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反犹主义”:古老仇恨的现代呈现
Antisemitism: Here and Now
作者: Deborah Lipstadt ,版本:Scribe UK 2019年1月
在过去十年中,反犹主义的情绪弥漫在西方社会的上空。
据CNN报道,就在当地时间2月19日晚,法国数千人走上巴黎街头抗议最近发生的反犹太行为。近日,法国东部的一个犹太人墓地遭到了亵渎,约80个墓碑被喷上了蓝色或黄色的纳粹符号或其他涂鸦。作为欧洲最大的犹太人社区,法国在近些年来连番面临反犹主义的冲击。去年3月,85岁的纳粹屠*幸存者米雷耶·克诺尔在家中遇害,震惊了整个法国。
放眼整个欧洲,犹太人随时有遭到恐怖分子袭击的风险。根据柏林的反犹主义研究与信息中心,过去两年里,德国针对犹太人的袭击增多60%以上。英国这两年的反犹事件也达到了30多年记录中的历史高峰。波兰的犹太人社区领袖在去年曾发表公开信,声称波兰犹太人在波兰感到不安全。
在美国,左翼团体针对大学校园里的犹太学生和犹太组织的反犹主义事件发生了明显的上升。《大西洋月刊》列出的一份美国反犹主义百年暴力案件名单显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反犹主义暴力犯罪引发的伤亡人数在持续上升。最近的一次悲剧是去年10月的匹兹堡生命树会堂大屠*,一位白人货车司机枪*了11位犹太人,至少6人受伤。
事情的另一方面是,时下兴起的反犹情绪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古老、最为持久的种族仇恨,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亚述、巴比伦帝国废止犹太教的习俗。基督教虽脱胎于犹太教,但排斥犹太人的历史也是劣迹斑斑。中世纪,十字军对大量犹太人展开掠夺与屠*,罗马帝国晚期,君士坦丁等基督徒皇帝常常摧毁犹太教圣殿,或将其没收并改造为基督教教堂。从13世纪到15世纪末,英格兰、法兰西和西班牙曾相继立法对犹太人实行彻底驱逐。19世纪和20世纪沙俄也多次兴起过反犹浪潮。而现代最为著名的反犹运动就是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约600万犹太人在这场劫难中丧生。
这种古老的仇恨与如今的“新反犹主义”有什么关联?左翼和右翼反犹主义有什么明显差异吗?反犹太复国运动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历史学家黛博拉·利普斯塔特
(Deborah Lipstadt)
对这些令人困扰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应。利普斯塔特是美国埃默里大学教授,专研现代犹太历史和大屠*研究,《艾希曼审判》
(The Eichmann Trial)
等作品多次获得图书奖。
在这本书中,利普斯塔特关注这股死灰复燃的仇恨的当下表现形式,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白人至上主义的示威者,到美国总统特朗普、英国工党领袖杰里米·科尔宾等推动反犹浪潮的政治人物,以及美国特殊族群对犹太人的排斥,包括最近芝加哥的一次支持同性恋运动的游行上,一群携带大卫之星旗帜的女性遭到了同行人的驱逐。甚嚣尘上的反犹主义情绪因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这本关注当下又联系历史的新书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思考上的指引。
切尔诺贝利亲历者的记忆
Midnight in Chernobyl
作者: Adam Higginbotham 出版: Simon & Schuster 2019年2月
对历史的理解与我们今天要生活的世界息息相关。但是如果故事过于复杂、事实无法辨析、数字太过庞大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去把握历史呢? 记者Adam Higginbotham抓住了历史中的人,以个体视角切入过往的故事,审视人类犯过的错误,比如二十世纪最大的人为灾难之一,至今让人毛骨悚然的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
记者Adam Higginbotham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灾难进行了多年的策划,并对宣传、保密和神话如何掩盖了二十世纪最大灾难之一的真实故事进行了有力的调查。
1986年4月26日清晨,切尔诺贝利原子能站的第四号反应堆爆炸,引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灾难。在那之后的三十年里,切尔诺贝利让世界陷入了集体噩梦之中:对辐射中毒的恐惧,对高危性技术的担忧,脆弱的生态平衡,以及不诚实和一时大意可能引发的危及世界的灾难。但这场事故背后的事实,从一开始就因保密、虚假宣传和错误信息而被蒙上阴影。
作者写作此书的灵感来自于沃尔特·洛德1955年编著的《此夜永难忘: 泰坦尼克号沉没记》,这本经典之作以六十余位“泰坦尼克号”海难事件幸存者的回忆为基础,还原了1912年4月14日深夜这次著名海难发生时的场景,以及随后几个小时惊心动魄的求生与救援过程。
本书的写作借鉴了这种形式,通过在场人的见证重构了生活在灾难中的经历。作者进行了大约80次的采访,跨度长达十多年,直到切尔诺贝利事故20周年纪念日。受访者包括了在工厂里工作的人,有车站主任、反应堆工程师和低级技术人员,还采访了前苏联将军、克格勃特工、调查员、政府部长和许多普通公民。
作者在自述中提及,记录见证者不只是为了描述灾难本身,也是为了重现之前存在的世界,帮助今天的读者与灾难和受其影响的个体之间建立情感联系。许多幸存下来的老年人或是受到辐射影响健康状况不佳,或是对记者和作家持怀疑态度。因为他们担心人们只想挖掘他们最痛苦的记忆,而对他们的生活没什么兴趣。更令人惊讶的是,有些人仍然感受到他们曾经所服务帝国的秘密誓言,尽管它早已不复存在。
一百年前的美国远征军
The Polar Bear Expedition:The Heroes of America's Forgotten Invasion of Russia, 1918-1919
作者:James Carl Nelson 版本:William Morrow 2019年2月
去年是一战结束一百周年。1919年初的寒冬,就在一战正式结束后,5000名美国远征军曾与苏联红军在莫斯科以北600英里的地方展开了一场绝望的战斗。然而,直到今日,这段历史依旧尘封在历史的背面,鲜有人问津这场战斗改变了多少人的人生。
冷战时期,美国总统里根和尼克松公开宣称,在历史上美国从未与苏联发生过直接的正面战争。美国人已经忘记了这段历史,国家记忆也刻意抹去了这个失落的历史篇章。屡获殊荣的历史学家詹姆斯·卡尔·尼尔森
(James Carl Nelson)
的这本“北极熊远征队”
(The Polar Bear Expedition)
借鉴了没有公开的第一手资料,还原了美国在一战末尾试图入侵苏联的往事。
1918年8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几个月里,绰号“北极熊”的美国陆军第339步兵团越过北极圈,大多数士兵都来自于美国密歇根州。他们此行的目的不是参与一战西线的战事,而是要试图干预俄国革命引发的国内战争。这些远征军被派去与苏联红军作战,并援助反布尔什维克部队,希望重新开放对阵德国的东部战线。
即使在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军队继续与苏联红军和另一个同样强大的敌人作战,这支被称为“冬季将军”的国防军曾在一个世纪前摧毁了拿破仑的军队,后来又对希特勒做过同样的事情。
1919年初的寒冬,5000名美国远征军在莫斯科以北数百英里的地方与新组建的苏联红军展开最后的决战。当时的气温骤降到零下六十度,士兵的枪和他们的手都冻结在了一起。1919年7月,超过200名“北极熊远征军”的美国士兵在撤退前死亡。但是,他们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在他们去世十年后,一队退伍军人返回俄罗斯,收回了一百多名兄弟的遗体,并将他们安置在密歇根州,现在那里还竖立着歌颂他们为国捐躯的纪念碑。
今天的美国人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曾在一百年前与苏联红军打过一场惨烈的战斗,国家*更是有意回避这段不利于外交的过往。美国人忘记了为国牺牲的无名英雄,俄罗斯却不会选择忘记。美国对苏联的军事干预成为了每一代俄罗斯人民的记忆,强化了一战以来俄罗斯对美国不友善的态度。
历史学家詹姆斯·卡尔·尼尔森
(James Carl Nelson)
专注于一战史的研究,多部以美国视角为主的一战作品成为了美国人了解一战的主要途径,2017年获得了美国海军基金会的传记写作奖。这本新书描绘了“北极熊”远征队的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人们忽视的插曲。
我们“脚底下”的历史
Underground: A Human History of the Worlds Beneath Our Feet
作者:Will Hunt 版本:Spiegel & Grau 2019年1月
神圣的洞穴、废弃的地铁站、古老的地下城市、隐蔽的核掩体……我们每天行走在街上,很少关注过脚底下的世界。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地下世界和地上世界一样承载了丰富、多样又神奇的传说神话、历史建筑和科学发展。深渊和黑洞为什么让人毛骨悚然?幽暗的洞穴又为什么会成为部落族裔的崇拜对象?就像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引力》, 人类对地下的未知感到恐惧,同时又对其着迷。
当作者威尔·亨特
(Will Hunt)
十六岁的时候,他在罗德岛普罗维登斯的房子下面发现了一条废弃的隧道,人生中的第一次隧道旅行激发了他对探索地下世界的终生志趣。从纽约市的地铁、下水道到二十多个国家的洞穴、地下墓穴和掩体,这些地下世界既是亨特的个人探索经历,也是连接地上与地下的人类发展史。
在跨越大陆和时代的叙事中,亨特跟随着一群地下爱好者调查地下世界的建筑群。他与美国宇航局的微生物学家在黑山下追踪生命起源,他与城市探险家在巴黎的地下墓穴和下水道露营三天,与原住民家庭一起进入一个拥有35000年历史的神圣矿山。他还跟随一位在纽约地铁隧道里写故事的涂鸦艺术家;他前往比利牛斯山脉洞穴的深处,瞥见由旧石器时代艺术家塑造的神圣雕塑。
亨特的每次冒险都融合了多个跨学科领域的发现,从神话和人类学,自然历史和神经科学,到文学和哲学的领域。作者采用了开放式的处理方式,不会试图把不同的叙述放进同一个盒子。当他访问世界上最古老的矿山,拜访澳大利亚西海岸的原住民的时候,他努力向读者解释,为什么当地居民不欢迎他的做法是正确的;他也尝试把获得信任的过程记录下来,还原调查探索过程中的真实经历。
通过优雅的叙述,亨特让我们意识到学科研究中普遍存在的推崇“地上文化”的沙文主义:人们只愿意关注表面上的历史呈现,对于脚底下发生的故事缺乏兴趣。这个星球还隐藏着另一个维度,那些地下景观如何塑造了我们最根本的信仰,我们又是如何渴望与看不见的神秘事物产生联系。
作者:李永博
编辑:榕小崧;校对:翟永军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