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守在国门口、每个人家门口的“普通社工”“志愿者”;他们,是对每一份快递、美食“使命必达”的小哥;他们,是线上的“红色管家”、身边的“小巷总理”……
社区虽小,却是感知群众冷暖、听到群众声音、检验工作成效、连接千家万户最必不可少的“细胞”。社区细节越彰显,城市治理就越精细;社区认同感、归属感越强,城市向心力、凝聚力就越大。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作为超大城市的上海,如何交出一份社区治理的答卷?让我们一起来盘点那些动人瞬间里的“精”和“情”。
“科技有温度”
【导读】超大城市的治理,单靠人海战术早已无法支撑。一个“稳固底盘”靠的是科技赋能的力量。在上海,“一网统管”正在让这座城市成为一个有呼吸的生命体。
【解读】0.01立方米的水能做些什么?在上海,它可以“预警”。
在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街道,独居老人家里都安装了智能水表,12小时内用水量一旦低于0.01立方米,街道层面的“一网统管”平台就会接收到报警信息,并及时通知社区,社区志愿者第一时间上门查看老人情况。
0.01立方米的“智慧”用心,体现了养老工作里的“绣花功夫”。作为上海首批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试点街道,如今,江苏路街道以智能化和人工智能应用为突破口,让全域、全量、全时段的城市管理成为可能。
【点评】“一网统管”让社区“智治”有情商。
【解读】截至10月1日,浦东入境隔离观察人数就已破10万。让信息“跑起来”,可以助力“大白”们更好地守住国门。
疫情袭来后,花了一天两夜的时间,浦东就开通上线了“旅客信息中英文登记”和“浦东入境人员转运留验共享平台”等多款小程序。治安、消防、交通、建设、生产等领域的311.8万个物联设备的数据共享,实时监测城市运行体征指标,分级指导智能防疫,打造“城市大脑”,实现分类、分级、科学、精准的城市管理。
【点评】“城市大脑”助力大城市精准防疫。
“红色力量”
【导读】党员先上!无论是在防疫一线,还是在矛盾最集中的区域,这句话声响嘹亮。基层社会治理,正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找到幸福生活的“红色密码”,一座人民城市生机勃勃。
【解读】小区内部道路损坏,第二天就修好了,评定为五星级;花园里的大理石凳被打破,当天及时修复,五星好评……无论大小,各种物业问题都在平台上反映出来,居民给物业“打评价”,闵行“物业特快列车”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在上海市闵行区,13个部门单位组成“红色物业”联席会议机制,组建区物业服务企业党建联盟。“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截至目前,39个矛盾多发小区的问题已基本化解;12345市民热线涉及“物业管理类”案件同比下降15.6%;物业管理类案件占小区管理投诉总量同比下降12.06%;大联动平台重复投诉率下降11.2%。
【点评】“红色物业”共筑美好家园。
【解读】你好,我是你的“红色管家”!
在上海市宝山区,镇综合党委(街道社区党委)*及园区商圈党组织*均以“红色管家”身份上线,作为“监督员”为督促问题及时解决、诉求有效对接“坐镇”,承担兜底责任。
仓库漏水问题、企业产业链对接、跨省通勤证办理……这些过去需要多方协调的事件,通过“园区通”一键互联。通过企业、商户最习惯的信息化沟通方式来加强连接,辐射带动园区商圈内企业商户灵活设置党组织、开展符合自身特点的“创意组织生活”等,有效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打通了“两新”组织党建的“最后一米”。
【点评】“最后一米”由“红色管家”守护。
“全力补短板”
【导读】“老、小、旧、远”是城市发展中的“最柔软的群体”,力争做到老有颐养、幼有善育、住有宜居,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就是当下的民生聚焦所在。
【解读】能想象吗?新中国上海第一个居委会——宝兴里,距外滩一步之遥,却有1136户人家曾过着“72家房客”的生活:生活空间局促,身处“黄金地块”却还在使用手拎马桶……2020年6月,随着最后一户居民旧改搬离,宝兴里居民终圆“新居梦”。
旧改被称作“天下第一难”。在宝兴里旧改地块,黄浦区通过“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用好群众工作的老办法,探索群众工作的新思路,打开了群众的心结,走进了群众的内心。
【点评】把民生工程真正做成民心工程。
【解读】乌鲁木齐南路64号,徐汇区天平街道的“邻里汇”所在之处,几乎每月都有海上文化名家雅集——名家汇。在这里,既能解决养老、托幼、就餐、理发、日常维修等“刚性需求”,又能兼顾沙龙、阅读、民主协商、交流分享等“美好需求”,做到全时段、全覆盖、全人群的多元化生活品质提升。
老建筑里有情怀,邻里汇里话文明。居民们可以在梧桐树下讲“四史”,梧桐书苑听评弹。从居民就餐到老人照护,从文化休闲到亲子活动,“66梧桐院”邻里汇,将老洋房改造与公共服务空间需求结合,“汇”出社区居民的理想生活图景。
【点评】百姓百样事,门口都搞定。
“创新无边界”
【导读】城市不仅由陌生人构成,它还包括了一系列更小的世界,在熟悉中可以找到归属感。社区治理的外延和内涵也正在不断衍生,它演绎“长三角人”的共享同城记,也为生活在城市里每一个外乡人提供歇脚处。
【解读】在上海市青浦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共建的“长三角联合曝光台”,累计已发布4期长三角失信名单共计285余人次,在跨区域联合惩戒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如今,青嘉吴三地依据长三角环境保护、食品药品、旅游、质量等领域签署的信用联合奖惩备忘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制定统一的联合奖惩对象认定标准,认定了一批联合惩戒对象,开展了统一的惩戒措施,长三角地区公共信用正逐渐“同城化”。
【点评】信用无“界”,共建守信“长三角”。
【解读】离你最近,感情最铁,在上海市普陀区的近铁广场,有一个独特的“e站”。
外卖“蓝骑士”们随时可以走进来,歇歇脚。“近铁e站”开设的“蓝骑士加油站”业余课堂,让“外卖小哥们”可以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这里,也为来往行人、周边居民提供休憩、喝水、充电、阅读的空间,推出就医就学、政策咨询、法律维权等各类服务。温暖更多劳动者。这个集楼宇党建、网监服务、骑手驿站于一体的共享空间,用一张网络便利千万人,在一栋楼里筑起一个家。
【点评】让奔跑的人们歇歇脚。
“细节见真章”
【导读】拍脑袋都是问题,俯下身全有办法。社区治理依赖的是基层智慧,办法也是产生在集体。一个个小细节的创新,正为社区的共治共建共享画上生动的注脚。
【解读】一个“小细节”,守住食品“大安全”:在上海,外形像个瘦长版充电宝的“食安标签”,成为守护市民食品安全的小创新,有效避免食品在配送过程中受到二次污染。
上海每天有200多万单外卖餐饮食品服务。2019年8月起,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推广“食安封签”,目前社会各界已累计投放4500多万个封签(不含企业自行制作)。
【点评】“食安封签”给外卖封上“保险锁”。
【解读】科学撸猫?再小的细节,也是社区温度的一部分。
在南京西路街道下属的华业居民区,解决流浪猫聚集栖息的问题,成为居民“自治”的缩影。居民们通过自发众筹、公益义卖等获得资金支持,款项以“自治金”的形式科学合理地投入到流浪猫管理中。自费印制项目卡通宣传绘本,推广“领养代替购买”;为流浪猫进行绝育,打上耳标后由专业机构登录领养平台,然后放归小区;制定自治公约,引导小区居民科学喂猫,并建立“猫咪档案”……
这一案例是南京西路街道“自治金”项目的一个典型代表。街道在自治活动中筹集“自治金”,并积极用于各项帮困和便民服务之中,使居民切实体会自治自理带来的变化。你的“举手之劳”,成为社区群众“自事自决”“自事自理”的基层社区自治模式的小创新。
【点评】“举手之劳”,“共治”撸猫。
文字:周琳 施钰
海报:杜梁楠
新华社『解码魔都』工作室出品
来源: 新华社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