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花地西湖投稿邮箱:wbfkblsl1@ycwb.com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11月24日版面
怀旧情结
□胡玲
外出,艳阳高照,取伞,发现伞不见了,前几天去外地出差,伞肯定是丢在车上了,心里涌起一抹深深的伤感与失落,如同丢失了一件非常贵重之物,恋恋不舍。其实,伞极普通,三十多元买的,用了两年,已经很旧了,但习惯了每天带着它;习惯在烈日当空时撑开它、遮起一方荫凉;习惯了在风雨来临时打开它,撑开一方晴空。
小小一把伞,像亲人,似朋友,默默跟随自己两年时光,悄然融入自己的生活,有感情了。有次,我去某单位办事,回来时,发现伞丢在那家单位了,心里莫名地着急,赶紧打电话过去询问,那边说伞落在他们办公室了,我恳请他们帮我把伞收好。第二天,我一早坐车赶到那家公司,公司工作人员见我大老远赶过来,只为取一把旧伞,满脸不解,我明白,他们肯定在想,一把旧伞,犯得着这么重视吗?我取了伞,又坐车回来,失而复得的喜悦盈满整个心怀,那种感觉,就像突然找到失踪的亲人,就像与故友久别重逢。其实,来回的车费,足够买把新伞了,家里也有几把没用的新伞,可我,就喜欢用这把旧伞。
女儿几个月时,给她买了一个布娃娃,她长大了,这个布娃娃已经很脏很旧了,我想扔掉,她坚决拒绝。后来,又给她买了很多新的布娃娃,她最喜欢的还是她第一个布娃娃。
或许,怀旧是很多人的通病吧。现在的人,喜欢去古镇,去看古色古香的老建筑,去寻找有年代感的古迹,无非是想触摸那段古老的历史,去感受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洗去现代的喧嚣浮华,让心灵多一份厚重与平静。
我是个怀旧的人,曾经的过往,昔日的故事,当年的故人,从前的旧物,它们留在回忆深处,带给我美好、感动,每每想起,如饮了一杯芬芳的热茶,心如暖阳;又像品尝了一杯浓醇的红酒,回味悠长。
旧事旧物里,蕴藏着厚重的情怀,记录着成长的足迹。那些美好或伤感的日子,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唯有在怀旧中再次重温。
喜欢听怀旧的歌曲。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放一曲深情忧郁的老歌,熟悉的旋律在耳畔回响,漫天飞舞的思绪如一根根思线,拉开了记忆的大门。想起青葱的她,想起阳光的他,想起我们一起听歌的日子,想起我们一起购买歌曲磁带,把歌星海报挂在床头,想起那段青春飞扬的日子,禁不住嘴角上扬,心如潮水漫过,温润而感动。
喜欢看过去的老电影。闲暇时,我经常打开电脑,找一部老电影看,那些色调质朴灰暗的老电影,讲述着那个时代的爱恨情仇,虽然剧情有些老套,虽然特效有些落后,可是,多年前,我曾为剧中人欢笑或落泪,我曾模仿剧中人的服饰发型,我曾传唱影片中的插曲。那种经历和感觉,真的很奇妙,也很美好。而今,我唯有在一部部老电影中,再次感受那种刻骨的温柔与悸动。
喜欢旧物。偶尔,我会翻开旧相册,打开尘封已久的日记本,拿出老掉牙的旧物件。看着它们,泛黄的记忆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久违的温暖将我包围。每一件旧物,都记载着我背后的故事,它们萦绕着我曾经的情感,它们曾亲密无间地伴随我周围,烙上了属于我的印迹,给我的生活增添了情趣和味道,怎舍得丢弃?唯有珍藏。
人,有东西可追忆,是件幸福的事情。日子渐长,人渐老,很多东西从指间流逝不见,很庆幸,我们是有故事的人;很庆幸,我们还可以怀旧。
冬晨 李海波 摄
烟雨东江
□牟国志
编者按
长篇历史小说《烟雨东江》,以一个家族由盛到衰的历程,折射出惠州的百年沧桑史。既有真实的历史事件,也有众多的风云人物;既展现了当时的人生百态,也勾勒出粤东的民俗民风。作品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既可以文学欣赏,亦可作史料回眸。本报从今日起予以连载,以飨读者。
楔子
古诗云:百川东到海。诚如是,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大部分江河都是西出雄山,逶迤东去,滔滔入海。然而,也有一些江流源自东北,浩浩荡荡,挟浪西去。在广袤的南方,就有这样一条河,名曰东江。
东江,古称涅水、循江,发源于江西寻乌桠髻钵山,向西南流经广东省六个市县,载波鼓浪562公里,汇入珠江。在东江下游,有一座被誉为“岭东雄郡”的城市,名叫惠州。对于惠州的历史,笔者曾经作赋以概括之。赋曰:
东江之畔,南海之滨,美邑惠州,天下驰名。古有“缚娄”,秦属南海;隋唐为“循”,南汉称“祯”;宋避天讳,改“祯”为“惠”,木鹅渡江,亦叫“鹅城”。
在惠州,在东江之滨,有两条有名的街道叫上塘街、下塘街。清末民初,这两条街上共有四座何氏家族的大屋。这些何屋的大门两侧都贴着“庐江世泽,水部家声”楹联。此楹联上联寓意本族原址是安徽庐江,下联指该族最有名望者是南北朝时的何逊,官至水部侍郎。每年春节之际,这几座何屋张灯结彩,喜气盈门,燃放鞭炮的响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门前留下的纸屑铺满了街面,显示出这个家族的富有和繁盛。
坐落在上塘街伯公巷口的那座何屋,在当时是惠州首富之家。其主人何云彰所创立和经营的东江商行,享誉惠港两地,何云彰曾一度跻身于香港十大富商之列。然而却应了老话“富不过三代”之谶言,何云彰的富贵荣华,也是过眼云烟,到了其孙子何积臣时,就彻底地破落了,从而反映出清末民初东江商人创业的艰辛和无奈。
自1840年鸦片战争清朝军队遭受重创,清王朝迅速走向衰败,到之后的百年光阴中,惠州先后发生了翟火沽起义、三洲田起义、七女湖起义、惠州光复、护法驱龙战争、东江共和军起义、粤军援闽和返粤驱桂战争、孙中山组织联军讨伐陈炯明及国民革命军二次东征等重大历史事件,那是惠州历史上一个风雷激荡的年代。特别是国民革命军二次东征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在东江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建立了党支部,发展了党组织,还在惠东高潭创立了全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高潭成为远近闻名的“红都”,给惠州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而这一百年,又正好是何氏家族从发迹、兴旺到衰落的历程。此家族从何氏兄弟一夜暴富,到其孙子辈彻底败落,从荣到枯一百年间走完了一个轮回,可以说是传奇性的。
在现存的惠州上塘街、下塘街那几座经历了百年沧桑的老宅中,蕴藏的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也是惠州近代史中尘封已久的往事。而今来到这几座老宅前凭吊,总会令人想起唐朝赵嘏《经汾阳旧宅》那首诗,诗曰:
门前不改旧山河,破虏曾经马伏波。
今日独经歌舞地,古槐疏冷夕阳多。
好,各位看官,那就让在下把那烟雨迷蒙的历史帷幕为您徐徐拉开吧——
第一章 庄稼人卖粮罹祸 天地会聚众谋反
道光二十年(1840年),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失利后,外侮是接踵而来,内患又接连不断,整个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凋敝,矛盾激化,民不聊生,盗贼横行。此时的惠州人祸天灾,百业萧条,盗贼劫匪多如牛毛,仅咸丰二年(1852年)四月一个月,东江船只被劫就达一百多起,连官员的家眷也不能幸免。四月中旬的一天,嘉应州守文晟的眷属经惠州前往广州时,其乘坐的船只在博罗下游河道被拦截,所有财物被洗劫一空。其女儿年方二八,长得如花似玉。劫匪头目淫性大发,欲上前非礼。那女子是个刚烈之人,岂能甘心受辱,拼死抵抗无果,愤而投江自尽。
惠州知府陶沄闻讯大为震怒,他悉知潮州太守吴均有治盗才干,遂请于省署特派吴均来惠缉办。咸丰二年五月,吴均奉命来惠治盗。他遍布眼线,深入城乡密访,尽得盗贼名录及匿身窟巢,即会同练勇团丁及各乡绅士协力缉拿,盗贼陆续被擒。吴均驻惠三个月,共缉拿盗贼一千三百有余,暂保惠城各地平安无盗。但社会痼疾久矣,吴均离去之后,贼患又死灰复燃,东江两岸风声鹤唳,惠州官兵东平西讨,疲于奔命,却收效甚微。 (待续)
龙人志,赤子情——记致公党百岁老党员李新
□朱俊龙
丹心碧血龙人志
“丹心碧血龙人志,爱国宏谋赤子情。”这是一位百岁老人的豪迈诗句,更是这位百岁老人的人生写照。他,就是马来西亚归国华侨、致公党百岁老党员李新(1919年9月—2022年12月)。
惠州市区南郊,美丽的西枝江畔,有一个小镇——三栋。这里是著名爱国将领、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邓演达的故乡,也是百岁老人李新的故里。一百多年前,李新的父亲就是从这里出发,梯山航海下南洋,去马来西亚开启了艰难的异乡岁月。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祖国的抗日救亡,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20多岁的李新积极协助其父主持的马来西亚加影地区“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向当地侨胞募捐,筹款筹物,大力支援祖国人民抗日救国。
日寇入侵马来西亚后,对马来西亚的华人赶尽*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日军有计划屠*华人的情况下,一支由华裔游击队组成的准军事化组织——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建立起来了。此时,年仅23岁的李新,瞒着家人毅然参加了人民抗日军第一独立大队(雪兰莪州),担任大队政训员。从此,他的足迹便深深地印在加影山区的高山丛林中。火线上,他坚持给游击战士上政训课;丛林中,他与战友多次伏击日寇,歼灭入侵者;他屡立战功,为当地人民打击日寇侵略者贡献了一份力量,展示了龙的传人的英雄气概。
爱国宏谋赤子情
1949年年初,李新积极响应号召,毅然只身返国参加粤赣湘边纵队。在纵队,他积极动员各地青年参军,训练新兵,筹粮筹衣,随部队辗转龙岗、紫金、河源、惠州、广州、珠海等地,多次参加战斗,配合南下大军解放河源、解放惠州、解放广州、解放华南,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他动员全家回到祖国,投身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
他从不居功自傲,为了振兴家乡的教育事业,1950年年初,他从部队转业,甘愿回到家乡当一名乡村教师。在坚守乡村讲台三十余年中,他一直爱岗敬业,爱校如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刻苦钻研业务,精心设计每一个教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为了莘莘学子,他披肝沥胆,呕心沥血;为了祖国的花朵,他循循善诱,废寝忘食。他总是用亲切的话语,灿烂的笑容,温暖着每一个稚弱的心灵。三十多年来,他以炽热的爱心和较强的业务能力,一以贯之地默默奉献着、耕耘着,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晚霞璀璨谱华章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李新心系祖国,情牵人民。离休后,他一直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热心社会公益,每当国家危难关头,他总是挺身而出。当汶川、玉树大地震时,他踊跃向灾区捐款;当新冠疫情席卷祖国大地时,年逾百岁的他,仍然每天关注疫情进展,第一个向惠州市惠城区慈善总会捐款一万元。倾心矢志培桃李,近年来,他不遗余力地向惠州市演达中学捐款设立作文基金,鼓励孩子们写好作文。
百岁不忘参政,一生致力为公。几十年来,他写的提案不下百个。作为百岁老致公党党员,离休后,他不顾年迈,热心参政议政,手写提案,关注民生,致力为公。每个提案,都倾注了他的满腔热血,字里行间都洒满了他的家国情怀;组织的每一个会议,每一个大型活动,总是有他矍铄的身影。
2015年“9·3”前夕,他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以表彰他的历史功勋,彰显他的荣誉地位。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他获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他还曾于2016年9月获得“从事乡村教育工作满三十年贡献”荣誉证书。
他赤胆忠诚,坚韧不拔,信念坚定;他质朴厚道,热心助人,忘我工作;他不忘初心,关注民生,致力为公。这就是这位百岁老人的赤子之情,这就是一名老致公党党员的非凡风采。
赤子颂——赞百岁老致公党党员李新
中华赤子敢担当,风雨丛林任徜徉。
身在他乡歼日寇,情牵故里抗凶狂。
倾心矢志培桃李,致力为公盛梓桑。
年越期颐人未老,晚霞璀璨耀虹光。
老爸的“体重保卫战”
□于刘燕
一早接到了老爸打来的视频电话,原来是家里迎来了今冬的初雪。老爸兴奋地跟我分享着雪景,镜头那边天地素染,上下一白,老爸呵着冷气,笑盈盈地说:“看这雪,多美!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好收成!”
我沉醉于雪景,却更担心父亲,嘱咐他添衣保暖,出门穿防滑的鞋子,用取暖器的时候更要注意安全。老爸应着:“好好好,你放心,老爸有数!不过下了雪确实行动不便,坚持了大半年的晨练大概要停一段时间了,这一个冬天吃吃喝喝,我这好不容易控制下来的体重怕是又要长回去了……”
老爸今年体检的时候查出来轻度脂肪肝,体重也超标了一大截,医生建议他清淡饮食、加强锻炼。刚开始,老爸有些不情愿,他将自己的体重超标定义为“幸福肥”,认为人上了年纪有一点儿小问题不算什么。眼看无法说服老爸,我们召开了一场正式的家庭会议。
老公买了运动手环,帮助老爸能够随时监测运动时的心率、血氧。我运用自己的医学专业知识制作了一个健康宣教PPT,为老爸倾情讲解了肝脏的运转和代谢机制,以及超重对心脑血管的不良影响。老妈根据网络短视频的推荐制定了家庭减脂菜单,向老爸保证一家人一条战线,绝不会我们大鱼大肉,只让他一个人“吃糠咽菜”。
经过我们的轮番“输出”,老爸终于迈出了减重的第一步。早上他早早出门慢跑、打太极,锻炼完后再去菜市场,根据老妈的菜单买回食材,晚饭过后又和老妈出门散散步、跳跳广场舞,到了后来,他还会约着棋友一同骑行、爬山,渐渐地,他好像越来越享受这种生活方式,不会再在电视前一坐一整天,也不会在沙发上一直刷手机视频了。我和老妈都感到惊喜。
“绝不能让冬雪成为老爸减重的阻碍!”我暗下决心,却也一时想不到好主意,健身房太贵,老爸肯定不会同意去,跑步机又过于笨重,而且有安全隐患,怎么办比较好呢?在我一筹莫展时,女儿却兴奋地跟我说:“妈妈,这件事情很简单呀,下雪的时候让外公和我们一起玩游戏就行了!”
“玩游戏?”我听得一头雾水,直到女儿拿出游戏手柄,找出了我们经常一起玩的体感游戏,才瞬间恍然大悟:“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呢?”
这个游戏最初是为了锻炼女儿的肢体协调能力而买的,只要将卡片插入游戏机,将遥感器握在手里,就可以实现画面和人体动作的连通,我们可以跟着游戏画面一起跳舞、打拳击、打羽毛球等,还能实现“云互动”,让不在同一个地方的人们能够在一个“游戏房间”共同运动,非常有趣。玩游戏是我和女儿都期待的亲子时间,我想老爸肯定也会喜欢。
“你太棒了!”我给女儿竖起大拇指,“欢迎你加入外公的‘体重保卫战’,我们正式聘用你为我们家的健康大使!”女儿笑得合不拢嘴,蹦蹦跳跳地说:“妈妈你快去下单,这周末我们就带回去给外公一个惊喜。放心吧妈妈,我一定会教会外公怎么玩这个游戏的!”
老爸的“体重保卫战”,全家齐上阵,用爱与智慧抵抗严寒。这个冬天,老爸一定会爱上这个新潮的健身方式。
课间十分钟
□虞秀群
1970年代末,我在村小读书,那时最盼下课。课间十分钟,教室里、走廊前、操场上,处处是忙碌的人、处处是嘈杂的声音,小小校园如同一锅煮沸了的水。
“斗鸡”是男生的首选。先是到操场群战。全班男生分两队相距十几步面对面站定,把左腿搬起来,弯成三角形,双手抱住,左膝盖便弯成“鸡头”,然后以金鸡独立状,呐喊着单腿跳跃着冲向对方阵营,对准对手挺起“鸡头”相互猛攻。混战中,不时有人招架不住或倒退不慎地摔个“仰八叉”。结果往往势均力敌,大家摔成一堆,笑成一团,闹成一片。如果不过瘾,还可以独斗。找个对手单挑,双方各搬“鸡头”面对面慢慢地斗。独斗看起来不够激烈,实际“暗藏*机”。双方都想突然袭击,一招制胜。独斗比实力,也比心计。五年级上学期我豁然开窍,悟出“攻击要准,防守要稳”的八字诀窍。那天下午课间十分钟竟成了我的主场。一口气斗败六个“小公鸡”,我还没觉过瘾。上课铃响,对手一骨碌爬起来拍着屁股上的灰往教室跑,我心里默念“谁敢立马横刀,唯我彭大将军”,恋恋不舍撤出操场。
相比于“斗鸡”,乒乓球、篮球之类需要物质条件支撑。那时凡涉及经济的,我们都会感到困难,但往往也能克服。学校有个水泥乒乓台,因没有球拍,长时间混迹荒草形同摆设。后来一个杨同学,用菜刀劈出两片方形带柄木板,解决了乒乓难题。僧多粥少,为扩大参与面,我们商定了一个规矩:第一局打完,胜者为“皇帝”。后面轮到者,先吃“皇帝”一个球,赢了这个球,才有资格打一局。那段时间,一下课我们纷纷冲向乒乓台,先到的两人争夺“皇位”。当上“皇帝”的眉飞色舞,接受大家羡慕的目光。后到的自觉排队,踌躇满志想拉“皇帝”下马,往往吃完一球后又悻悻排回队尾。好长时间乐此不疲。
课间男生到操场后,教室前后成了“女儿国”。女生的游戏,以跳绳、跳皮筋、踢毽、抓石子之类为主,就在教室前后进行。女生游戏时,低声细语的,说不完的悄悄话,男生这时不宜回教室。有一阵,我们班男生也流行抓石子。那时谁掏出5粒磨得光滑剔透的石子,准能获得一片赞许。男生抓石子,一般到操场东边老榕树下。那段时间,几棵榕树下,到处是我们班男生。大家三三两两,席地而坐,学着女生的样子,抛起一个石子,接住前抓取地上剩下的,先一次一个,再一次两个……口中还念念有词。
女生有时也挺疯狂,小学毕业前那阵,她们常拿着长绳争夺我们“斗鸡”的场地。好男不跟女斗,我们让出场地,换个地儿继续“斗鸡”,目光不时被女生的嬉笑声吸引。女生跳大绳,两个人甩绳,其余女生先一个一个跳过,然后大家喊着口号一起上,随着节奏齐刷刷跳动,黑头发飘起来,操场上生动起来。
时光匆匆,几十年眨眼就过去了。几十年来,我从这所学校到那所学校,从学生变成老师,目睹着课间一天天变得安静,渐渐丢失了玩的天性和创造力。真怀念曾经那些无忧无虑、生命律动的十分钟!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黄磊
校对 | 谢志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