慌张的年代,不慌张地过|人间值得:十四位大先生的人生解答书

慌张的年代,不慌张地过|人间值得:十四位大先生的人生解答书

首页休闲益智我的人生解答书更新时间:2024-05-09

杨绛、李佩、周有光……他们总被称为大师、先生,他们离开的时候,总有人感慨他们“带走了一个时代”。

其实,时代是带不走的,但他们到底带走了什么?他们给年轻人留下的精神遗产是什么?

我们总是会在某些场合念叨起他们的名号,但是,或许只有真的走近他们,你才会发现他们真正值得怀念的,并不只有那些响当当的成就,在他们身上,总还有一些东西闪着温暖的光。

文 | 从玉华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我们几乎活成了行走的感叹号。忙着赶“猪也能飞”的风口,被动不动“泪目”标题的自媒体“喂养”,我们吞进社会情绪,又吐出更多的社会情绪。我们被氛围裹挟,又成了氛围的组成部分。

我们见惯了这个年代大家慌慌张张的样子。所以杨绛、周有光、李佩、方成等人去世时,大家都感慨他们带走了一个时代。

其实,时代是带不走的,但他们到底带走了什么?他们给年轻人留下的精神遗产是什么?

通读这本书稿,这些先生或狷或憨或钝或锐,各有各的可爱,但他们似乎又有共性,有相同的底子。

我思来想去,这个共性大抵是他们骨子里的不慌张

杨绛、周有光、李佩他们都经历过动荡的年岁,大风大浪里,他们依然“真”着,不慌不忙着,要眇宜修着。

这种废墟上的优雅、险境里的真我,对国家命运的时刻关切,背后是一种令人神往的精神气质。

他们对时间都能找到一种自洽

好友都走了,只剩了方成,他说:“哎,我就不愿意当老头儿,他们非让我当不可。”不喜做寿的杨振宁表示,真正做科学的人是“没有年纪的人”。

一身学问的林家翘永远不是“两脚书橱”,他94岁还反复修改论文,还鼓励清华学生做学问要赶“时髦”,要多研究社会热点和前沿的问题。他永远追求第一等题目,晚年将应用数学用到生物学上,认为这个领域“充满了机会”。他给学生题词:“研究自然科学是没有终点的,可以作为一生的目标,及一生的业事。”

李佩80岁在给博士生上课,90岁还在开论坛。周有光102岁时对2岁的婴儿说:“我只比你大100岁哩。”他104岁还上外国的社交媒体。他说:“求知是最美好的事情。”

他们似乎都是“年轻的老年人”,说不清,是时间赢了,还是他们赢了。

方成说养生就靠一个字—忙,“从鸡叫忙到半夜鬼叫”。“中关村最美的玫瑰”李佩说:“什么是美?干出事就是美。”

生命渐阔,时间让他们越来越能够“放下”。人夸方成著作等身,方成说自己“没那么矮”。他感慨社会,“个个都把我当成一团泥,用手使劲捏,想把我捏成和他们一样”。可他就是不要和别人一样。人到晚年,他的状态越来越松弛和包容,可骨头还是硬的。他说:“泥是越捏越吃力的,因为渐渐失去水变硬了。我看人大概也一样。”

李佩把郭永怀的“两弹一星”勋章随意地包在纸里,塞进朋友的行李箱,带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捐了。她在银行捐60万,就像填水电单一样平常,说“捐就是捐,要什么仪式”。

杨绛在百岁之际写下的散文集说,自己一辈子“这也忍、那也忍”,无非是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

时间刷洗得越久,真的东西就越凸显。周有光调侃自己“两头真”,年轻时天真盲从,年老时探索真理。

写书序这两日,很热的新闻是,杨振宁不惜与同行为敌,反对建大型对撞机。很多人赞他说“真话”。其实,我们采访发现,争议中的杨振宁一直“故我”“真我”。他经常说真话,“两头不落好”。“文革”期间,他曾当面向*总理直陈“中国政府的片面的平均主义已经毁了中国的科学”。他说,人要“宁拙毋巧,宁朴勿华”。

可真的东西,有时候看起来没用。有学生质疑研究古代文学“有什么用”。叶嘉莹认为“古诗词是我们救赎的力量”。在诗词里,她“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木心说,如果别人拿《荷马史诗》和我换《诗经》的话,我是不换的。请朋友看画,他只说,“你们看画,我看你们的眼睛”。这样的场景,真是美极了。

这本书一口气读下来,“吾道一以贯之”,这些老先生不慌张、不纠结、不摇摆的深处,都有一个“真”字打底:做学问真,做人真,为国家真。

因为真,所以率性为之,不轻易为时代、为他者、为地位而改变。这可能就是我们怀念的稀缺物。

文中这些老人或已离去,或还健在。我们的记者有幸与他们有过交集。我们努力做了些抢救式采访,但很遗憾,能抢救的不多。

冰点周刊像个新闻手工作坊,秉承矜持态度、精致写作。它强调新闻的思想性,打破“新闻只有一天生命”的铁律。

冰点周刊也不太热衷热点和热闹,它写了很多被时代遮蔽的、丛林法则之外的人和事。我们老实记录这些大家,为历史留些底稿。

在慌张的时代,慌张的我们记录了这群不慌张的先生。我们希望这些文章能影响到更多年轻人。

李佩先生在世时,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党委副*马石庄每年都会请李佩给新生讲开学第一课。后来,李佩年岁太高,讲不动了,就坐在一旁。在马石庄看来,哪怕李佩先生什么都不说,也是一种象征。可很多年轻人并不知道李佩是谁,也不完全听得进去一个老人在说什么。

每年的那一天,马石庄说自己的工作就是当“守门人”,守在门口不准一个学生逃走。

我想这本书也许也是一个“守门人”,希望读者能慢些,能多留会儿,多凝视这些老先生,体会他们一生实践风吹雨打后凝结的真知灼见。

感谢东方出版中心的编辑从我们无数篇人物稿中,慧眼挑出这些,结集成册,有同路人之感。

14幅先生的珍贵图片,14段隽永话语,难得捕捉了先生“流动”的时间。他们,各有各的可爱,但似乎又有共性,大抵就是骨子里的不慌张。

杨绛

“读书,思考,写作,这可能是她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了。一辈子只做了那么一点事。一辈子没有停止。”

方成

“大概人想做什么事,上了瘾就没法脱身的。”

叶嘉莹

“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木心

“人不能辜负艺术的教养。”

林嘉翘

“研究自然科学是没有终点的,可以作为一生的目标,及一生的业事。”

杨振宁

“宁拙毋巧,宁朴勿华。”

周传基

“聪明人拍低成本影片,智慧的人拍无成本影片,笨蛋才拍大片。”

周有光

“要从世界看中国,不要从中国看世界。”

来新夏

“有生之年,誓不挂笔。”

李佩

“艺术和科学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田家炳

“如果一家独乐变成了让社会众乐,那我的事业不是还在扩大,不是还是我的事业?”

严仁英

“坐在医院里,一个医生最多一天看30 个人,而去基层做围产保健工作,一天可以面对几百人。预防几百人不得病,哪个更有意义?“

费孝通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侯任之

“停止了旅行,但谢绝告别。”

图书简介

《人间值得》

冰点周刊 编

定价:38.00元

(点击书封可进入购买页面)

内容简介

2004年6月,脱胎于《中国青年报》 “冰点特稿”的“冰点周刊”正式创立。它秉承“矜持态度,精致阅读”的理念,坚持采写有深度、有态度的新闻报道。

本书收录《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采写的文化名人稿件14篇,通过描摹那些逐渐逝去的文化名人,从细微处窥探先生品格,思索过往时代。全书分为四辑:辑一写追求浪漫人生的先生,如叶嘉莹、木心等;辑二说那些骄傲可爱的先生,如杨振宁、林家翘等;辑三着眼于时间,有来新夏的永不停笔,有周有光的一生思索;辑四则是感念先生们留下的如光一样珍贵的遗产,如田家炳捐赠的楼、费孝通笔下的江村。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