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闹、乱发脾气、不讲道理,甚至骂人、攻击家人等情绪及品行问题,一直以来都常常困扰着ADHD儿童的家长,用威严,或者干脆打一顿,短时可能有效,长期肯定无效,不但无效,甚至害处是显而易见的。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主要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导致的一系问题,影响了学习和社交,注意力和自控力是密切相关的。而自控力良好,展现出来的行为不冲动不鲁莽,不被负面情绪主导,也能排除干扰,专心完成手头的任务,呈现出良好的注意力,就能更好的学习和工作及社交。而自控力不足所呈现出来的则截然相反!
ADHD儿童一旦进入情绪暴发的时刻,似乎无论家长怎么安抚都无济于事,直至孩子和家人一起精疲力竭。
有时候可能答应满足孩子,以求息事宁人。一开始还管用,到后来孩子可能越来越难满足,越来越难哄好。毕竟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要求可能越来越多,这时候,肯定没法靠满足孩子来平复情绪了。有时候大人被折腾得来气了,抱起孩子一顿打,直接把孩子打熄火安静下来。这一招一开始会奏效,但孩子的不良情绪并没有得到疏泄,长期以往绝非好事。
当孩子无理取闹时、乱发脾气时,到底应该怎么面对处理呢?
暂时隔离,也就是冷处理。
只要方法得当,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至少当下是见效的。下面我们来说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
1、全家大一致同意。要避免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比如妈妈正在对孩子实施冷处理,爸爸跑过来安慰说:“快别哭了,你看妈妈都生气了。”那这场冷处理就必然失效了。
2、简单解释隔离原因。注意是冷静地、简单地解释,不要复杂唠叨的说理。
比如对孩子说:“你一直大吼大叫,就要被暂时隔离了”,这相当于给孩子一个自修正的机会。如果孩子这时又出现了攻击行为,那么直接暂时隔离,不要给予机会,比如:“你打奶奶了,现在去暂时隔离”。
3、隔离场所安安且枯燥。
首先隔离的地方要安全,如在空旷角落里放置一把椅子,或者某个安全的房间,室到不要有很多玩具或是有其它强烈吸引力的东西,可以将它们称为“冷静椅”,“冷静室”。这样一来,孩子就知道当他需要去那把椅子或那个房间里,便也是训练自我平静下来的过程,而并不是一种完全的惩罚。如果孩子太小,尽量不要脱离大人的视线,以防发生不安全的事情。
4、肢体眼神接触要少。
实施隔离里,尽量让孩子单独待在某个固定的地方,如果孩子继续哭闹,打滚,睡地上,这时候家长暂时予以冷处理,最后不去干扰他的发泄,不问不顾,不要有眼神和肢体接触,保证隔离取得成功。
5、避免安抚和说理。
暂时隔离期间不搂抱、不安慰、不说理、不斥责。总而言之,保持尽可能少的肢体接触、眼神接触和语文交流,全方位360度环绕冷着隔离着才有效果。
6、1岁隔离约1分钟。
一般而言,孩子几岁,就隔离几分钟。但有3种特殊情况:第一,3岁以下的孩子,不建议采取暂时隔离;第二,10以上的孩子,一般隔离10分钟即可;第三,如果隔离时间内不能恢复平静,那么隔离时间可相应拉长,直到安静下来,这就需要家长灵活判断了。
7、简单明了的总结隔离原因。
这个时候只是简单地提醒,孩子因为什么具体的行为表现,导致了被隔离。要避免的是发怒或斥责孩子,这种秋后算账的做法并没有帮助,比如事后你可以告诉孩子:“你刚才很大声间了吼叫,动手打人,乱踢东西,所以才才我们都没有理你,我们都希望看到你像现在这样平静的样子。”
8、隔离结束后重回活动。
暂时隔离结束后,该做什么做什么。尤其如果呈现出了好行为,一定要及时表扬。家长要避免一直陷入在被孩子闹腾的生气、崩溃、挫败的情绪中,换言之,家长需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强调一下,暂时隔离这种方法也不能随便使用,一定是最激烈的情况出现才会用到,如果一点小脾气就使用,就失去他的严肃性,孩子也会渐渐的习以为常了。
一般情况下,只要使用得当,效果都是相当明显的。
总后总结一下冷处理的八个原则和细节:
全家大人一致同意
简单解释隔离原因
隔离场所安全枯燥
肢体眼神接触要少
避免安抚避免说理
一岁隔离约一分钟
隔离结束重回活动
简单总结隔离原因
(本文内容摘取相关文献,书籍,和自我经历,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