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这段时间,日子过得实属不易:
全家人都不能出门,孩子又要释放无穷的精力,玩过的玩具、看过的书、用过的用品总是随手一扔,满地满沙发满房子都是...
面对这种凌乱的状况,责骂教育不一定起效果,跟在孩子屁股后面一件一件的代为归位又真的很辛苦。
如何才能让孩子自己学会收拾玩具、
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抓住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部分宝宝在2岁多的时候会进入一种让父母疯狂的“较真”状态,他们会极其严格的坚持在大人看来完全没有必要的事情。
比如:
- 门铃响了必须他去开门,如果别人开了,他必须让客人出去,然后重新进行开门这个过程;
- 袜子必须先穿左脚,再穿右脚;
- 家里人必须坐在固定的位置上才能吃饭。
就是在顺序、空间、归属上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秩序执行,否则就大哭大闹。
孩子这种“较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表示他们进入了秩序敏感期,这事就和学习走路一样是人生的必经阶段。
"当秩序敏感期到来时,孩子往往表现得非常“固执”,而正是对秩序的追求,使他开始理解这个世界,理解每个位置上的事物,从而达到和环境的融合。"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特梭利
什么是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儿对秩序极端敏感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对事物的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并逐步获得和发展起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即秩序感。
孩子从出生几个月一直到6岁,秩序的敏感期是呈螺旋状发展的。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老师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曾写道:
儿童秩序的敏感期呈现螺旋式上升的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安静下来;
- 第二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 第三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
在这一时期,他们对物品摆设的位置、动作发生的顺序、物品的所有权等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遭到破坏就会感到不安、焦虑,甚至会表现出极端的激烈反应。
因为这个时期程序和秩序给孩子能够带来安全感,如果秩序被打乱,会给孩子带来不安甚至痛苦。
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没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宝宝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宝宝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此逐步建构。
秩序敏感期的重要性
孩子希望一遍遍重复原有的秩序,这样才能不断地巩固自己的安全感,当他们知道在一定范围内秩序即便改变也不会影响什么后果,他才能更安心地进一步探索发现。
很多上小学的家长会抱怨说自己的孩子专注力差,无法持续地完成一项任务,其实这就是因为孩子的秩序感被破坏,从小生活在杂乱无章的环境里,使得他的情绪、人格以及专注力发展都受到了影响。
同时,秩序感还是孩子道德意识的起源之一,一个孩子因为不能把积木摆放整齐而哭泣,那是因为他觉得摆放整齐是对的,凌乱是错的,而自己想要把积木摆放标准,是他自律感的一种表现。
他开始意识到什么是正确的,也开始把行为和后果联系到一起,由此来看,秩序敏感期对孩子的道德意识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0-4岁这个阶段,让孩子拥有秩序感是孩子生命的一种需要,也会对他以后的习惯和品质有一定的影响。
当孩子能够顺利度过这个阶段,那么孩子就会在上小学之时把自己的学习用品收拾得整整齐齐,形成良好的日常习惯。
而小时候的良好习惯会一直伴随孩子的成长,让他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清晰地明白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抓住重点成就自己。
家长如何正确应对?
01 「尊重并理解孩子」
很多父母会在孩子因为秩序被破坏大哭大闹时,大声批评孩子,认为孩子太过计较,也觉得孩子太麻烦。此时的我们其实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密切地关注和配合孩子的行为,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要知道,秩序敏感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难以逾越的一个过程,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孩子提出的是合理要求,应该尽量用耐心去满足他,但如果是原则性的问题,不能满足孩子,也要通过灵活变通去慢慢化解孩子的情绪,比如拥抱、讲道理、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等方式。
02 「给孩子提供井然有序的环境」
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孩子处在一个乱糟糟的环境中,孩子就不能快速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认知。
作为父母,应该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有序的环境,比如家里的日常用品应尽量摆放有序,使用之后注意及时归位。对于孩子的物品不要经常更换位置,也不要频繁地为孩子更换床铺或者生活环境。
03 「引导孩子自己整理物品」
如果孩子不允许家长碰他摆放好的玩具,那么家长可以通过鼓励加引导的方式让他用自己的方式摆放好自己的物品,得到了爸爸妈妈的认可,孩子慢慢就会形成自己整理物品的习惯。
总之,秩序敏感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秩序感的孩子,就像是在森林中迷了路一样,忐忑不安不知道下一步会遇到什么情况。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就像是教会孩子如何在森林中找到一条通向外界的道路,帮助孩子沿着这条道路一直走向成功。
如何利用环境引导孩子?
创造一个井然有序、收纳科学的居住环境,能够帮助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养成自己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以强大收纳能力著称的日本妈妈们,是如何通过家中的收纳布局来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吧!
Osayosan
创造自发收拾的环境
被三十万人关注的日本网红博主Osayosan说,每次要把物品收好回归原处,对大人而言也很困难,想要孩子克服惰性自发收拾,不如创造一个好收纳的区域,让环境来适应你的需求。
她发现儿子特别喜欢玩拼图,顺着这样的特性,她将物品收好的样子拍成照片,并贴在收纳盒上。
这样孩子就会仔细观察照片中物品的摆放位置,就像拼拼图一样,学着放在相同的地方,就能把物品收整齐。
把收纳当成是个游戏,就能让孩子照着做,不仅能熟悉物品的位置,也不会随时都要问妈妈东西收在哪了。
Osayosan总结出了最好的收纳方法就是:让收纳回归在使用区域的半径2米内,走个两三步就能收好,提高小孩的自发性。
在电视柜挪出一处专门收纳小孩的玩具和绘本,随时要玩要看都方便。
5岁以后,开始有点规矩了,能让小孩自主在自己的房间玩,这时不妨就把玩具通通移到小孩房,让家里的空间变整齐。
Mai
统一收纳盒让家更整洁
Mai是一位在ins上走红的日本主妇。和传统的日式人家不同,mai的家在大面积留白的基础上,主打清新、温暖的田园风格。
穿过摒弃了传统的茶几,电视墙与沙发之间铺大张的米色地毯,给小孩留出了足够的玩耍空间。
五颜六色的玩具放在客厅就会显得特别凌乱,身为收纳控的日本主妇可是看不下去。
Mai将玩具划分出种类,选用统一的收纳盒,外观一致的设计就显得特别整洁。
电视柜的另一部分用来收纳女儿的衣物,以竖放的形式,分类折叠好,再放进收纳盒里。
在家里很多的小角落,都创造好归位的环境,这样的家不仅仅是干净整洁,居家布置更是让人极度舒适。
Rumi
高效收纳法
日本妈妈Rumi家里有三个男孩子,房子还能做到这么干净整洁?这都得益于她高效的收纳方式。
孩子们的玩具和小自行车,放在储物柜底层,这样孩子自己也能够得着;
而画册、故事书、家计簿等文书类物品,则用文件夹式的收纳盒收拾起来。
最让妈妈头疼的,莫过于收拾玩具。
所以每次玩完玩具,Rumi就会陪着孩子一起整理,让他们养成用完就放回原位的好习惯。
玩具房非常宽敞,托马斯小火车、滑梯......应有尽有,简直就是私人游乐园,但是通过有序的收纳让房间看起来非常清爽。
父母们想为孩子创造自发收拾的环境,可以参考日本妈妈们的三大原则:
1 创造好归位的环境,收纳柜在半径2米内最好
2 用收纳盒分隔,物品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3 加上标签、收拾好的照片,诱导孩子自发收整齐
良好的秩序感既是孩子生命的需要,
也是安全感的需要。
正是对秩序的追求,
才使得孩子开始理解这个世界。
帮助孩子平稳度过秩序敏感期,
让良好习惯一直伴随孩子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