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里的科学》:用技术与影像“考证”典故 重现历史

《典故里的科学》:用技术与影像“考证”典故 重现历史

首页休闲益智投掷高手更新时间:2024-08-03

草船真的能借来箭嘛?

百步真的能穿杨吗?

司马光真的砸得动缸?

《典故里的科学》为你揭秘!

纪录片《典故里的科学》让我们在重温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化故事之时,以清奇的观察视角,启发新的思考。

在推演过程中,《典故里的科学》又不失活泼、有趣的实验环节以及感性、生动的影像表达,在普及科学知识、提倡逻辑思考的同时,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逻辑思考求证典故之“实”

《典故里的科学》创新解读方案,用科学的视角审视我国传统典故,带来全新的阐释思路。

抛开内涵和寓意,《典故里的科学》探究的是历史典故的说法是否确有其事,是否真实准确。

因此《草船借箭》问的是草船是否真的能借到10万支箭?

《百步穿杨》里百步是多远,神射手是否能在百步之外射穿杨柳叶?

《司马光砸缸》中司马光砸的是什么缸,他到底砸不砸得动?

《凿壁偷光》的匡衡凿的什么壁,偷的什么光?并通过一系列的推理手段,得出最接近真实的结论。

除了从不同角度验证文化典故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在求证过程中,纪录片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传递出科学的精神与态度。

摄制者通过复原历史年代的现实条件,借助现代科学的技术手段,考虑人为因素偏差,历经模型计算、实验分析和合理推演,从多个角度来推断论证。

仅第二集《百步穿杨》就涉及到史学、空气动力学等多个学科,经过历史学家测算“百步”的距离、技术史专家复原牛角弓、动力学专家依据模型计算可行性、风动实验室测试干扰项——风力,以及五位射击高手的实地演练,综合推理“百步穿杨”的可能性。

影片中的“考证”既富含信息知识、角度丰富,又趣味十足,满足了技术控与逻辑爱好者的兴趣爱好。

影像表达增添“考证”趣味

除了严谨的求证,作为影视作品创作,《典故里的科学》以“参与型纪录片”为主导模式,精心设计悬念,在影像上融合了纪实拍摄、参与访谈、情景再现、动画特效等多种表达手段,集直观性、观赏性、趣味性与科学内容于一体。

参与型纪录片因由创作者主动介入,因而激发、构造真实。

《典故里的科学》每集设置一位“质疑者”,由他提出问题,带领观众四方求证,最终得到答案。

“质疑者”既是“引领者”,带领观众理清求证思路,串联起散落的影片结构,又作为参与者,激发镜头内外对于真实与否的探讨。

在影像表达上,该片不仅仅拘泥于纪实与访谈的手法,更大胆融入动画制作、情景再现等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增添了本片的艺术表现力,扩展了观众的想象空间。

真人实验是影像重点表现的段落。

经由专家验证、模型推演等阶段后,最终“质疑者”寻找与典故匹配的真实环境,邀请与典故中能力相当的真人实地做实验,这个环节无论在技术逻辑还是影片结构上都具重要地位。

当弓箭手们向稻草人“借箭”

五位投掷高手“百步穿杨”

小朋友们轮流砸缸等。

创作者用更有意味的摄影技巧增添氛围、更有设计的叙事方式制造悬念,生动地“再现”了典故里的这些场景,带领观众在这个“平行空间”里眺望千百年前的“他们”。

清奇视角传播历史文化

《典故里的科学》以新的视角激发了文化传播的新活力。

文化典故言简意赅、蕴含哲理,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珍宝。

“草船借箭”、“百步穿杨”、“一骑红尘妃子笑”、“司马光砸缸”、“凿壁偷光”、“囊萤夜读”用一个个短小的故事描绘了生动的人物面貌,赞颂了勤奋刻苦、勤于思考、追求卓越等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

纪录片借助科学探索的过程,与观众再次重温了这些经典典故,阐释它们的意义价值。

同时,因探求真相,我们了解了三国的战船类型、弓箭技术,西汉的房屋构造以及灯具使用情况,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牛角弓制作流程,东周的长度计量方法以及古法荔枝保存技术,辨别了宋朝的缸和瓮的区别。

也许这些小知识本身并不构成系统,但它足以成为点燃兴趣的一个火苗,打开通向历史文化的一把钥匙,引领有志者向更广更深处探索。

《典故里的科学》用新鲜的角度看待文化典故,趣味传递实证精神,有机地融合了现代精神与传统文化,为观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激发想象,是一部有趣又好看的科普小文。

另外,这部纪录片在重现历史的过程中,历史中的人物,事物,地域,地貌重新鲜活的呈现在我们眼前,借助现代科学的精确测算,重新审视早已熟知的历史典故背后的“真与假”,了解中国古代生活方式、科技发展和社会民情的故事。这也是这部纪录片的价值所在。

来源: 中国山东网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