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手遮住自己的脸或宝宝的眼睛,接着移开双手露出大笑脸,这时宝宝会被逗得开怀大笑起来!相信很多人都这样逗过宝宝,这个互动方式非常常见。但是这个看似简单的互动游戏,其实深藏奥秘。
这个简单游戏的背后,其实蕴藏着心理学的高深学问——物体恒存概念。物体恒存是心理学家描述婴儿认知发展状态的专有名词,是指婴儿对于一个不在眼前的东西,仍然知道它存在,而不是消失了。刚出生的婴儿会将自己与世界视为一体,如果某人或某物从眼前消失,婴儿会认为他或它已经消失。
我在实践中观察宝宝,大约在5个月左右开始物体恒存概念的萌芽,8-12个月是物体恒存概念发展最快的时期。
Peek—a—boo
中文意思是“躲猫猫”,建议大家学会这句英文的发音。和宝宝做躲猫猫游戏时使用它。玩藏和躲的游戏,是重要的早教游戏,促进宝宝认识和理解“物体恒存”。
宝宝满月前后,已经很爱盯着人脸看,我们从这个时候就开始用自己的面孔和他玩Peek—a—boo。
4-7个月,宝宝开始进行有目的的活动,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玩具玩Peek—a—boo的游戏,只遮住玩具的一部份,露出玩具的其他部份,引导宝宝伸手去拿取玩具。
8-12个月是宝宝物体恒存概念发展最快的时期,宝宝已学会把布掀开来找刚刚被藏起的玩具。当宝宝“开窍”之后,会积极地寻找在他眼前先后被藏在不同地方的玩具。最后,即使宝宝没有看到玩具被移动的过程,也能够到不同的地方去寻找玩具。到这个时候,物体恒存的概念就已发展完成。
物体恒存概念的发展与因果关系及记忆力都相关。例如,重复地把布掀开找玩具,即是具有把布掀开(因),便可看到玩具(果)的因果概念;当用布把玩具遮住时,宝宝的脑海里知道玩具就在布的下面,因而会有掀布的动作,这是一种记忆能力的展现,因为宝宝“记得”有玩具在这里。
和宝宝玩,除了藏玩具,还要藏人。从“物体恒存”延伸到“人体恒存”,这个游戏同样非常重要。“人体恒存”概念息息相关的问题就是“分离焦虑症”。当父母离开宝宝时,宝宝“记得”与父母在一起的情景,却不肯定父母离去后是否会再回来,因而产生不安的情绪。当婴儿的“人体恒存”概念发展得好,便会明白父母虽然现在离开,但稍后必定会再次出现。当婴儿能够掌握这点,便有助他减轻与父母分离时所产生的焦虑,让宝宝有良好的心理健康。
最初,我们在宝宝的注视下双手捂住自己的脸“Peek—a—boo”。等他的手会抓扯东西了,我们拿纱巾遮住自己的脸“Peek—a—boo”引导孩子扯下纱巾。再把纱巾换成丝巾或毯子。等他会爬了,在保证他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躲门后面,躲大龙球后面“Peek—a—boo”,吸引宝宝爬过来找。我们还可以故意露出一些破绽,比如把脚露在外面,让宝宝发现你。宝宝会走了,我们可以让家人都参与进来,分成两队组合,由一个成人带宝宝一起藏起来等人找,或者一起去找藏起来的人。到宝宝到了完全能保证自己的安全的年龄后,我们让宝宝自己藏或者自己找藏起来的人。
很多人把孩子的哭闹和分离焦虑说成是没有安全感。确实是这样。但是,你看,所谓的安全感,并不是全部靠我们的爱和保护,还要靠我们懂孩子的发展规律,靠我们带他玩高质量“早教”。
藏和躲的游戏,从宝宝会注视你的脸的月龄开始玩,一直玩到学龄后。
今天这一篇,对应的是新版教材的34页,6-10月龄段发育观察要点:认知——
会去找看见的被藏起来的某些物品。
喜欢玩躲猫猫。
下一篇预告:育婴师提升课11--胆小的宝宝都曾被伤害过
客体恒存性(物体恒存、人体恒存的合称)的概念最早由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
我是头条新手,却是育儿老手。半生在家政一线育儿指导及培训,擅长用深入浅出、最接地气的语言风格,帮你了解宝宝,带好宝宝。
关注我,坚持原创,精彩持续!
如果喜欢这些内容,记得留下您的评论并转发给需要的朋友!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