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最美的你:七步速成化妆术,唐朝美女约会必备

致最美的你:七步速成化妆术,唐朝美女约会必备

首页休闲益智我化妆最美更新时间:2024-04-29

化妆,是现代女性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在古代,它的重要性依旧不可小觑。

早在红山文化时期(五、六千年前),女神彩塑头像的双颊及唇部便已经有施朱的情况,经过秦汉和魏晋时期的蓬勃发展,到了唐代,化妆风尚达到兴盛,风格也逐渐从素雅趋向奢靡和夸张。

虽然有人认为:唐朝时期,特别是晚唐时的女性,妆容过于复杂,穷奢极欲,重形式而轻功能。但我们不能否认,唐代的妆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日本当今的艺妓、一些奢侈品牌的秀场模特、当红明星,我们都能找到唐代女性妆容的影子。

▲王菲造型与唐代酒晕妆类似

▲刘嘉玲版武则天与《簪花仕女图》中的仕女眉形类似

那么,这种浓艳而华贵的妆容,是怎么打造出来的呢?

简单来讲,可以概括为七步。

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

第一步 敷铅粉

“薄薄施铅粉,盈盈挂绮罗”

所谓“肤白貌美”、“冰肌雪肤”,白,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审美观念。唐人将白皙的肤色誉为玉色、玉面。

这种观念直到今天,依旧深深影响着许多人……

如何白?敷铅粉。这一步类似于今天的打底。但众所周知,唐朝的女性服饰多有袒露,那脸太白之后,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所以一不做二不休,唐朝女性有时也会在颈部和胸部涂上白白的铅粉。

不过,唐朝妆容也并非全都是浓妆艳抹的。

唐初百废待兴,女子妆容也以朴素为主,有只此打底一步,最多搭配描眉与口脂的,称为“白妆”。

▲白妆 唐咸亨三年燕妃墓壁画《掮柳枝女侍图》局部

第二步 抹胭脂

“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

正如张泌《妆楼记》中所言:“美人妆,面既敷粉,复以胭脂晕掌中,施以两颊。”

胭脂,也是古代女子不可缺少的化妆用品,故而后世有“红颜”一说。擦在哪儿?有在敷完粉的两颊上抹,也有满面施朱或晕染眉眼等处。

根据个人喜好和时间阶段的不同,涂法、浓淡也各有不同。比较浓的,一般称之为“酒晕妆”,比较淡的则称为“桃花妆”。

▲酒晕妆 唐《弈棋仕女图》局部

王建在他的《宫词》中曾描写到:“归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泼红泥”。

意思是:宫女在她洗漱完毕之后,脸盆里就多了一层红色的泥浆,当时抹胭脂的厚重程度可见一斑……

▲上腮红时要控制量,不然会变成佟掌柜这个效果

第三步 画黛眉

“瑟瑟罗裙金缕腰,黛眉隈破未重描。”

眉毛,从古到今,都是妆容中极为重要的细节。

故人早起画眉,一般用一种青黑色颜料,名为“黛”。因此,唐人常将眉毛称为“黛眉”、“黛娥”等。后期则更多用“乌墨”(“烟墨”)代替。

我们三天两头修眉,古人就不一样了,往往是直接将眉毛剃掉,然后用黛描画各种形状。这样一来,眉毛的颜色、深浅、长短、粗细、弯直及式样,都能随心所欲。

▲剃去眉再画眉的仕女 唐《簪花仕女图》局部

唐张泌《妆楼记》中说,唐玄宗曾命画工画《十眉图》作为画眉样式,有横云眉、斜月眉等,可见当时眉样之丰富,甚至曾经盛行于网红界的“一字眉”,当时也已出现。

▲唐代妇女画眉样式演变图表 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编《唐乐舞记》

但从常见性来讲,主要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武周时期延续下来的阔眉之风,

以长、阔、浓为主;

另一类则为开元时期开始流行的细长眉,

以淡、细为主。

▲左阔而浓的近心眉 唐《弈棋仕女图》局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右细长眉 唐·周昉《调琴啜茗图》局部(纳尔逊·艾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唐朝中后期则流行八字眉,看上去忧郁哀戚,因此有人将此种眉形的流行与当时衰颓的国势联系起来。

▲八字眉 唐《唐人宫乐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第四步 贴花钿

“醉来咬损新花子,拽住仙郎尽放娇。”

花钿虽不起源于唐代,但无可争议的是,它在唐朝时最为盛行。

▲凤雉形花钿 唐《舞乐屏风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究竟什么是花钿呢?花钿也称花子,是用丝绸、彩纸、金箔、云母片等材料剪成的样式各异的装饰物,粘贴在眉心或前额,也可以贴在两颊或嘴角等处,形状有圆形、菱形、月形、桃形以及花、鸟、鱼、蝴蝶、鸳鸯等,颜色主要是红、绿、黄三色。

▲唐代各式花钿 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编《唐乐舞记》

第五步 点面靥

“醉圆双媚靥,波溢两明瞳。”

靥(yè)原指酒窝,面靥又称“笑靥”、“妆靥”、“花靥”。

点面靥,就是用各种颜料在两颊酒窝处点搽一定的形状或花纹,有红、黄色圆点或月、钱等图样,以增妩媚。

▲唐·彩绘木身锦衣裙女俑(新疆吐鲁番出土)

相传当妃子身体不适,不能接受帝王临幸时,便会在脸上点上小点,称为点痣,也叫点“的”,女史见了,即不用列名,后便演变为装饰。

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也不由令人好奇,面靥这种妆容的出现,一开始是否含有实用功能?

第六步 描斜红

“斜红余泪迹,知著脸边来。”

斜红始于南北朝,是在眼角两旁各画一条红色的月牙形,涂抹的深浅、粗细各有不同,有如疤痕,但在唐代的宫廷中却颇受女性欢迎。

这其中还有一个真假有待考证的起源故事。

相传三国魏文帝时期,有一妃子深得文帝宠爱,但不幸的是有一天晚上,她不小心撞上水晶屏风,顿时太阳穴处鲜血直流,伤好了以后,依旧留下了两道疤痕。但皇帝对她的宠爱,却丝毫不减。

有些妃子顿时心想:这种f时尚,怎能少了我。于是纷纷效仿,用胭脂在脸部画上这种血痕,久而久之,便演变为了斜红。

除了月牙形,还有伤痕状、卷云状斜红,但这种装饰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随着大唐王朝的衰败而逐渐消失。

▲卷云状斜红 唐墓绢画《伏羲女娲图》(新疆吐鲁番出土)

第七步 涂唇脂

“朱唇一点桃花殷,宿妆娇羞偏髻鬟。”

唇妆,可谓面部妆容的点睛之笔。

唐代口脂以蜂蜡代替前人的动物脂膏,又掺以朱砂、紫草等物质,使其具有不同的色彩,有红色、粉红、红褐色等。

放在今天,就是让广大直男晕头转向的“口红色号”。

画好的唇形也多种多样,有石榴娇、露珠儿、大红春、天宫巧等,共有十六种之多,总体看,还是以小而红艳为美。古人的诗句中,也常以“殷桃小嘴”来称呼美人朱唇。

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唐代女子常常先用白粉打底,覆盖原来的唇色,然后再用唇脂画唇形,这样便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决定唇形的大小、厚薄。

▲唐代常见唇形

唐代段成式 《酉阳杂俎·忠志》:“腊日赐北门学士口脂、腊脂,盛以碧镂牙筩。”

唐杜甫 《腊日》诗:“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口脂的使用不仅限于女性,据记载,皇帝在腊日也会赐予大臣口脂,但或许与女性口脂不同,而更近似于今天的护唇膏。

当今化妆,除了以上七步,高超的修容本领(阴影、高光)也很重要。这一点,或许是受到西方素描与现代摄影的不小影响。

▲阴影、高光示意图

唐代人也没有忽视立体感。有一种妆容叫做“三白妆”,也就是把脸部染出红晕,而额头和下颌、鼻子三处却为白色。

这种方法,使得额头看上去更为宽广明亮,下巴更为饱满,鼻梁也更加高挺,这便和现代打造面部立体感的方式相近了。

▲三白妆 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局部

怎么样?古代女性对于美的追求、对于妆容的研究,可丝毫不弱于现代女性吧?

所以,各位男士们,不要问您的妻子or女朋友or异性朋友:为什么约的九点,却总要到十一点才出现了。

一千多年前的女性朋友,已经告诉了您答案。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