还账,人死,帐不能死。

为了省钱,婆媳二人带着才满月的孩子,下了火车,走到部队,路上连吃一碗面都要相互推。

在最后的送别宴上,婆婆不仅坚持要用抚恤金和家里攒的钱还债,更是当着所有人的面,直接说出了一段点明整部电影思想的话。

保卫中国,不是哪一批人的责任,而是所有人的责任。如果大家都有为集体做奉献的想法,那国家一定会兴旺。

这部电影,故事简简单单,却自有其打动人心的力量,因为它反映的事情非常真实。

比如电影里雷将军送独子上前线的桥段,在现实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就是有原型的。

张力,原160师师长张志信的独子,但张志信没有给他的儿子走后门,安排轻松的任务,而是上阵*敌。

在战斗中,张力为了掩护战友,壮烈牺牲。临终时他对战友说:“班长,请你转告我的爸爸,儿子没有给他丢脸。”

曲宁江,41军参谋长曲奎的儿子,对越战争爆发后,曲宁江参军才刚刚一年,但他依然主动请缨跑去前线战斗,在一次越军突袭中,为了掩护战友牺牲。

保山军分区司令员刘斌将军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刘光在侦查时,不幸被敌人的炮弹击中,壮烈殉国。

大儿子死后,小儿子刘明哭着求父亲让他参战,刘斌的妻子坚决不同意,但拗不过刘斌和儿子。

结果,刘明上战场后,又不幸在老山战斗中牺牲,年仅22岁。

还有41军121师政委周开源的儿子周伟烈士,41军副军长毛余的儿子毛晓东烈士,等等等等……

为国牺牲前,他们冲在了保家卫国的最前线,牺牲后,他们也没有搞特殊,没什么刻意的宣传,而是和所有烈士一起长眠在了烈士陵园中。

《高山下的花环》这部电影,好就好在用几个矛盾突出的人物,用在现实中有原型的故事,用谁都能看得懂的人性,很好地讲清楚了人民军队的性质。

人民军队是从人民中来的,由人民群众组成的先锋队,这是人民军队战斗力强悍的根源所在,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电影里连长那句“中国,是我的,可也是你的”,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

3

如果导演拍摄时间不够,武戏拍不了,只能拍文戏,想通过战争片讲人性,那完全可以参考《高山下的花环》的剧本,去讲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期间,曾有一个老人给志愿军机关写了一封信,说他家里原本三个儿子,已经有两个战死沙场了,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他怕自己死了以后,没有人传递香火,想让志愿军把自己的儿子送回来。

收到这封信以后,很多人都批评说这个父亲觉悟低,这是临阵脱逃,是在动摇军心。

但彭老总火冒三丈,严肃地把这些人骂了一顿,说大家谁不是爹娘生养的?最后从几十万人中把这个战士找了出来,给老人送了回去。

*接见黄继光母亲的时候,就曾对她说过一段和电影里雷军长极为相似的话:“你失去了一个儿子,我也失去了一个儿子,他们死得伟大、死得光荣。”

*自己的儿子也牺牲在了战场上,黄继光母亲的悲痛,他都感同身受。

铁原阻击战的指战员傅崇碧将军,是四川通江人,戎马一生,战功赫赫,但自从他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回来,一直到去世,他都没有回过自己的老家四川。

因为他手底下的兵都是四川人,当初几万川中子弟在他动员下参军,从红军时期跟着他一路打过来。

但是现在,他们大部分都牺牲了,成了烈士,再也回不去了。

傅崇碧觉得自己愧对乡亲们,不知道乡亲们向他要自己的孩子时,他要怎么跟人家解释,所以一直没有回老家。

在战场上,这些人是千锤百炼的战士,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是奋不顾身的英雄,但是回到生活中,他们也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和普通人一样,有感情有喜怒,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爱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在战场上,奋不顾身地和侵略者战斗,因为“背后就是祖国,我们已经无路可退”。

这样的“人性”,难道不比所谓的“反战片”里深刻得多?感人得多?

如果有人觉得,光讲志愿军的不行,非要把美国人的“人性”也一起讲。其实也行,这方面的故事也是多得数不胜数。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碧潼战俘营负责管理的同志们,会观察战俘的所作所为,有些战俘行为过分,他们看不下去,就会对战俘进行思想教育。

西虹的《抗美援朝战地日记》里描写过,在战俘营的同志们记录里,外俘们,尤其是美国战俘,普遍具有高度的自私自利特点。

“美俘特别明显,腐化堕落,不爱劳动,脑子里尽是金钱、女人,吃喝玩乐。”

“外稃在笔记本上,尽是记着一些爱吃的糖果、酒名、菜单、食谱、黄色下流的音乐诗歌等。”

“班里有病号,我们的人照顾病号,他们却说‘他与我无关’。病号还未死,他们就摘了人家的手表、钢笔据为己有,”

“衣服脏了,丢在外面不管,没衣服穿就围个毯子坐着。”

“他们身上带着许多裸体女人的照片,皮肤上刺着龙、花纹和女人。”

“他们偷东西,赌博,用扑克牌赌钱,到处便溺,脏得很”。

“美兵上了战场,恨不得自己的班长、排长马上死了,因为班长是中士,薪水多,他们死了他可以较快升级,多拿钱。”

百分之八十的官兵都在日本和南朝鲜嫖妓,百分之五的官兵都有性病,得了性病还不以为然。有的美军军官有钱,就用一个月50美金雇佣南朝鲜妇女,一边让人给他当佣人,一边当做发泄兽欲的工具。

而且,美国战俘民族优越感强,喜欢歧视少数民族。“认为黑人是劣等民族,不同黑人坐一个车,去一个馆子吃饭,住一个房子。”

美军战俘吃不了苦,还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说美国这也好那也好,说不好就不行。反过来一说苏联一说共产主义,就是专制,说苏联人民没有自由,是铁幕。

有个美军战俘小伊利亚斯,在战俘营里偷东西,第一次偷了同伴的靴子去换酒喝,被志愿军抓到,批评教育了一番,他保证下次不做了。

结果第二次,他又偷了储藏室的酒,还撒谎,志愿军就把他关到反省室里面让他好好反省,期间也有饭吃,没有亏待他,终于让这个战俘痛改前非。

黑人俘虏刚被志愿军抓到的时候,有志愿军战士没见过黑人,怀疑黑人的皮肤是染色的,就用手指沾了口水擦黑人俘虏的脸,想看看是不是真的。

因为这事,有黑人觉得很生气,认为志愿军和白人一样歧视他们。

但在战俘营生活过以后,黑人就发现,志愿军把他们和白人一样对待,从来不欺负他们。

有一次,有一个黑人战俘不小心掉水里了,志愿军的金宏浩教员赶紧跳下水救他。这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后来黑人俘虏们非常感动地对他说:“金教员,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这样软弱的身体还跳到河里去捞救他,在美国,是谁也不会这样在乎一个黑人死掉的。”

而志愿军和他们截然相反,人格魅力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

当美国兵整天想着声色犬马的时候,志愿军的战士虽然身处在坑道里,但他们有俱乐部,他们用各种缴获来的汽油桶、弹壳什么的做成各种乐器,甚至做成皮影自己排皮影戏看。

建国初期普及教育的工作还没有做完,志愿军就让战士们一边打仗一边学习,有空就看书,伙房把《国音字母》贴墙上,一边炒菜一边念,一个月能学100-400个字。

志愿军还一直帮朝鲜老百姓干农活,盖房子。

朝鲜人民很爱戴志愿军,志愿军换下来的衣服,朝鲜妇女要抢着洗;如果没有什么可以为志愿军做的,他们就笑着跳舞给志愿军看,哪怕他们连鞋子都没有。

志愿军部队要走了,朝鲜人民会长途跋涉过来送别。

在和志愿军长时间的共同生活后,外国战俘们也慢慢地转变了思想,他们叫炊事员“爸爸桑”,给他们写感谢信,和志愿军一起劳动。

碧潼战俘营可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没有铁丝网的战俘营了,这里没有屠*迫害,没有机枪警卫,但战俘也不会偷偷逃跑,因为在这里他们生活得很好,唯一需要担心的反而是美国自己的轰炸机。

有些俘虏穿了棉衣以后,在街上走都不好意思,因为他们自己穿得很暖和,朝鲜人民却过得很差,他们觉得很羞愧,因为朝鲜人的苦难正是他们造成的。

以至于到了后来,新进俘虏营的俘虏都看不惯老俘虏,说他们已经变成共产党了,老俘虏也看不惯新俘虏。

到了最后互相遣返战俘的时候,很多战俘都舍不得相处了这么久的朋友,拥抱在一起嚎啕大哭,依依惜别。

这也是人性,很真实的人性。

从那些战俘的故事里,你可以很真切地体会到他们对自己、乃至对战争认识的深刻转变。

如果把碧潼战俘营的故事拍成电影,内涵肯定比那些名为“反战”实为“反战败”的片子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可是,热衷于拍摄“侵略者视角”人性的导演,从来不会去参考一下这些真实的记录。

在他们的镜头下,这场战争似乎变成了两个黑帮的火并,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在这场战争中,志愿军是战斗力、人格魅力、人道主义全方位压倒美国鬼子的存在。

但社会进步的车轮是不会停下的,那一代导演讲不好,总有人能讲好,所谓的“精英”讲不好,人民自己就会自发起来创作,到时候观众用脚投票。

人民对时代精神的呼唤,终究会抛弃一切跟不上时代的牛鬼蛇神。

中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


参考资料:

鲍骏《二战期间美国战争电影历史初探》

王霄飞《论二战期间好莱坞故事片中的日本人形象》

雷芳《1950年至2000年美国二战题材电影研究》

肖锐《浅析美国越战题材影片的反战意识呈现》

西虹《抗美援朝战地日记》

电影《高山下的花环》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