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医生都是文化人,虽然学历层次有高低,但至少都是受过大学以上高等教育接受过专业医学培训的人,虽然不至于个个都是硕士、博士,张口闭口会吟诗作赋,但吃的墨水绝不会少。因此,外科医生大都反感被人当成粗人、俗人,反感被人说成是刀儿匠。
不是说看不起匠人!
匠人都是凭技术吃饭、凭手艺养家的人,不管是木工、电工、泥水匠、管道工,还是其他行业的手艺人,都应该得到尊重。
但是,绝大多数匠人,毕竟没上过那么多年学读过那么多年书;把外科医生说成匠人,抹*了外科医生那么多年的医学教育和文化熏陶,不准确、不公平、不客观!
因此,说外科医生是刀儿匠,在绝大多数人听来,是充满贬义的批评,潜台词是说外科医生没文化,除了会做手术,其他什么都不懂,尤其是不会写文章,不懂搞科研!
其实,刀儿匠怎么了?
我是刀儿匠,我每年做数百例手术,我为成千上万的病人解除病痛,延长了他们的生命,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我是刀儿匠,我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踏实工作、精益求精,我用自己的技术为广大病人服务,用自己的劳动养家糊口!
社会离不了手艺人,医学迄今为止也离不开外科匠人!
阑尾穿孔了,不开刀光用药行吗?疝气加重了,不做手术只保守可以吗?肠道梗阻了,一味的输液治疗行得通吗?罹患肿瘤了,单靠放化疗能实现根治吗?
外科疾病还得靠外科手段,外科治疗离不了外科匠人。
虽然,外科匠人几年发不了一篇文章,也不会申报课题做科研,甚至工资奖金、职称晋升、奖励申报、荣誉申请样样都吃亏,但是外科匠人技术过关,业务能力过硬,解决外科问题思路清楚,做起外科手术行云流水,手术疗效好,并发症少,在病人和家属中广有口碑!
再说,没有外科匠人收治了绝大多数病人,承担了绝大部分手术,完成了那么多琐碎而基础的工作,并确保了医疗质量和手术安全,所谓的专家、教授们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能那么专心致志地写文章、搞科研、到处开会讲课吗?
医院是由临床匠人支撑起来的大厦,包括外科匠人、内科匠人、麻醉匠人、护理匠人、检验匠人、超声匠人、病理匠人等等,离开这些匠人的默默工作和努力,医疗机器就无法流畅地运转。
同理,外科匠人也是整个外科的支柱和主力!没有外科匠人激情昂扬的奉献和夜以继日的付出,何以应付日益增多的病人,谁来完成逐年升高的手术量?
虽然,外科匠人不发表文章,不申请基金,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搞科研,他们只不过搞的不是发表文章的科研,而是临床实践的科研!
他们琢磨的是如何改进手术技术,如何优化手术流程,如何提高手术安全,如何促进术后恢复,虽然,这些数据不一定撰写成文发表,但是每天都写在他们的临床工作中,每天都在团队的成员中讨论交流,并且通过传、帮、带,一代代的传承延续,通过进修、学习、交流,在同行中广为扩散流传。
推动医学进步的不只是实验室的科研,也有临床实践的改进和观念的更新。
外科匠人的文章不是发表在杂志上,而是写在病人的身体里;外科匠人的科研不是搞在实验室里,而是融入在每一天琐碎的临床诊疗工作中。
别人写文章是为了积攒学术资本,提高学术声誉;外科匠人“写文章”是为了提升临床效率,促进病人恢复!
外科匠人,没有学术声誉,却有医者良心;没有学术嘉奖,却有品牌口碑。
我从来不把外科匠人的称谓当作是一种歧视。作为一种以技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工作,能把技术做到一流,做到顶尖,做到出神入化,做到大家大师的境界也是一种能力!
社会有分工,能力有专长,钉在柱子上和嵌在地板里的都是螺丝钉,都对大厦的稳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必要厚此薄彼,互相贬损。
诚然,如果天赋异禀,精力异于常人,左手能拿笔杆子写文章,右手能拿手术刀做手术,左右开弓,两手都硬,做到科研和临床比翼齐飞、文章和手术琴瑟和鸣自是外科医生求之不得的最高境界。
但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面对现实,扬长避短,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某个领域有建树,专注做好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未必就不好。
会写文章的写文章,把文章写出水平,发表到顶级期刊,发表到国外,促进专业发展,推动医学进步,这是一种能力;不会写文章的扎实搞临床,植根于临床,把临床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绩做出实效,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这也是一种水平!
我不怕别人说我是刀儿匠,会写论文的不一定是专家,不会写文章的也不代表没有水平。
文化是镌刻在脑海里面的知识,素质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品德!有没有文化,有没有素质,是不是匠人,别人的评价不重要,水平和能力最重要,自己心知肚明就行。
即使被称为匠人,我也为能成为一名手术匠人而骄傲,而且,要努力成为一名顶级的匠人,极致的匠人。
如果,我有亲朋好友需要做手术,我一定为他们推荐那些整日在临床摸爬滚打、在手术室浸淫操练的外科匠人,而不会给他们介绍那些只会写文章做科研,头上有一大堆光环却一年没摸过几回手术刀的所谓专家!
(原创文章,春哥出品,欢迎转发、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