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里的搞笑人物,揭开清朝一个衰败原因

《儒林外史》里的搞笑人物,揭开清朝一个衰败原因

首页休闲益智雪花投机者更新时间:2024-06-01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翻开《儒林外史》,一篇篇嬉笑怒骂的文章让人忍不住笑到喷饭。比如“范进中举”的经典一幕,就不知笑喷了几代人。

要说作者吴敬梓似乎打定了主意,不把读者笑趴下不算完事。这厢“范进中举”的闹剧尚未落幕,那厢“严监生之死”又带来了新的笑点。

根据书中的描述,严监生爱财如命,活脱脱一个中国版葛朗台。他在临终之际,一直伸着两根手指不肯咽气,家属们猜了无数种可能,可严监生一直摇头,最后还是赵氏突然福至心灵,猜出严监生是觉得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草,心疼费了油。

于是人们将灯草挑灭一根,严监生立刻手一垂下就断了气。能够吝啬到临死还想着省灯油的份上,严监生也算是用生命在吝啬了。

说来奇怪,在中国古代,监生是个特别崇高的身份,能够进入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理论上说,都该是优中选优的精英人才,怎么能如此不堪?吴敬梓敢这么写,就不怕大清的监生们组团上门讨说法?

一、大清监生

众所周知,《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是清代人。他笔下的严监生,其实代表了清代监生体系存在的身份注水情况。

在清代,秀才举人进士等功名,需要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得,由于科举设有乡试、会试等多重环节,通关的考生经历了层层筛选,才能拿到相应的功名,然后入朝为官,这样的官场入场券含金量极高,因此常有清代的官员,以“两榜出身”为荣。

然而,总有一些考生读书读白了头也考不上,偏偏又想要功名。针对这类考生,大清推出了新的人才引进制度,就是花钱买功名,这便是《儒林外史》中出现的买监生。

在《儒林外史》小说里,买监生也不是稀罕事。比如范进的恩师周进,原来也屡试不第,甚至还望着考场哭昏厥过去。幸亏朋友们凑钱给他捐了个监生,这才支持着他再战考场,然后一跃跳龙门,顺便改变了范进的命运。

“花钱买监生”的意义,就是这么大,当然在清朝,它还有个学名,叫“捐监”。

二、捐监制度

据史料记载,清代的捐监制度最早可以追溯顺治时期。为了筹集兵饷,清王朝于顺治六年开始允许人们捐监生,还对监生的价格明码标价,规定“生员纳米三百石准贡,俊秀捐米二百石准入监读书”。

到了康熙七年,监生的价格迎来一波涨价潮。“生员纳银二百两,或米六百石,亦可送监读书”成为了最新的官方指导价。

康熙十三年,为平三藩之乱,清王朝又开始对监生收费疯狂降价,这直接导致捐监人数大增,国子监人满为患。

此后,监生的价格时有起伏,标准也愈来愈完善。比如清王朝规定只有家世清白的人有资格捐监生,"乐户"、"丐户"、"轿夫"、"栏公"等士农工商之外的“贱民”,则没有捐监资格。而成为监生的人如果因事被革除了功名,只要不是"事关伦纪,或弊在科场或贿赂有据或唆讼污良,或豪霸横行,或酿成命案之类”,仍可以用三倍的价格,重新再捐监生。

随着制度的完善,捐监渐渐成为了清王朝的一种理财手段,与清王朝一路携手前行。哪怕康熙二十年,康熙觉得云南大患已除,四海升平,下旨“凡因军兴所开各项各省捐纳事例,尽行停止”之际,监生捐纳制度也打着“旧例”的旗号,非但没有停止,还成为了永制。

在捐监制度下,清王朝中虽然涌现了李卫、田文镜等一批能臣干吏,但总体而言,由于捐监几乎没有门槛,只要家中有钱就能买到功名,这也使许多不学无术之人找到了提升身份的捷径,纷纷摇身一变,成为了有做官资格的监生。

三、捐监危害

风靡一时的“捐监”遇到了《儒林外史》,造就了“严监生”这个艺术形象。用学者侯会在《金粟儒林篇》里的话来说,严监生的身份,只怕十有八九也是捐来的。

不过,清代捐个监生的身份价格可不低。据王跃生先生的研究成果,拥有80亩土地的中小地主家庭,捐纳一个监生至少需要三年以上的积蓄;占有三、四十亩土地的自耕农中、上等户,则需五、六年才能捐的起一个监生。

那么,假使严监生的身份真的是捐来的,像他这样财迷的人,又怎么舍得花这笔巨款呢?

这就要从监生身份带来的好处说起了。捐监获得功名比走科举正途容易得多,而有了监生的身份后,再花一笔钱买个官职,立刻便是朝廷命官。这比起十年寒窗苦读的士子来说,简直就是躺赢整个人生啊。

而一旦成为朝廷命官,捐资做官的花销就不再是问题。有道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许多捐资做官的人,都会在任期内迅速捞回成本。这样不花一毛钱还能名利双收的事,严监生又怎么能不做呢?

不过,花钱买监生虽然让不少投机者拥有了做官的捷径,但却造成了整个官僚体系贪腐之风不绝。比如乾隆三十九年,陕甘总督勒尔谨串通首席军机大臣于敏中,以增加甘省仓储为由,奏请推行纳粟捐监,然后私自将捐监的收入折成银两瓜分一空。

这便是乾隆朝轰动一时的甘肃捐监冒赈案。由于几乎甘肃全省的官员都牵涉到此案中,以至于乾隆在惩办贪官时,不得已定下了二万两银子的生死线。但即使只处死贪污二万两以上的官员,仍然有数十人之多,弄得甘肃官场,为之一空。

乾隆朝尚且如此,等到晚清时期,捐监更是泛滥,而由此引发的贪腐,也不断腐蚀着清王朝,最终带来的,是国家的腐败与衰弱。

饮鸩止渴的清王朝,就这么每年捧着白花花的“捐监收益”,一步步滑向了衰败的深渊中。

参考资料:魏彩霞《清朝捐监制度及其影响》、郗鹏,李新《试论清代捐监制度》、侯会《金粟儒林篇》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