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摩托车、骑士、灵魂

禅、摩托车、骑士、灵魂

首页休闲益智维修艺术更新时间:2024-05-11

温馨提示:

(本文为摩生人的一种心灵随笔,以思想和哲学解构为主,但全篇主要还是基于摩托车,以及与摩托车有关的思想和探索展开,文字较多,且多有佶屈聱牙、晦涩难懂之处,如若带给你一定的阅读不便,还望车友们看在码农堆字不易之处,多多见谅!)

这两天出差途中我又看了一遍不知道是哪一年买的一本书,一个叫波西格的美国人写的,书名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出版社居然是重庆出版社)。

其实我经常会想起当年买这种书时的好笑回忆。记得当时是偶然在书店碰到这本书,我只是把它拿在手里简单地翻了翻,并没有太在意它的内容。囫囵吞枣地大概浏览了几页就买了,事后回忆起来其实我买它并不是因为它的内容,而只是当时觉得这本书的书名太让人意外了。

在一堆放满了各种心灵鸡汤、经营管理、政经时事、风情小说的图书架子上,居然有这样一本将摩托车维修与禅搭配做主题的书,而且还是一个外国人写的。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我甚至都觉得对于我这种摩粉来说,碰到这样的书不买一本回家简直就是一种犯罪,甚至有不买这个念头都是十恶不赦的。

所以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我买这本书就是因为它的名字,至于内容是什么,写得好不好,讲真,我没有考虑太多。

但我当年第一次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讲真,我连第一章都没有读完就放下了。因为我觉得波西格写得太艰深和晦涩了,他哪里在讲摩托车,更不是讲摩托车维修,从头到尾就是把他在横穿美国时,在路上一边骑车一边“乱”想的一大堆让人似懂非懂的哲学思考写成了文字。

(也许正是因为受波西格思想和写作风格的影响,我这次写的这个长篇可能也会带给你天马行空的感觉!)

回想起来,如果当年有机会我是书店的经理,我一定把这本书放到“哲学”那一层架子上去!

而我真正开始能慢慢理解这本书的意义和它所想传达的思想所在,得要等到多年以后我又一次认认真真完整地读完之后了。

而我之所以想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一直有一种声音盘旋在我的脑海里很多年,久久不能让我平静。

“汽车承载你的生命,摩托车承载你的灵魂!”

这句话很多年前就被我身边的许多摩友传颂,这句话是如此有张力,如此振奋人心,如此能调动一个骑士的激情。对于一个骑车的人来说,不管Ta的文化水平是高或低,我相信只要Ta是一个骑士,就没有一个人会不喜欢这句话(或者我们应该叫它为一句口号兴许更为恰当)。

“摩托车承载你的灵魂!”更像是一句誓言,既是个人的誓言,也是一种群体不言而喻的誓言,9个字,铿锵有力地迸发出人内在的一种荷尔蒙,或是肾上腺素。只要你稍微思索几秒钟,都会让你感觉到血压升高、瞳孔发大。同时这9个字里又暗藏着一种似有非有、若隐若现的悲壮,脑海中每每浮现出苍凉的大地上,一条长长的公路延伸至远方,最终化入天边的地际线。

人类的很多意义都是诞生在悲剧,或者我们说悲壮中更能激发和唤醒人和人类的神性的一面。

首先我们说“灵魂”,书上有一种说法是:灵魂,一指传说附在人的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灵魂不生不灭,离开躯体后人即死亡;二指生命的精神、思想、情感等;三指人格、良心……

其次,我们说“骑士”,这个词在过去其实更多是指古代贵族……,尤指欧洲封建时代为国王或其他长官服务的武士。是欧洲中世纪时,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骑兵,后来演变为一种荣誉称号,用于表示一种社会阶层。

看到没有,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被称为骑士的,如果有人称你为骑士,那所隐含的不仅仅只是名誉和地位,以及尊崇,更多的反而是在暗示一种社会阶层、一种信仰、一种气质,以及责任和担当。

只是在现今这个网络发达,各种词语都被滥用得无以复加的时代,要去甄别和理清每一个词语的出处和其原本的内涵这种行为或是这种想法本身都会常常吓到自己,连自己都会担心是不是会被别人嘲笑为“书呆子”或是学究之类。

想想也的确如此,随便举个例子:

“小姐”,在以前可是指的白富美、知书达理的女人,名门闺秀,而现在通常被默认为指代某些特殊行业的从业人员。

“先生”,本指学问渊博的老师,男女无别,但现在还经常有人问我:“先生杨绛说过……这个杨绛是哪个老头子?”

现在流行凡尔赛式的词语,而我作为一名自我标榜的资深摩粉,也凡尔赛一下吧,干脆把本文中所有骑摩托车的人都统称为骑士吧,否则我要称别的骑摩托车的人为车手,反过来我也是一个车手,而“车手”这一称呼总感觉欠缺那么一丢丢的“高级”感,也略显太过于接“地气儿”了。

这样我作为一个凡人的虚荣心和面子多少会融入一大群我虽然不认识,但至少在文字上可以被归为一类人的族群中,以示自己能获得一种比较高级的社群属性吧。

但不幸的是,我从第一次听到这句口号后,虽然也内心一震,瞬间激发出我身为骑士的一员的某种原始且说不清道不明的优越心和自我崇敬的高级感。但每每激情过后却又时常陷入深深地深思,就是这句口号究竟是什么意思?到底发端于谁人之口?究竟有多少人真正能明白这句话的准确内涵?

或者我应该这样问:“究竟有谁能明白‘……承载灵魂……’这句口号里的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以及哲学层面的真实含义,还有由此推导出的后续一连串思想和行为的逻辑结果?”

请原谅上面我这一长串貌似很有哲学或思辨意味的文字表达。说实话,我想写这篇文章由来已久,没有二十年也有十七八年了,之所以一直不敢下笔,一是觉得自己的阅历和哲学认知还不够,不敢去轻易触碰这样可深可浅的话题。二是觉得写这样的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晒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不如说是自己写给自己看的一种思维游戏。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作者以自己带着儿子克里斯和另一对好友夫妇(约翰和思薇雅)的一段摩托车长途旅行为开端和主线,讲述了他们四个人一路上的各种经历和感受,作者喜爱并钟情于摩托车、旅行、以及对于机械的热爱,更是喜欢自己动手保养和维修机车。

但他的好友约翰,虽然经常和他一道骑着摩托车旅行,但约翰却一点儿不喜欢机械,甚至在书中作者提到约翰内心是不是有点反科学,或者是讨厌与机械和金属打交道。

文中写道:

约翰的情形就是这样,我可以滔滔不绝地讲解摩托车保养的实际效用,一直说到喉咙沙哑,但是约翰仍然无动于衷,只要一谈到这方面,他就一脸茫然,不是改变话题就是看到别处去。他不想听我说下去。

在这方面思薇雅倒是和他意见一致,反应甚至更激烈。在她比较体贴的时候,她会说:“这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脾气来的时候就说:“简直是胡说八道。”他们根本不了解,连听都不想听。我越想深入了解为什么我如此被技术工作所吸引,而他们却如此憎恨,原因就变得模糊不清。结果原本只是小小的歧见,最后却演变成一道鸿沟。

很明显,他们并不是能力不足,夫妻俩都属于聪明之辈,只要他们肯花心思,在一个半钟头之内就学得会如何靠听发动机的声音修理车子,这样不但能省下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更不必时时刻刻担心车子会出状况。他们应该知道这一点,或许也可能不知道,我不清楚。我们从来没有讨论过这个问题,最好还是顺其自然吧。

我记得我第一次骑摩托车,不,准确讲是我搭乘别人的摩托车是在80年代初了。身为建设摩托工厂的职工子女,我应该算是幸运的(较早接触摩托车的小朋友),还不满十岁的我第一次坐在建设小50后座上时,那一刻的紧张和激动一生难忘。

而我自己最开始骑摩托车是在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还没有国三、国四一说,摩托车都还是化油器的。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搞明白发动机工作的原理,以及油路里汽油是如何流动,并最终进入发动机在缸头和缸体之间那个狭小的空间里燃烧和做功,还有带着能烫伤你皮肤的高温废气是如何最终通过排气门、消音筒跑到空气中去的。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摩托车早已进化到电喷和智能控制时代,但身边仍然有不少天天骑车却依然搞不懂摩托车的工作原理(包括发动机、减震器的工作原理)的人,也仍然有不少人还分不清二冲和四冲……。

和书中的约翰夫妇一样,他们只是在骑摩托车,但并不关心它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自己动手进行一些简单地维修和保养。

随着近几百年人类科学技术的发达,人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工具,而“工具思想”也随着人类的所谓的进步日嚣尘上。什么都可以做为工具,榔头、扳手、摩托车、汽车、手机……甚至连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工具。

我们使用工具,因为工具可以带给人们便利、开心、激动,甚或是利益。但一旦我们有了工具思维,似乎就失去了人与工具之间的温度和更多的联结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意义。

我一直觉得(任何没有生命的)工具与人之间都有关联的,也是有某种(哲学层面的)温度和意义的。

人不仅要会使用工具,更要懂得如何与工具之间建立更多的联结和发现,甚至创造某种意义,而这种联结和意义应该是有温度的。人在使用工具的同时,工具其实也在重塑人本身。

摩托车同样是一种工具,同样在带给人出行便利的同时与人之间建立了一种具备人文精神的关系。冰冷的钢铁一旦与人发生了有意义的连结,钢铁便有了生命和另一种存在意义上的意义。

我们骑着摩托车代步,以及奔向远方,我们的生命因此有了更宽广的长度和宽度,风霜雪雨、高山平原,你的座驾都与你相伴,不离不弃。

那么你有什么理由不去尝试懂得它的心?不去尝试(哪怕是偶尔)一次亲手为它换换机油、紧紧螺丝、调调气门之类的与之对话的经历?

在古代,一名优秀的骑士一定与他的马有着深厚的感情以及相濡以沫的关系。

人与车,也应如此。

作者在骑行横贯美国的路上还写到:

我对这部摩托车也有同样的感情,已经骑了两万七千英里,可算是一部旧车,尽管街上还有很多更旧的摩托车在跑。我相信大部分的骑手都会同意,一旦一辆车陪伴过你许多时光,那么对你来说它就是独一无二的,是别的车子无法取代的。有一位朋友和我骑同一个牌子、型号甚至同一年生产的车子,有一次他骑来让我修理,当我骑上它的时候,我很难相信这部车子竟然和我的是同一个牌子。你会发现车子已经拥有了属于它自己的声音和节奏,与我的完全不同——不是不如我的,而是不同。

我想你可以称之为个性,每一部摩托车都有它自己的个性,也可称之为你对这一部车子所有直觉的总和。这种个性常会改变,多会变得更糟,但常常也会变得出人意料地好,培养这种车子的个性正是维修保养的真正目的。

新的车子就好像美丽的陌生人,按照它们所受的待遇,要不就很快会退化成别扭的人或是跛子,要不就变成健康、好脾气、长久的朋友,而我这部车虽然遭受过那么多所谓师傅的毒手,但是似乎已经完全修复了,而且愈来愈不需要修理。

……

你看,同一部车子让不同的人骑,竟然会产生如此神奇和不同的结果以及体验。

每辆车都有它自己的个性,那每个人呢?

一部运行平稳、铿锵有序的摩托车,会不会更有可能培养出一个温文尔雅、不急不慢的骑士?

一部经常熄火,不时抛锚的机车,会不会使一个凡事本就猴急,耐不性子的人更是火上浇油,急躁日盛呢?

我们说踏板车有踏板车的舒适与闲暇,越野车有越野车的激情与跳跃,跑车有跑车的速度和刺激,不仅不同的车型会带给人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同一款车被不同的人骑也会这种结果。

这就是摩托车的奇妙之处!

你以为你在骑它,其实是它在重新发现、放大和塑造你!

一个你也许那么熟悉,却又可能无比陌生的你!

波西格在书中一再提到他与约翰的分歧。

这部旧车子的发动机有些金属声,仿佛里面有许多松散的叶片在噼啪作响,听起来很难听。其实这是气门正常的声音,一旦你习惯了这种声音,并且学会期待它的出现,那么当发动机的声音有所不同时,你很自然地就能听出来。如果你什么都听不到,那就最好。

我想让约翰对那个声音感兴趣,但是根本不成,他所听到的只是噪音,他所看到的只是摩托车和我手中沾满油污的工具,此外别无他物,这样当然引不起他的兴趣。

他不了解发生了什么事,而且也没有兴趣去研究。他对事情的表象比较感兴趣,对于内涵就不然了。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就是他看事情的方法。我花了好长的时间才发现我们之间的这种不同,所以在这次旅程当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明确这种不同。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看完整本书后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搞不明白一个问题,就是:波西格与约翰如此的不同,为什么他们还能在一起跑长途摩旅?

作为一名自封的资深摩粉,我骑着摩托车跑遍了祖国的很多省市,一二十个省份我想是有的。结合别人给我的分享以及我自己的体会,长途摩旅要找到一位与自己各方面都相对匹配的人实在是太难了。

他的骑行技术、生活习惯、为人风格、阅历经验,以及他的摩托车的车型、排量、车况等等,都是你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我想多半情况下,你不会骑着辆排量500CC的ADV和一位骑着50CC小踏板的摩友一起跑长途吧?你也应该不会在穿越高原或是无人区的时候,让一只小白兔在后面跟随你而让你时时提心吊胆吧?

就是到今天我重读这本书,我也实在没搞明白波西格是如何度过与约翰夫妇在路上一起的那些日日夜夜。

摩托车确实可以承载你的灵魂,但你最好找一个与你的灵魂大致相似的灵魂为伴可能更为明智!

波西格在骑行的路上其实一直在思考哲学问题,我怀疑他选择的骑行路线并不是他自己规划的,而是在重走另一个骑士(也是一位哲学家)之前走过的路,那个骑士叫斐德洛,所以波西格不仅仅是在重走一条地理意义上他人走过的路,而是在回忆和重现斐德洛的哲学思考心路历程。

(当然书中半明半暗提到斐德洛最终因精神问题而进过精神病院,所以说到此处,我倒是真要提醒自己和其他骑士千万别成为又一个斐德洛。)

他研究逻辑,这是古典系统中的系统,主要是讲述系统思想的法则和过程,依靠逻辑才能架构分析的知识,研究彼此之间的关系。他在分析方面的智商高达一百七十,在五万当中只有一个。

他是一个很讲求系统的人,如果我们说他的思想和行为像机器一样,那就是误解他了。它不像活塞、轮子还有齿轮一样整体地运作,彼此相互支援。我想到的是反而是激光,它的能量强到足以照射到月球,然后再折返回地球。斐德洛并没有把他的精力用在启发大众的思想上,他选定一个遥远的目标,先瞄准了然后再射出去,而启发大众的工作却留给我来做。

就和他的智慧一样,他非常孤独。各项记载看来,他没有亲密的朋友,总是一个人去旅游,即使有别人在场,他也常落单,所以别人总觉得被他排斥,因此不喜欢他。然而别人的厌恶对他来说一点也不重要。

他太太和家庭受到的创痛最深,他太太说,那些想要打破他的孤独的人,最后会发现他们终将面对一片空白。我的印象中他们极渴望得到亲情,但是斐德洛从来不曾给与过。

没有人真正地了解他,这就是他想要的结果。而事实上也是如此,或许他的聪明智慧造成他的孤独,或许他因孤独而聪明智慧。这两者总是互相影响,在那种不可思议的孤独中酝酿出来了智慧。

人们常常说到一句话,叫:“孤独的骑行”。

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们喜欢传颂这句话,反正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听到这种话的时候,心里总感觉一丝丝的美感和羡慕,以及淡淡的哲学意味和随之而来的某种无法言明的高级感!尤其是在我年轻的时候,这种感觉更加明显。

但与此同时,我又感觉这句话非常明显地暗示着一些东西,比如:喜欢骑行的人总是孤独的……,或者:喜欢骑行的人容易变得孤独……,又或者:孤独的人才喜欢骑行。我不太清楚我刚才说的话是同义反复还是本来这几句话就是完全不同的几种意思。

骑士们喜欢聚会、举杯、狂欢、摇滚、游车河……,但骑士们又常常会选择群情激昂之余单车独行。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人的本性兼有从众与独处的两面性,或者摩托车正好加剧了这种一体两面的人性的释放与放大。

I don’t know,Who knows?

骑士总是在孤独之旅的途中得意和致力于四处传播骑行文化,他们总是对自己和他人说:“摩托车承载人的灵魂!”

开篇我就提到的一个问题不期之间,旋而又至,那就是:

“谁能先把‘摩托车承载人的灵魂’这件事说清楚?”

正如书中所说:“……斐德洛并没有把他的精力用在启发大众的思想上,他选定一个遥远的目标,先瞄准了然后再射出去,而启发大众的工作却留给我来做。”也许你以为你在传播一个目标(或者你可以称之为思想),但你有可能却连这个目标(或是思想)真正的内涵和意义所在都没有搞清楚。

有没这一种可能:你只是在囫囵吞枣、似是而非、机械而不假思索地传播一个“别人”都这样说的一句口号,如惹果真这样,那从本质上讲,你只是一个没有思想的传声筒。

也同样如书中所说:“或许他的聪明智慧造成他的孤独,或许他因孤独而聪明智慧。这两者总是互相影响,在那种不可思议的孤独中酝酿出来了智慧。”每一个骑士是否对这句话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解析?我不清楚,但我的的确确经常在路上碰到不少(说得好听点)风格怪异、性格乖张的骑车之人,更有甚者我们完全可以说某些人是有着明显人格障碍或是被称为有心理问题的骑者!

我也时常这样问自己上面的问题,有时候有答案,有时候没有答案,但也许答案就在似是而非中间也或未可知?

波西格一路骑行,一路思考,他在这本书里描述的大量篇幅其实并不是旅途见闻和风光感受,当然也有一些介绍,但更多的版面却是他一个人在旅途中自己深入大脑里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对话的内容几乎全是很多哲学问题。

比如:理性与感性,经典与浪漫,康德与黑格尔……等等类似,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当年我刚买来此书的时候看不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书中作者描述了一段他自己关于骑车与开车的区别的体验,大致意思是说:

骑在摩托车上,自己能感受到更多与自然、风、雨、阳光的亲密接触,能在每一次压弯的时候去体会一种人、车、路三位一体的互动与真切。总觉得骑车才能真正让自己融进这个世界。而开车就不一样,每一次开车仿佛自己永远都只有通过一个个小小的窗口望向远方,而车窗里的世界就像是一幅幅画,美丽,但却缺少真实……

我不知道你如果有机会读到作者的这一段文字描述会有何感想?

除此,波西格在书还有如下一段描述:

我们夫妻俩和一些老友迷上这种乡间小路已经有好些年了,当初为了调剂一下或是为了去另一条干道而走捷径,都不免要骑上一段。每次我们都会惊讶于景色的美丽,骑回原路时便有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我们经常这么骑,后来才明白道理其实很简单:这些乡间小路和一般的干道迥然不同,就连沿线居住的居民的生活步调和个性也不一样。他们一直都没有离开过本地,所以可以很悠闲地和你寒暄问候、谈天说地,那感觉好极了。

反而是那些早就搬到城市里的人和他们的子子孙孙迷失了,忘记了这种情怀。这实在是一个宝贵的发现。我在想,为什么我们这么久之后才会对其着迷。

我们早已看过却仿佛没有看到,或者说是环境使我们视而不见,蒙骗了我们,让我们以为真正的生活是在大都市里,而这里不过是落后的穷乡僻壤。这的确是件令人迷惘的事。

就好像真理已经在敲你的门,而你却说:“走开,我正在寻找真理。”所以真理掉头就走了。

哎,这种现象真是让人不解。

然而我们一旦迷上了这种旅游方式,就再也忘不了那些风景宜人的小路,忘不了那些消磨了很多个周末、夜晚和假日的美好时光。我们成了真正的乡野骑行迷,只要骑到那里就会有值得一看的景物。

……

“就好像真理已经在敲你的门,而你却说:‘走开,我正在寻找真理。’所以真理掉头就走了。”

这是我最喜欢的书中的一段话,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其中的每一个文字就像一根根小小的钢针迎面而来,深深地扎进了我的心里。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所谓的文明社会,灯红酒绿、车水马龙、高楼大厦。我们要用水,只需要拎一下水龙头。我们排泄完,只需要在马桶顶部的那个小小的按钮上面按一下就行了。我们要消费,有数不清的超市和商场供你选择,你需要做的仅仅是在一次次大采购后刷一下银行卡或是扫一个二维码即可。

如果你喜欢阅读和研究历史,你会惊奇地发现当今一个哪怕是生活在城市里的最最普通的老百姓,他的生活水准早就秒*了几百年或是上千年前的中国或是欧洲的某位贵族老爷。更别提家家户户都有空调,冷暖可控,间间屋子都有地板或是木地板,赤脚可上。而佛经上说的“上上世界”不过如此。还更不用说手机、移动互联网了。

现代社会中生活的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物质条件,会让任何一个中外古代的帝王瞠目结舌,自叹不如!

但科技的进步却也让人容易陷入另一种宗教和崇拜,即:“科学教”,也让人的精神和灵魂更容易迷失在五光十色的科技时代。就像书中所描述的,只有当你骑着摩托车去到乡村,见到自然和原始的真实一面,才会带给你重新的思考和反省。

科技时代、物质时代,我们不缺什么,我们又缺什么?

波西格在书中的中后段终于谈到了“禅”的话题:

在许多禅学的书以及世界各大宗教的记载当中,我们都会发现这样的山岭和朝山的旅人,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各种故事。而实体的山往往能象征人灵性长进的路。就好像那些在我们身后山谷里的人们,大部分人望着灵性的高峰,但是一生从来不曾攀上过,只是听听别人的经验就已经很满足,而自己不愿意花费任何心血。

有一些人则是靠着有经验的向导,他们知道最安全的路,因而能够很顺利地到达他们的目的地。

但是还有另外一批人,不但没有经验,而且不太愿意相信别人的经验,想要走出自己的路。其中很少有人能成功,但是总有一些靠着自己的意志、运气还有上天的恩典而做到了。

那些成功的人要比别人更明白,其实登并没有唯一或固定的路线,有多少这样的人物就有多少条路。

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年龄越来越大的原因,现在骑车越来越慢(当然路况特别好的时候我也会飞驰如电)。

“谁人没有年少过、年少谁人不轻狂?”

摩托车作为地球上最神奇的一种交通和娱乐工具(我个人经常把摩托车定义成:地球上最神奇的交通和娱乐工具),但也是普通社会公众最容易误会的一种工具存在。

现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网络上各种愣头青、二杆子青年(重庆话)骑摩托车出了各种各样的事故甚至惨剧,更是加剧和加深了一部分社会公众对摩托车,以及对骑摩托车的人的误解甚至偏见。

我经常在想“一颗耗子屎坏一锅汤”的问题,汽车驾驶者中也有技术不好、道德败坏之徒,马路上各种汽车事故率我一直隐隐觉得不一定比摩托车更低,但可能正因为摩托车肉包铁的天生特性更容易引导人们放大对摩托车事故的恐慌程度。包括每每半夜骑着改装车炸街的小青年穿行而过的个案更是雪上加霜,引起公众对摩托车的进一步不理解。

我们这些骑士天天都在呼吁城市解禁摩,本就声音微弱,成效不大,而上述的种种不良个案却有如一颗颗xxx,炸响一整条大街的同时,也一同湮灭掉了前面我们这些人的呼声。

少数几个不那么成熟的灵魂,不仅毁灭了自己,更是给整个骑士群体的灵魂蒙上厚厚的一层阴影。

这笔帐该怎么算?

波西格在一个炎热的正午,突然发现他的摩托车声音不对劲,而且链条和轮胎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磨损,因此他找到了一家店主叫比尔的摩托车修理店。

看见他的店,我想他肯定是一位毕业于“照相机般的大脑”学校的技师,所有的东西都四散放置。扳手、螺丝刀、旧零件、旧的摩托车、新的零件、新的摩托车、目录、管子,乱放的程度使你几乎看不见工作台在哪里。我没有过目不忘的能力,所以没有办法在这样的的环境之下工作。而比尔在这么杂乱的情况之下,却连想都不必想就可以顺手拿起他所需要的工具。我也见过这样的师傅,你在旁边看了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他们却一样能把工作做好,有的时候甚至很快。如果你曾经稍微移动过他的某件工具,那么他要花上好几天才能找得到。

说实话,我在生活和工作中是一个在某些方面有强迫症的人(当然我这样说可能夸大其辞了),比如我就喜欢到处都干干净净和保持整洁,当天的事情原则上尽量当天搞完,甚至有时候外出有拍摄任务,我都一定会在睡觉前把当天相机里的照片全部拷贝到电脑里,并分类建立文件夹,编好文件名,注明日期(并且一定是双备份)。

因此当我看到书中这段描述时,曾有一度无法理解书中这位维修大神比尔是如何做到在一堆杂乱无章的店里修车时取用工具时信手拈来、分毫不差的?也正是当年看了这本书,从此我再到任何一家机车修理店里都再也不敢轻易乱动任何一个工具,生怕破坏了哪一位维修大神的物件置放格局。

如果一个维修工的店里的工具有整洁和混乱两种(至少在外人看来的某种混乱),那我们的灵魂是不是也有整洁和混乱两种?

每一次骑行,每一次长途摩旅,会不会对我们的灵魂整理有帮助?或者,有或深或浅的帮助?

当我们每一次骑行到高山之巅,远眺遥远的雪山,大声高呼:“啊、这里风景美如画,就是山头风太大”时,有没有向内问问自己的灵魂一些问题?有没有感慨自己的灵魂需要整理了?

波西格临近书的末尾写到:

最后有人告诉我:“现在你拥有一个全新的自己。”然而这种解释等于没有解释,因为它使我比以前更困惑了,我不记得以前的那个我,如果他们说,你现在是个新人了,这样似乎有意义得多。他们错以为人格是一种物品,就好像一套衣服,可以让人换穿。但是,一个人除了人格之外,还有什么呢?只有一些骨和肉罢了,或许还有一些统计数字等,但是肯定没有人在其中,因此人只是人格穿上骨肉和一些统计数字罢了,而不是别的。

真正的恐惧是什么——恐惧来自于你知道自己无处可逃。

前面我讲过,人,不仅决定了你的机车的车况和它独特的个性,反过来,你的机车,也决定了你的形象和你的人格。或者我们可以二者是相互影响和互为决定的!

这也许是符合人文层面的相对论吧!

人们常常从有形认知的安全角度讲:摩托车是肉包铁。是的,对于此说法我完全表示同意,从安全驾驶角度讲,完全没毛病。

但如果从无形的精神层面来分析,我们能不能把肉包体理解成:正是人的肉体的包裹,从而赋予了冷冰冰的钢铁与生命?正是人的灵魂与机车的灵魂在动静之间、冷热之中,于无形世界里达成了某种相互的谅解与融合?甚至是你来我往的点点滴滴催发与升华?

我们常说人的一生要对自己、对别人、对世界和这个宇宙心生敬畏。

没有理性的激情与速度,乃至放纵,只会忽视恐惧对于生命和灵魂的重要性。

“恐惧不会让你无处可逃,冲动和冒失才会。”

“年轻有其美好的一面,但年轻也有其恐怖的一面,因为有时候,年轻会伤到别人,也会伤到自己!”

写到这里,其实我心里的很多生根植于摩托车的各种发散的想法可能也只描述或是阐释了一小部分,或者我可以说只有十分之一,百分之一都不到。

我不是一个专业的文字工作者,也并不是中文系毕业的写作科班生,所以我一直常常惶恐于自己的文字会表述不清,也时常纠结于各种意料之中,却又老是不期而至的词不达意。

毕竟,哲学家曾经说过:一个思考和研究哲学的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在思想上消灭或是避免使用人类已经发明的所有语言或是文字,而应该另外创造一种专属于哲学世界的语言或文字,因为任何人类已有的语言和文字一经说(写)出,那一瞬间,即是错误。

正如原始佛教是严格禁止偶像崇拜,严格禁止僧人接触财币,严格禁止著书立说一样。现实的无奈和传道的需要,再加上历朝历代王朝出于政治的需要而予以加持,寺庙出现了,佛祖的雕刻和画像出现了,香火钱出现了,僧人收钱经商开始了,跪拜出现了……(据说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房地产经销商原型就出自于寺庙)

抱歉,扯远了,不过还好,与波西格比起来,我还算偏得不那么地远!

但我只是觉得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摩托车的骑行者,每一个能被称为骑士的人,不能停止思考!

我不知道这篇文章发布出来能有多少人能真正明白或理解,因为我一直认为思想一旦说出来或是写出来,其本来的面目兴许就瞬间模糊了大半。

而语言和文字想传递的信息准确与否,又多仰赖于作者的文笔功力。这实在是一件令人经常无比烦恼和焦虑之事。否则文学上就不会出现“词不达意”、“言不尽意”等词语了,而听(读)者因此而产生的断章取义、囫轮半片,乃至误会、曲解也在所难免和情有可原了。

但是没有关系,正如很多语言或是文字工作者他们千百年来前赴后继地努力一样,他们只是整个人类或是某个族群的领路人、摇铃者,他们并不一定能改变或是影响世人对某些问题的理解,他们只是给了大家某些思考的方向和参考座标,或者是设立了一些自我进行思想训练的基石供大家免费的取用。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就流行着一种偏见甚至敌意,就是一提到摩托车或是骑摩托车的人,就心怀不满、误会,甚或攻击,总认为骑摩托车是一种危险的行为,骑车的人素质都不高。

我不知道这样的现象是何时形成,又是何时传播、普及,乃至深入“人心”。但我知道的却是任何一种社会现象,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它们的产生和传播一定是出于人性的某些原始底层逻辑,既是产生于议论者的心里,更是萌芽于被议论者的某种持续的群体行为之中。

从哲学意味上讲,我们不能改变任何人,但我们可以(也只能)改变自己。

这不是一种被动或是消极地与世界相处之道,而是有其积极和正面的意义,这一点我特别想提出来并强调再三。

每一个骑士不仅要身体力行文明骑行,不仅要在过斑马线时礼让行人、搀扶老大娘老大爷,也不仅要在路途中救危扶难。更要在骑行以外的生活中养成思想训练和学习的习惯,重新去认识你天天所经过每一条马路,重新去理解一个骑士所应真正积蓄和沉淀的出于骑行而又高于骑行的人生和生活理念。乃至重新认识自己。

不如此,即使我们汇集一万个、十万个骑士在一齐高呼:“摩托车承载你的灵魂!”的口号,也未必能让高呼之人真正变得灵魂更有趣,或是更高级。

空洞的口号往往是那么地振奋人心!

但振奋人心的往往都是空洞的口号!

说实话,写这篇文章其实本质上是我个人的心灵随笔,可能我属于那种所谓喜欢“思考”的人吧。

按理说一个人自己内心的思考更多地只需和自己对话,但摩托车却已深入我的皮肤、肌肉、骨头、骨髓,它不仅仅带给我生活的便利,更带着我以一种更为高效和更有乐趣的方式重新走进或走出这个社会和这个世界,又或者是有意或无意地远离我曾经熟悉的社会和世界,而从思想之海的另一头重新来欣赏和审视我们很长时间以来自以为熟悉的社会和世界,以及自己确也经常有另样的感受和快乐。

而摩友的聚会、各种骑士之夜的经历,又带给我一种分享的冲动和*。骑士们都在这一群或是那一群的族人中间互相分享着自己的各种感受。

我也乐于向大家分享我的思想和感受,尽管可能我的行文风格会让一部分读者感到如文首提到的“佶屈聱牙、晦涩难懂”。

不管你觉得这些文字是心灵鸡汤,或是胡言乱语,我都感恩于你能坚持读到此处,因为写到这里已过万字!

人有灵魂,车也有灵魂。

灵魂是虚空的,灵魂又是实在的。

灵魂摸不见看不着,灵魂却又无时无刻不在你的身边或是心里。

骑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异化却同质的“禅”的方式!

“摩托车承载一个人的灵魂”这句话里摩托车不是关键词,人也不是关键词,灵魂才是关键词。

一个丰富、正能量、智慧的灵魂才能被称为“被承载”!

而什么才是一个丰富、正能量和智慧的灵魂,这又成为了另外一个话题。

兴许,这是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题吧。

我们常说: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禅”,是一种修行的方式,一种状态!

“摩托车”,是一种修行的载体或可称之为工具!

“骑士”,是修行的肉身!

“灵魂”,是修行的主体或是目标!

……

天天在骑行、时时在思考!
有空与没空、看看牛摩网!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