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蹲点日记第二篇:《发芽:长护险助力破解“床位”困局》

「听」蹲点日记第二篇:《发芽:长护险助力破解“床位”困局》

首页休闲益智汪汪日托更新时间:2024-04-26

上海已经连续21年把增加养老床位,列入年度的市政府实事项目,但不少地方,仍是“一床难求”。相比之下,这几年加速落地生根的社区养老服务业,从市场反响来看,却有些不温不火。其背后,有根深蒂固“养老不离家”的观念因素,也有老人支付能力方面的原因。不过,本台记者汤丽薇、汪宁在蹲点采访中发现,去年在上海启动试点的长护险已经开始逐渐“撬动”这一市场。

请听蹲点日记第二篇:《发芽:长护险助力破解“床位”困局》

“修路嘈杂音(史阿婆,我是汪汪,你开开门)开了吗?(没开,你再按开门…)”

跟随陆家嘴长者综合照护家园的工作人员汪文婷,我们来到了距离“家园”步行大约15分钟的乳山二村小区。因为这一天,78岁的独居老人史阿婆没有像往常一样出现在日间照料中心,而她不能准时“报道”的原因只是因为自家的楼栋前出现了一条改造管网的沟,这对于曾经中风过的她来说,足以拦住去路:

“(楼下凿成这个样子你是不要跑出来了)我不敢出去,我感到很郁闷的,没人讲话。”

阿婆是在去年加入的日间照料中心,当初她得知家附近有个能让老人白天说说话还包午饭的地方,就很快拿了主意,每月从退休金里掏出1000多块钱,给自己“空荡荡”的日子买个“人气”:

“在家里就老是想着我这里不舒服那里也不舒服,那里去人多一点,日托有活动,有高兴的事,时间好快一点。”

一年下来,阿婆对日间照料中心有了很强的依赖,不过,有件事阿婆一直想不通,这么好的地方怎么始终没见人多起来,老伙伴们一直就那么几个:

“人少一共只有这几个人”

老人们都去哪儿了?记者在蹲点采访中发现,如果把“居家养老”、“日间照料”、“护理站”等视为养老产业链上的“前端”服务,养老院的“床位”视为“后端”,那么当下大部分老人的养老诉求都“挤在”了“后端”上,也就是说只有到了“不能自理”那一刻才会选择养老服务。

在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陈跃斌看来,当前需要大力“撬动”养老产业链上的“前端”市场,让老人们在身体状况还不错的时候,通过专业服务得到有效的健康管理。老人生活质量提高了,也能延缓进入“后端”市场的时间:

“这一代的老年人需要养老服务的需求还没有爆发。”

社区里一个个悄然生根的“养老枢纽站”,已经将“前端”养老服务送到了老人们的家门口。陈跃斌说,还要找到一根可以“撬动”老人需求的“杠杆”,才能使这片市场豁然开朗:

“老年人的收入相对来说偏低,第二个他有钱也舍不得花。那么这种情况下,开始要探索支付保障,所以我们这两年推的长护险它可以撬动需方、撬动市场。”

根据目前上海试点的长护险制度,年满60周岁的职工医保或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只要经评估达到一定护理需求等级,就可享受包括基本生活照料和临床护理在内的42项服务的资金保障,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老人家庭的经济负担。不久前为婆婆成功申请到长护险的薛女士就深有感触:

“她因为一直叫脚疼,我长护险帮她申请的就是按摩脚,对老人相当好。”

薛女士坦言,这种一小时65元的护理服务,放在从前她宁可自己多辛苦,也不愿自掏腰包,现在长护险能报销90%的费用,这样一来,每周就算请护理员上门3次,也完全负担得起。

截止目前,全市已有超过30万老人成为长护险的受益者,“上门护理”这一从前颇为冷清的养老服务随着快速升温。不过,当下长护险所能覆盖的养老服务项目仍较为有限,要想让这一创新的“制度供给”发挥更大作用,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进一步优化、完善。有行业内人士就建议,将目前只能二选一的长护险和居家养老服务“拼接”起来为老人提供统一的“菜单式”服务,再比如将每天收费同样是几十块钱的“日间照料”也纳入到长护险。陈跃斌说,如果长护险能覆盖更大的范围,将大大促进养老服务的业态发展:

”老年人他的获得感会更强,老人起床以后,就直接车子把他接到这个日托所里面来,晨间护理、吃早饭、洗脸刷牙什么的,然后他已经有一个消费的意愿和习惯以后,那整个市场就出来了。”

下午4点半过后,日托的老人们正在家人的陪伴下一个个从综合照护家园里走出来,踏上回家的路,路边一片绿地上,一位60岁左右的阿姨正认真地给帮孙女数着跳绳:

“(跳绳音压混)一二三,快点快点,三四五六…”

他们很快就会知道,一个月后,增加疾病病种、合理调整降低疾病权重、优化认知症内容与维度的长护险评估标准2.0版将在上海正式上线。这座城市里所有已经或是正在老去的人们,都会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作者:上海记者汤丽薇、汪宁

编辑:卞晓晓

责任编辑:金晓英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