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曾经对我们的批评指责,你真的因此受益了吗?

父母曾经对我们的批评指责,你真的因此受益了吗?

首页休闲益智我挤气泡纸贼6更新时间:2024-07-03

1 前几天,带女儿到楼下广场玩,一个三岁的小男孩正在吹泡泡,一不小心手没稳住,把塑料瓶子里的泡泡水都洒在了地上。 小男孩哭哭唧唧的跑到妈妈身边说:“妈妈,泡泡水洒了。” 妈妈看到以后,劈头盖脸就是一顿: “妈妈刚才怎么跟你说的?不是让你这样拿吗,你就是不听,你那种拿法能不洒吗?” 小男孩低着头,一句话没说。 可妈妈还在继续:“你以后要是再不按照妈妈跟你说的做,妈妈就生气了,妈妈再也不会给你买泡泡了。”

整个过程,妈妈完全看不到孩子因为泡泡水洒了以后的内疚和失落,只是一味地指责孩子的不是。 站在一旁的我,真心心疼这个三岁的孩子。 作为成人,我们也会犯错,我们都深知犯错以后的内疚和害怕,如果我们因为犯错再受到指责,这就会让我们产生一种羞耻感:我很差,我没有价值,我不被喜欢。 心理学认为,人类最负面的情绪感受不是悲痛,也不是愤怒,而是羞耻感。 成人尚且如此,何况是一个心智还未成熟,处处还都在渴望被爱的孩子,我们毫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就斥责一番的做法,无异于在孩子伤口上撒盐。 2 其实,这样的场景实在太熟悉了。 有孩子的地方,就会看到这样的场面,父母的身上就像装了一个自动装置一样,一面对犯错的孩子,就会自动反应。 曾经参加过一个父母工作坊。 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有的家长扮演孩子,有的家长扮演父母,来演示孩子犯错以后的对话过程。 几乎每个扮演父母的家长就像是事前彩排过一样,毫不犹豫的能说出一连串的指责、批评、讥讽孩子的话,中间不需要任何停顿。 这让在场的每个父母为之惊讶,并悄然落泪,因为每个人都是第一次看到真实的自己,也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给孩子带来了多大的伤害。 游戏结束,老师说了这样一段话: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为了孩子放弃工作,牺牲自己的时间,可以承受所有苦累,倾其所有,却总习惯于在孩子情感最脆弱的时候雪上加霜。 虽然无比扎心,却是真实不虚。 明星陶虹曾在《@所有人》中分享过自己和女儿之间的一段经历: 有一次,临出门时,女儿把一杯牛奶给洒到地上了,当下陶虹就大声训斥了女儿。 她说女儿当时有点吓住了,一哆嗦,也没有哭。

陶虹看到女儿的反应,当下就感觉到自己做错了。 后来,女儿又一次把牛奶洒在了地上。 这一次,陶虹赶紧走过去抱住了女儿说:“害怕了吧?没事,没事。” 结果女儿哇一声就哭出来了。 陶虹哽咽着说:“我看到了她的恐惧,如果连妈妈都不能包容她的错误,这个世界谁能包容她。” 深以为然! 父母的对孩子的爱,从来都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父母对于孩子最大的安全感不就是哪怕全世界都不理解你,父母永远理解你,包容你。 心理学者李雪说过: 爱与不爱的区别,很简单。 爱你的人,关心的是你的感受,愿意与你一起把事情解决好。 不爱你的人,遇到事情第一时间“讲道理”分对错,目的是把责任推到你身上。 当孩子犯错误感觉到受挫时,恰恰是最需要我们给予支持和安全感的时刻,是最需要我们表达“爱”的时刻。 3 心理专家张宏涛曾经做过这样一个问题调查: “父母曾经对我们的批评指责,你真的因此受益了吗?” 调查结果是,包括他身边最亲近的人,没有一个人能回忆起让自己受益的一次批评。 一次都没有! 网友平安说: “我母亲骂我多了,没有什么受益的,对母亲说的话,从来没有放在心上,相反我父亲说话,我会听的,因为他从来不说我。”

网友流水说: “想了半天,一次让我受益的批评都没有。 我母亲对我采取的是激将法,贬低打击以促我上进,但造成我很多年自卑。 不过有次邻居没有对我批评,我反而很受益。 那次,我在小伙伴的怂恿下去偷邻居伯伯的桃子,刚进地就被发现了,怕的要死,因为我九岁,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那时我父母不在家,跟着爷爷奶奶过,我很怕他骂我,更怕他找老师。不过,他都没有,反而在雪桃成熟后,主动给我送去了八个。 我心里认为很严重的过错,却就这样过去了,自那之后,我这辈子都不敢再做任何意义上的“贼”。 ” 简.尼尔森博士说:“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样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了如果想要让孩子变得更好,就应该先要让他感觉更遭?” 醍醐灌顶! 回想生活中的我们,想让孩子变得更勇敢,我们就指责孩子没出息;想让孩子变聪明,我们就指责孩子笨;想让孩子懂礼貌,我们就会嫌弃孩子无规无矩。 犯错的孩子本来就已经感觉到害怕和羞愧,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只是一味地训斥指责,并不会让孩子变得更强大,更好,反而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无能,感到灰心,也可能会极力为自己辩解、推脱,而不是真正的能从错误中成长。 不得不承认,我们太高估了管教的力量,却大大低估了爱的力量。 4 综艺节目《超人回来了》中韩国足球运动员朴柱昊面对孩子犯错的处理方式堪称是教科书式的做法。 一次朴柱厚醒来,看到家里一片狼藉的景象。 满地的麦片,女儿娜恩趴在地上吃麦片,弟弟光着屁股坐在地上。 看着这种场景的朴柱厚自言自语道:“我受不了了。”

本以为他会跟大部分父母一样要冲孩子发飙了,但是还是忍住脾气,没有训斥孩子。 反而很温柔的问娜恩:“因为爸爸不在,娜恩给建厚做的饭吗?” 问清楚了以后,朴柱厚不但没有责备娜恩,还跟娜恩说:“谢谢。” 接着,爸爸就开始跟孩子们一起收拾地面,打扫卫生。 整个过程,娜恩没有一丝的不乐意,她非常认真且有模有样地推着吸尘器把客厅收拾的干干净净。 朴柱厚并没有直接的训斥娜恩,告诉娜恩:“你做错了,你应该怎么做。” 但是他的做法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认知和行为,他在告诉孩子,犯错并不可怕,面对错误,承担错误的后果才是最重要。 除了借鉴朴柱厚爸爸的做法,生活中我们还可以这样做: 1.建立允许孩子犯错误的信念 为什么我们每次看到孩子犯错都会忍不住呢? 因为我们的信念里,总认为犯错就是不好的,犯错的孩子就是不好的孩子,也意味着为人父母的我们没有教好孩子,所以我们潜意识里不允许孩子犯错。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可我们却总在有意无意的用“完美”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孩子。

一旦孩子犯错,就会与我们潜意识中的信念发生冲突,我们就会产生不良情绪。 所以,我们要首先改变自己不允许孩子犯错的信念,建立允许孩子犯错的信念。 正如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说: “要是我们能听见一个大人对孩子这样说话该有多好: ‘你犯了一个错误,太好了!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 2.同理孩子的感受,给孩子改正错误的机会 当孩子犯错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说教与指责,我们要懂得先听孩子说,没有任何人比孩子自己更能了解自己的感受。 比如文章开头那位孩子的妈妈可以先问孩子: “泡泡水洒了,你有点难过是吗?” 然后抱抱孩子,问他:“那你现在想怎么办呢?” 孩子可能什么也不会说只是想让妈妈抱抱,安慰一下。 也可能孩子会说:“妈妈,我还想再买一个。” 那妈妈就可以选择给孩子再买一个。 可能会有很多妈妈说,再买一个,这不是惯坏孩子吗? 其实,这是我们头脑里的习惯性认知而已。

犯错误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成长的,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下面哪个做法更利于孩子成长? 我们答应孩子,给孩子再买个泡泡,那么孩子会小心翼翼地尝试着改正自己过去的做法,来避免再次犯错。 我们拒绝孩子,不给孩子买泡泡,不给他改正自己错误的机会,只是让他永远记着自己犯错了,记着妈妈对他的惩罚。 哪一个做法是真正的为孩子好,一目了然。 5 每当孩子犯错,作为父母我们就会害怕,害怕如果我们不当下训斥,孩子就不能成长,就会变成一个熊孩子。 育儿路上,孩子犯错在所难免,真正的为孩子好,不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指责孩子,让孩子因为害怕和恐惧犯错而畏畏缩缩不敢向前,而是告诉孩子:“没关系,办法总比问题多,我们和你一起面对。” 只有被父母完全信任和接纳的孩子,才有勇气和力量独自面对生活的种种,才不会陷于一种害怕犯错的恐慌中,而是坚定的地告诉自己:“办法总比困难多”。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我们用精神的皮鞭抽打孩子的心灵,那么对孩子的伤害就更大了。孩子的心里是教育的圣地,应该由智慧、善良来驾驭。” 我们的爱,就是孩子未来生活的光。 我们现在为孩子注入的每一份支持和爱,都是孩子将来面对生活挫折的城墙和堡垒。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章来源:快乐可可狮)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