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在家里的态度如何?
你是如何应对孩子的“变脸”行为的?
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
留言点赞前十名可获得文创礼物一份
李老师,我家成成上初中后,脾气越来越怪了,他是不是在学校有啥事情哦?
他在学校多乖的嘛,成绩不错,人缘也好,我们都觉得成成是个阳光大男孩。
妈妈:真的啊?他在屋头要么闷起不开腔,要么非歪八歪的,恼火得很。咋个的呢?
不少家长吐槽自己家的孩子
在学校里乖得不得了
“待人和善”“文静可爱”
但一回到家就“改头换面”“窝里横”
莫非孩子偷偷去学了川剧绝活——“变脸”?
这样的娃娃得不得有问题?
遇到这种情况咋办?
别着急!
王国贤校长帮你搞明白
青春期孩子的小心思
四川大学附属中学悦湖学校校长 王国贤
“变脸”的孩子就不是“乖娃娃”吗?
如果人前人后都维持完美的“人设”
反而暗藏危机
假如家长仅仅关注孩子学习成绩好
一味追求孩子的顺从听话
忽略孩子内心感受和需求
或许会出现更大的问题
其实,“变脸”现象再正常不过
咱们成年人
在单位和在家里的表现都不可能一样
首先,家里更松弛。
家,本来就是让人最放松最安全的地方,可以穿睡衣、可以“葛优躺”、可以撒娇耍赖,甚至可以任性和放肆......但在学校更多的是学习社会化的规则。孩子得遵守校规班纪,老师有要求、同学之间交往有“游戏规则”,环境的差异必然导致行为方式的不同。
其次,角色有差异。
孩子在家里和在学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一个是家庭角色——“孩子”,一个是社会角色——“学生”;一边是无条件养育和支持自己的父母,相处密码是情感;一边是自己学业权威和榜样的老师,相处密码以理性为主。所以,孩子在家里是“犟拐拐”“杠精”,其实展示的是真实的个性和情绪,也是安全感的体现;孩子在学校是“乖娃娃”“人精”,是因为孩子在努力“维护自己的形象”,想做老师期望中的学生,想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与赞赏。
当然,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孩子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自我同一性发展等诸多因素也会影响他在家和学校的表现。总之,孩子“变脸”源于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这很正常,反映了人的适应性。从孩子心理健康和终身幸福角度,只要在合理范围内,父母甚至还可以主动创设空间和机会让孩子良性“变脸”!理解、包容、接纳才是应有的态度。
01
改变自己——反思教育方式方法
为什么孩子服老师而不服家长管?这是由老师这一角色的专业素养所决定的。老师教诲学生,用娃儿易于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老师尊重学生,耐心倾听娃儿的讲话;老师鼓励学生,用放大镜找娃儿的优点,给予娃儿信心和力量;老师训诫学生,严格要求娃儿改正缺点......
作为父母,我们不妨多想一想:是否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教给了他们生活的知识;是否平等地把孩子当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尊重他们,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是否能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惊喜地表达对他们的欣赏;是否会有原则地惩戒孩子所犯的错误,而不是要么畏手畏脚,要么简单粗暴.....也许家长您变了,孩子也就变了。
02
包容孩子——情绪有出口但不出格
孩子在学校经历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一些心理冲突。老师的看法、同学的误解、学业的失意,都会让孩子内心积压一些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在学校得不到有效宣泄,家就成了孩子们最需要的安全出口。父母在面对孩子回到家里的小脾气时,用爱去包容,用情去滋养,只要不出格,就允许孩子用恰切的方式释放出来。给孩子一个拥抱,陪孩子打场篮球……共情孩子远比讲道理更能给人力量。
03
引导孩子——家中也需言行有度
孩子回到家是一个宽松的环境,言行举行随意一些可以理解。但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良好的家风家教对孩子终身的发展至关重要。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一些基本的家庭规矩还是不可或缺。建立家庭合作公约,引导孩子明白,即使是在家里,也应该遵守一些基本的礼仪和规则。比如:对长辈说话的态度、学习与娱乐时间分配、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等。当然,行胜于言,父母的榜样示范胜过千言万语。
沟通,是教育孩子的温暖艺术
最重要的方式是倾听与共情
理解让人释然
共情让人愉悦
接纳让人充满力量
人无完人,只有完善
积极看待孩子“变脸”
建立更亲密的亲子关系
让孩子能在不同场景之间自如切换
保持言行一致性
才能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信息来源,请认准官方渠道
成都市教育局官方微信【成都教育发布】
编辑|佳佳 校对|木子、石头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