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受到古装剧播出份额收紧的影响,原定去年11月15日开播的《皓镧传》,跳档到今年1月19日播出。
作为大热爽剧《延禧攻略》的同班底“套拍”作品,本觉着这次播出动静未免太小,结果......
正义可以迟到,于正这个死丫头的热搜是永远不会缺席的。
开播第三天,他力挺《皓镧传》女主吴谨言演技的言论,再次冲上热搜第一。
▲充满“宝藏”的小作文,我们慢慢说道
当然,这种场面我们已经见怪不怪。
2011年,林心如的《倾世皇妃》与《美人天下》前后脚播出。
刚与于正合作完《美人心计》被其夸赞为“遇见过的最好的演员”林心如,转眼就成了他“非常非常讨厌的台湾过气女演员”。
陈乔恩在《笑傲江湖》里的东方不败像是林青霞低配版,于正澄清:
我可是刻意跟林青霞的感觉回避的,因为我们不是走人妖气质,没有可比性。
▲谁人妖?再说一遍???
2013年,《宫锁沉香》和《小时代2》撞档,于正跳出来怒斥袁姗姗要演《小时代3》的“谣言”。
“袁姗姗不是啥烂片都上的”,一句话既暗讽杨幂啥烂片都上,也明着骂《小时代》是烂片。
几个月前在《延禧攻略》播出期间,于正又为了吴谨言的台词争议拉踩《如懿传》女主周迅:
“不要以为谁封神了就是演技好,三金影后台词都这样,你却要求90后女孩有多好?”
从中不难看出于正的套路:只要你演我的戏,不惜碰瓷、拉踩大牌我都要将你捧上天。
一旦结束了合作,骂你还是挺你就要看他心情了。
这一次,针对吴谨言的演技质疑,于正又拿出张曼玉在《甜蜜蜜》里的著名哭戏现身说法。
御史庶女李皓镧,被许配给窦司寇做妾,她拒绝后遭恶毒后妈投湖。
后来她死里逃生又跑回家来探望生母,生母又被后妈当着她面扔进井里*害了......
面对一系列沉痛变故,吴谨言的反应是这样的:
真的不是在激情喊麦哦。
但于正说了,人遇到猝不及防的亲人遇害不会哭,因为大脑来不及接受也不愿接受。
正因如此,吴谨言除了干嚎反抗,没法做出更多的反应。
然后抬出张曼玉举例挽尊:
你看人家张曼玉,《甜蜜蜜》里看到曾志伟的尸体,先是笑了,然后才是哭。
但这两种戏剧情境是一回事吗?
李翘去警署认领豹哥尸体,已经处于对爱人死亡有心理准备的状态。
她并非是来不及接受的“惊诧错愕”,而是必须接受的“痛失割舍”。
著名一笑,也是因为有米老鼠纹身作为外部触发点(其实是不小心笑场)。
并非无缘无故,更不是因为“不哭”才显得高级和正确。
而最终,哭是必然的情感落点。
有着相似情境且更贴切的例子,对不起,还得看三金影后。
《红高粱》中,周迅饰演的九儿有一场目睹母亲被逼悬梁自尽的戏。
九儿借到钱,兴冲冲准备去赎回被卖掉的母亲,但是晚了一步。
进门看到梁上之人,周迅第一反应是被吓到转身伏在门上,久久不敢回头张望。
这才叫“猝不及防”的下意识动作,而不是望着母亲的尸体开始干嚎:
等她反应过来,随手寻找武器决意报复债主。
当她抽出柴火棍儿,挥舞着对抗整个院子的大男人,眼神瞬间就狠厉起来。
不要命的劲儿让周遭男人都惧怕三分。
这才叫做“反抗”,而不是对着*母凶手继续干嚎:
丧母之痛、*母之恨,是两种层次不同但一样极端浓烈的情绪。
周迅先着重处理后者,等到给母亲祭拜的时候,才把痛的一面彻底释放出来。
而在于正看来,无需过多设计,吴谨言的一声干嚎就已经一步到位了。
第二集女主认的义母又被大火烧死后(别问我为什么她老是死妈),吴谨言再次复制了这种只挤弄五官,不调动情绪的“干哭大法”。
▲上点眼药水不好吗?
于正说:“哭是我们预设的,但是不哭才是当事者最直观的表达。”
什么是最直观的表达?说白了不就是毫无技巧的本能反应?
这句对哭戏的高论,可以成为所有糟糕演员“哭不出来”的借口。
于老师用吴谨言的例子,教导我们什么才是“好的表演”、“高级的表演”、“专业的表演 ”。
只不过是又一次睁眼说瞎话的洗脑术表演。
当然,作为一个善用舆论造势的精明商人,于正不过是装傻、真坏而已。
拉踩大咖、无脑吹捧自家艺人、前后矛盾的观点,都是他用来增加曝光度的惯用手段。
只是这次,任凭于老师写再多小作文,照搬《延禧攻略》爽剧模式的《皓镧传》,还是被打回“于正剧”的正常水准。
《皓镧传》和《延禧攻略》有多像?
小到主演配角、人设功能,大到剧情设置、整体结构,两者像是左右手同时写出来的剧本。
将宫斗换成权谋,清朝换到先秦,魏璎珞摇身一变成了嬴政的生母赵姬。
同样以复仇为动机,一步步闯关*怪,走到权力高位。
同样的睿智女权人设,在平均一集被害四五次的迫害频率下发表出女性平等宣言。
同样身边有着玉面公子和霸道总裁的双护法,女主越傲娇越是他们眼里不一样的烟火。
白月光秦岚,黑莲花宁静,都是赏识女主的伯乐王后;
锦鲤祝寿,浴火不死,都是“天降祥瑞”的骗人小把戏;
▲是从风暴降生丹妮丝那儿得到的灵感吗?
给女主使绊子的炮灰,构陷手法都如出一辙,心理动机都是出于嫉妒。
其他各种情节的相似,细细数来约莫可成万字长文。
本质上,和近两年古装现代一本两拍的恶臭行径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想要榨干IP的最后剩余价值。
基于如此精准的复制,为何《皓镧传》没能成为第二个《延禧攻略》呢?
要我说,一点都不意外。
当初,《延禧攻略》最大的卖点,是一反于正常态的莫兰迪配色和一反宫斗套路的爽剧节奏。
这种高反差制造的惊喜和爽感,第一次看着还算新鲜,第二次便索然无味。
▲《皓镧传》重现《延禧攻略》的捏脸*
而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
即使《延禧攻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良性反馈 ,它及《皓镧传》还有其他所有“于正剧”一样,都处于“伪高级”的序列之中。
真正的高级感仰仗多年行业经验沉淀下来的审美内涵,诸如叶锦添的美术风格、侯鸿亮的扎实制片、郑晓龙的精准叙事。
而于正的伪高级不过是一次次闻风而动的市场转向。
配色上,五彩斑斓不行?那我反其道而行之,来个高级灰。
剧情上,玛丽苏爱情看厌了?那我反其道而行之,歌颂权谋大女主。
卖点上,脑洞改编招人恨?那我反其道而行之,拿起历史和传统文化做招牌。
▲通稿吹捧得让人以为“一耳三钳”是于正剧首创
忍于正久矣的观众一看,不由惊呼:于妈变了!
但他真的变了吗?
曾经才学过两年色彩学的于正,宣称电视剧最重要的就是色彩搭配。
然后用高饱和色彩 阿宝色滤镜,炮制出本人专属的“于正美学”,骄傲自恃“我的审美是很高的”。
这时的于正认为,古装服饰好看是第一位的,肯定不能照着历史朝代去还原。
待到最近几年,《琅琊榜》《军师联盟》等剧掀起一股国风审美,《寂寞空庭春欲晚》《将军在上》等剧的辣眼调色、配色被疯狂吐槽。
“我曾经创造过于正式的色彩美学,但后来发现满大街都在学,而且还学得不好,之后就觉得只有一套色彩美学是不行的。”
“市场舆情监测大师”于正,如此说道。
于是,于老师在《凤囚凰》中秒变传统文化拥趸,要用所谓的极简主义重塑美学概念。
鹦鹉色、阿宝滤镜转向了以黑、白、金、原木色为主的简单色系。
场景陈设简约到仿佛刚搬家不久。
在这基础上,《延禧攻略》继续降低饱和度,服道化的色彩搭配走向暗色调时代。
于是,莫兰迪色系一扫之前阿宝色对观众眼球造成的伤害。
反于正的“于正美学”终于瞄准观众,一击而中。
到了《皓镧传》,于正如法炮制平衡构图、统一色系、精美服道化这一古典画风。
但没有清廷奢侈道具来支撑画面,先秦的简约端肃明显就让“于正美学”捉襟见肘。
无论是构图还是道具陈设,一秒回到《凤囚凰》水准。
满满的日式家居风 鎏金配色,毫无先秦尚黑特点,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唐朝。
▲与《大秦帝国之纵横》做个对比
从阿宝色到极简主义再到莫兰迪色系,似乎见证了“于正美学”的嬗变。
但每一次于正试图以掷地有声的名词定义国剧的高级审美时,不过都是在以先锋姿态行跟风投机之实。
就像他对历史的态度,只不过是想拿之来作为卖点,而非真的对某段历史、某个人物有感而发。
拍《宫》的时候,他说为了塑造更真实动人的历史人物,看过20几遍《清史稿》(共500多卷)。
结果拍出来是清宫版的《流星花园》。
▲图源网络
拍《凤囚凰》的时候,他说是被书中魏晋风流、南北朝遐想所吸引,便萌生了影像化的念头。
所谓风流,就是山阴公主豢养几十个面首?
拍《延禧攻略》,他也曾说请了多位清史专家,光资料整理就花了四年,力求主要情节最大程度接近历史真实。
结果一个宫女胆大包天无所不能,就差没把皇位给篡下来。
到了《皓镧传》,于正又大肆宣传“新古典传奇女性剧”这一概念。
何谓新古典?词条解释为:“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风格”。
我再翻译一下:没有历史正剧的严谨和气度,又想蹭历史正剧的工匠精神。
具体表现为——
一边在台词、道具中加入了诸多历史知识点,大肆宣扬科普此剧的历史涵养:
另一边,却出现让人无法忍受的巨大槽点。
比如先秦时期竟然出现了纸张和玻璃镜:
▲古代LED化妆镜
比如全剧无处不在的金色白炽灯:
再比如人物一发表核心观点时,古韵台词就秒变中二鸡血:
而最大的槽点在于,主角赵姬从一个史记记载为“淫不止”的女人,重塑成独立自强的新女性。
于正愤慨拿起女权武器向“洗白说”开炮:你们这是荡妇羞辱、男权思维,可悲可叹!
历史上的赵姬是什么样的人?
被商人吕不韦买下,敬献给秦国质子嬴异人当王妃,生下的嬴政到底是谁的孩子至今尚无定论。
当太后之后仍与吕不韦私通,并与男宠嫪毐生下两个私生子,造成知名的“嫪毐之乱”。
但于正辩驳称,《史记》对其记载前后矛盾,汉代史学家是用儒学道德对赵姬进行污名化。
电视剧有对历史进行戏说的权利,观众也有不接受的权利。
而想要扭转知名历史人物的固有印象,除非你有特别合理的戏剧化建构。
否则大女主那套动辄高喊“平等”、“尊重”、“独立”,动不动扇男主耳光的行为,不就是在自我意淫与高潮?
反观《皓镧传》,为了凸显大女主渡劫上位的励志光环,各种戏剧性被加诸她一身。
仅仅第一集,女主就经历了被男友背叛、被后母投湖、母亲被*害、被贩卖、跳河自*、被救、被刺*、又被救......
后来入宫侍候王后,又遭遇各种嫉妒和陷害:被祭天,被赐白绫,被判车裂……
李皓镧又是装疯卖傻、吃猪食、抹猪屎、被蝎子咬......
所谓的自动二倍速,真的不代表快节奏,而只是事件堆砌。
人设上,女主更是无敌。
不仅才色俱佳,而且懂战事、懂谋略、懂时局。
小能轻松获得王后重用,大能略施小计帮赵王劝退两国使者。
而其他历史人物,为了给大女主做陪衬,完全成为了没有人格和立场的傀儡道具。
比如王志飞饰演的赵王,一会儿看上了女主,一会儿听信小人谗言要*女主,一会儿又在别人略施小计下救回女主。
女主所谓的高智商,就是靠降低其他角色智商达成的。
这就是所谓的女性权谋?
如此经不起考量的女性剧,让人看不到女性觉醒的可贵,只有向女权献媚的刻意。
这种刻意背后的浮躁取巧,贯穿于他对表演的高论,对自我美学的矫正,对传统文化的贩卖,以及对女权主义的大肆渲染。
通通都是于正试图标榜高级感的手段。
但“伪高级”毕竟经不起推敲,快餐文化也经不起复制。
《皓镧传》的扑街,意料之中罢了。
该原创文章首发于* 第十放映室(ID:dsfysweixin)
微信搜索关注:第十放映室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