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前的官道1
关前的官道2
关城
关城顶部回看官道
轘辕关又名"娥岭关",两侧山崖怪石嶙峋,山势雄伟险要,道路曲折盘旋,是洛阳东南部的险关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轘辕关因山路曲折旋绕,又名"十八盘"。早晨山间云雾缭绕,行人来往其中,从下边向上看,好像有神仙正在腾云驾雾一样,故有"轘辕关早起上云端"之说。欲观此景,或从洛阳东南进,或从许昌向北入,皆可饱赏其美。若站在关口,北视关下,可以看到雾浪翻滚,云烟缭绕,瞬息万变,气象万千。轘辕关上的山崖下,喷流着一股清泉,名曰:"剑引泉"。传说:汉高祖刘邦率领大军欲夺取潼关,路过这里时,人困马乏,滴水不见,刘邦遂拔出配剑劈向山崖,结果喷出一股泉水,故尔得名。关城崖壁上的石刻
清同治二年(1863)七月,捻军自登封经轘辕进入偃师境内
清同治二年(1863)七月,捻军自登封经轘辕进入偃师境内,因县境大村依寨防御,不久即退。民国14年(1925)二、三月间军阀混战陕西督军刘镇华率部将憨玉琨攻打河南,河南省长胡景翼指定豫西南为樊仲秀由禹县、登封出兵轘辕关,占据洛水南岸,侧击憨军后路,憨战败后,不久即气疯病死,于是樊军占领洛阳,民国17年(1928)四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等发动"第二次北伐",冯玉祥主力开赴前线,黄河以南防守空虚,樊仲秀率建国豫军乘机由郏县北攻洛阳,二十一日占偃师,冯玉祥急调部将宋哲元、石友三分别由陕、鲁入豫。二十八日宋部进驻洛阳,五月十日占领偃师,樊仲秀两面受敌,即从轘辕关南撤,石友三追至少林寺,将千年古刹少林寺藏经楼放火焚烧,樊军溃逃南阳。民国18年(1929)五月二十二日,军阀再度混战,韩复榘在洛阳通电叛冯投蒋。二十七日韩部由洛阳向黑石关进发,因前锋受敌,后继部队即从偃师南折,过轘辕关绕道登封、禹县、许昌到达开封,韩乃被蒋任命为河南省主席。蒋、冯关系恶化后,十月十三日,冯玉祥占领洛阳,左路军庞炳勋进攻黑石关,中路军孙良诚部由偃师南下,过轘辕关从登封迂回郑州。民国19年(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历经5个月,蒋占领郑州,冯、阎失败。九月下旬,蒋军五纵杨虎城攻占偃、洛。十月五日,冯军刘汝明率部由临汝、登封越轘辕关占领偃师,企图支援洛阳。九日蒋军一纵徐源泉部由登封过轘辕关占领偃师;刘汝明率部北沿黄河入孟津西逃。抗日时期,1944年5月13日偃师沦陷。9月,皮定钧和徐子荣率八路军抗日先遣支队进入豫西,在偃师南山一带建立抗日根据地,在偃、登、巩交界处打击日寇,轘辕关也是他们作战的要地。同时,八路军河南军区成立,"嵩山人民抗日义勇军"改称"河南人民抗日义勇军",司令员张之朴率部活动在嵩山地区,经常出没在轘辕关一带,开展抗日活动。轩辕关古道经历代不断扩修,先后有很大变化。 轘辕关有二道,一在北,唐高宗屡入嵩,凿山开道如车厢,为历代置关之所;一在南,即今鄂岭口,行人以北道幽折,林隐,多以南道轩敞为便。有轘辕关碑在鄂岭口,为宋偃师知县马仲甫拥民所凿,"人便其利,刻石纪美"。轘辕关南道上,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河南太守文悌开修车路,也有记其事的石碑一通,碑文曰:"洛都四面踞山,东虎牢、西函谷、南伊阙、东南轘辕,皆天险也。独轘辕关石,不通轨辙……过往商贾非取道伊阙不能达洛"。这说明了轘辕关是许、洛要,其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轘辕关南道也几经开修和扩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吕履恒平治鄂岭口路碑文中载:"……维兹鄂岭,中有其缺,古颍州之关塞,实往来之通,山径崎岖,仅容行人之鳞次,石,莫济舆马之驰驱。考王制,维(月令),有平治之文,经千百余年,曾无人焉起而修理之者,天意盖留以段子焉。段子名润色,山西泽州人也。贾于洛,客岁贸迁,路经其地,辄发善念,慨任厥修。复有异梦惊觉。今年春,谋诸参店主人。主人纠合众善,率皆欢欣乐从,各任一职,共同一心,并立善。……遂出囊兴工于小鄂岭口,石工云集,力役辐,效用者不下三百余人,因其地势,随其高下,扩狭口,平险阻、……甫及五月,而一蹴告竣、……山径之蹊涧,今成履道之坦袒,阔则十有余尺,长则五百余丈。外募仅百金有奇,余尽捐之己囊。……"清光绪二十五年(1889)春,文仲恭任洛阳府太守,尝行部屡经轘辕,斯民登之苦,复虑此道因石磴,不通轨辙,仕宦商贾之车受阻,百货无由辐,而洛、偃或仰粟汝、颍,运输尤为困难。遂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春,捐廉600金,派员雇工疏凿。偃师县知事潘砺庵实领其工,督工者候补典史张靖,使轘辕盘回嵩少之坂,化险为夷,民尤称便。工程于同年九月竣工后,树《清开修轘辕关路碑记》碑一通,以记其事。碑文中还歌颂了带头捐款偿修轘辕关车路的河南太守文公,在职官,更主动兴利除弊。民国25年(1936)九月,蒋介石在洛阳度过50寿辰后,隔了一天,从洛阳坐车出发,经偃师过轘辕关到少林寺、中岳庙进行了二日游。当时偃登公路已初具规模,从偃师到登封计31公里,虽经临时整修,但他仍感轘辕道行车之艰难,年命河南省建设厅,从黄河北征用民工对鄂岭口路段进行了扩修。因山高道险,施工难度大,民工伤亡颇多。扩建后,路面因石多土少,仍坎坷崎岖,形成18弯盘旋上下,后称鄂岭口道为"十八盘"。 轘辕关拱门,新中国成立后,曾数次维修轘辕道。随着形势得发展,客货运输量增多,尤其是从洛阳到少林寺、中岳庙之游客与日俱增,大型客车尤难上下,多绕道龙门、临汝,徒增旅程。1982年5月洛阳地区公路总段和偃师县党、政领导部门兴修十八盘改线、扩建工程,1983年12月竣工,共用工日22.7万个,完成土石方21.5万立方米,修涵洞29座、长464米,桥梁2座、长72.49米,挡土墙8处、8886平方米,共投资149万元。207国道通过此路,纵穿偃师境内,结束了古轘辕坂山高道险的历史。 《登封县志》载;"古轩辕关"位于太室山之西,五乳峰之东。登封、偃师、巩义三县交界处。俗称"崿岭口"。山路崎岖,凡十二曲,循环往返,故名。"轩辕早行"乃中岳八大景之一。 伟哉。轩辕关。踞三界岭,一令遍地知。矗轩辕山,鸡鸣闻三县。望峻极,衔少林,巍然屹立。连五乳,依奇峰,风光无限。 溯思追源,禹凿轩辕而分嵩,天斧神劈而城关。山势险,嵩洛之门户。咽喉塞,中原之雄关。塞外悬崖峭,山势雄伟。关内川辽阔,地高平坦。侧壁崖高万仞,石嶙峋。山涧道狭曲环,路蜿蜒。轘辕关历史悠久,历经沧桑,古关建筑早毁于历代战乱之中,现存建筑系用石灰岩垒砌,东西长14.7米,南北宽10.5米,高6.2米,正中是弧形顶门洞,洞高4.7米,宽3.5米。有石阶可拾级而上至关顶,门洞上镶有长方关额"古轘辕关",楷书,笔法古朴,遒劲有力,并书"乾隆十五年岁在庚午九月重修"。 此关早已无人通行。关东有韩庄、唐窑两村的梯田数十块,再南有偃、登交界碑。古关顶原有大殿,今荡然无存。1984年以来,韩庄村民自行捐资在关顶重建大殿一座,使古轘辕关平添新貌。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