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头像关注六层楼医生,学习更多健康知识和两性交往知识哦~
图片: 番薯丫 | 撰稿: 丁十一 | 责编: 豌豆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商务合作敬请*business_6team@163.com
朋友们好,又到了咱们「11LAB」的时间了~
本期的「11LAB」又为大家带来了哪些有趣的研究?一起去看看吧~
· 缺失这种酶就能狂吃不胖
· 夫妻间的争吵会加深双方的情感连接
· 高糖饮食会增加脑血管疾病风险
· 食用大豆及坚果有助于缓解脱发
缺失这种酶就能狂吃不胖,现在重新投胎还来得及吗?
实不相瞒,在经历了容貌焦虑和体重焦虑后,我已经躺平不再纠结体重秤上的数字了。但仍然忍不住一边默默羡慕身材好的美女们,一边对某些博主「天生不胖」论保持怀疑。
可最近一项研究证明缺失某种酶的人群在身材管理和健康代谢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对持怀疑论的我简直是啪啪打脸。
近来一项发表在Gastroenterology上的名为《蔗糖酶-异麦芽糖酶功能的缺失增加格陵兰队列的醋酸盐水平并改善代谢健康》的文章通过两组人群的队列研究和小鼠实验证明了蔗糖酶-异麦芽糖酶是改善代谢健康的一个有前途的药物靶点。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对大多数人来说,碳水化合物是三大营养来源之一。在东方饮食特征中主要是淀粉,而西方的饮食结构中,最丰富的膳食糖是蔗糖。
淀粉和糖形式的碳水化合物需要通过口腔中的α-淀粉酶、小肠中的α-葡萄糖苷酶、麦芽糖淀粉酶(MGAM)和蔗糖酶-异麦芽糖酶(SI)被分解成单糖,以便穿过肠道上皮细胞,并被身体吸收。北极地区人群编码蔗糖酶-异麦芽糖酶(SI)的蔗糖异麦芽糖酶基因中的c.273-274delAG移码变异会导致蔗糖酶-异麦芽糖酶(SI)功能的完全丧失。
该研究纳入了两组人群,第一组为居住在格陵兰岛的4922个格陵兰人(分别在1999-2001年及2005-2010年间);第二组为基于人群的1629个格陵兰样本(2013年)。结果发现第一组和第二组蔗糖酶-异麦芽糖酶C.273_274delAG变异的频率分别为14.2%(95%CI:13.5-15.1)和14.1%(12.8-15.3),与其余人群相比,该变异的纯合子携带者具有明显更健康的代谢特征,包括较低的BMI、体重、脂肪百分比、空腹甘油三酯和残余胆固醇。此外,该研究还通过建立蔗糖酶-异麦芽糖酶敲除(Sis-KO)的小鼠模型证实,与野生型(Sis-WT)小鼠相比,蔗糖酶-异麦芽糖酶敲除(Sis-KO)小鼠的体重增加显著降低(第8周,β=-3.06g,P=0.029)、体脂百分比也较低(第8周,β=-10.2%,P=0.0013)。
至于其潜在的机制,研究者猜想促进健康代谢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结肠细菌发酵未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蔗糖酶-异麦芽糖酶(SI)功能丧失则无法分解蔗糖和异麦芽糖,身体无法吸收则减少因过量食用糖而出现的健康风险。但对于该种酶缺乏的儿童来讲,可能会导致消化不良和腹泻、腹痛和腹胀等严重的胃肠道症状,不利于儿童生长发育。
由此可见,在我们成人看来狂吃不胖的基因优势却是一把双刃剑(double-edged sword),真正的方法应是放弃幻想,合理安排膳食及运动计划,身心双修才能不被各种焦虑裹挟。
「打是亲,骂是爱」,冲突促进甜蜜关系?
爱情最美妙之处在于不仅能够和志同道合的爱人做喜欢的事,还能通过身体接触促进多巴胺的释放。
有人喜欢彼此扶持的平淡生活,有人喜欢热烈自由的探险感受。虽然相处方式各异,但情侣或夫妻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有人认为冲突过多易伤感情,有人觉得冲突有利于解决问题,那么到底哪种说法合理呢?
近来一项发表在Cereb Cortex上的名为《人际冲突增加了浪漫夫妻的人际神经同步》的研究揭示了老话中「打是亲,骂是爱」的潜在机理。什么是人际神经同步呢?同伴之间言行逐渐趋于一致的现象我们称为行为同步,伴随着行为同步的双方大脑震荡相互作用,神经活动也在同步就称之为人际神经同步(INS)。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该研究招募了22对异性伴侣和22对亲密的异性朋友,每对两位参与者通过三次互动环节:5分钟的相互凝视环节、5分钟的触摸环节以及完成支持性、中立性、冲突性话题讨论。同时用近红外光谱(fNIRS)成像技术收集参与者的脑部功能活动。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结果显示与亲密的异性朋友相比,夫妻双方在谈论冲突性话题时感觉运动皮层间的人际神经同步(INS)比讨论支持性话题时更高,人际神经同步(INS)还与唤醒水平呈正相关,也就是说通过言语主导的冲突互动,能够提高情绪唤醒度,增强了情侣之间的大脑活动同步,进而促进了情侣/夫妻间的爱情关系强度。
看来老话也有可解释的神经机制,但此种冲突是建立在为了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的,若涉及到攻击对方的语言或行为暴力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毕竟所谓的「冲突促进关系」并不是pua对方的借口。
高糖饮食会增加脑血管疾病风险?我再也不会快乐了
自从上期写了摄入含糖饮料会增加早发性结直肠癌风险的文章后,我就对各种含糖饮料及高糖饮食「敬而远之」,毕竟我还想身体健康,长命百岁。最近一项研究发现高蔗糖饮食会导致小鼠脑血管病,让我这种甜食党对生命质量的重视超过了内心对甜食的渴望。
近来一项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一篇名为《高蔗糖饮食导致小鼠脑血管病,葡萄糖摄取受损和精神病相关的高脑功能障碍》的研究发现青春期的高蔗糖饮食会诱发精神病相关的行为内表型。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已有的研究认为高级糖基化终产物(AGEs)可在各种组织中诱导炎症和氧化应激,而乙二醛酶I(GLO1)是一种锌金属酶,能够保护细胞免受AGEs毒性损伤。但双相情感障碍(BD)和重度抑郁症患者GLO1mRNA数量会减少。
故该研究建立了四种小鼠模型:喂养淀粉的野生型小鼠(对照组)、喂养高蔗糖的小鼠(环境因素-environment)、喂养淀粉的Glo1杂合敲除(Glo1/ )小鼠(遗传因素)和喂养高蔗糖的Glo1/ 小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探究是否喂养高蔗糖的Glo1/ 小鼠会更易发生精神疾病。
结果显示喂养高蔗糖的Glo1/ 小鼠会出现精神症状,并且程度更深。此外研究人员还探究了喂养高蔗糖的Glo1/ 小鼠产生精神症状的机制在于小鼠脑血管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周围存在AGEs堆积,产生炎症反应,这也验证了已有的观点。而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每天1mg/kg/天)能够改善喂养高蔗糖的Glo1/ 小鼠的精神症状,意味着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有助于缓解高蔗糖引起的精神症状。
该小鼠实验的鼠龄对应人类青少年时期,也提醒我们广大青少年甜食虽好,不可贪过量,更不能单纯为了快乐而无度摄入,否则陷入只有摄入甜食才会快乐的死循环,不仅会出现精神依赖,更不利于身体健康。
幸福来得好「秃然」,多吃大豆和坚果有助于我的防脱大业?
曾几何时,中学时代自嘲「金毛狮王」的发量王者现在成了我们的羡慕对象,又是什么时候打工人和学生党肝ddl的时候一抓头发掉一把,脱发越来越年轻化,年轻人人人自危,保温杯里泡枸杞,熬夜蹦迪我不去。除了放松心态,缓解压力,还有什么能延缓秃头进程呢?
近来一项发表在Gut期刊上的名为《肠道微生物群的调节影响饮食和药物诱导的脱发》的文章发现大豆和坚果有助于改善脱发。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
该研究通过小鼠实验发现聚山梨醇酯-80(P80-一种常见的乳化剂)和抗生素治疗的小鼠出现严重的脱发,并有大的秃顶斑块,抗生素加剧了P80诱导的微生物组成,包括加剧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Akk菌)的种植和抑制长双歧杆菌(B. longum)菌的生长。其机制在于肠道屏障受损可能会削弱膳食中植酸盐的保护作用,从而允许粘蛋白降解细菌的进入。
而大豆和坚果中富含的植酸盐能够修复上皮损伤,即证明食用大豆及坚果有助于缓解脱发。此外该研究还发现非脱发小鼠不仅含有更高比例的黏液保护细菌,而且还含有能够调节能量消耗和必需氨基酸生物合成的微生物群。雄脱和血液出血患者血液中必需氨基酸水平较低,提示脱发与氨基酸的产生或获得之间可能存在关联。
研究者们还发现口服益生菌长芽孢杆菌HK003对乳化剂和化疗诱导的脱发具有保护作用。这为益生菌调节肠道微生物群以预防或治疗脱发提供了新思路。
为了让我的每根头发丝儿都美丽,只好高举防脱大旗,膳食养生,从我做起。
感谢大家的阅读,今天的研究分享就到这里,你们还有什么想了解或感兴趣的新知识和新研究,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哦~
如果觉得科普内容还不错或者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朋友圈、家庭群,或者点个 在关注或 赞 ,你们的支持始终是我们坚持科普的最大动力~
我爱这世界!
参考文献
[1] Andersen MK, Skotte L, Jørsboe E, Polito R, Stæger FF, Aldiss P, Hanghøj K, Waples RK, Santander CG, Grarup N, Dahl-Petersen IK, Diaz LJ, Overvad M, Senftleber NK, Søborg B, Larsen CVL, Lemoine C, Pedersen O, Feenstra B, Bjerregaard P, Melbye M, Jørgensen ME, Færgeman NJ, Koch A, Moritz T, Gillum MP, Moltke I, Hansen T, Albrechtsen A. Loss of sucrase-isomaltase function increases acetate levels and improves metabolic health in Greenlandic cohorts. Gastroenterology. 2021 Dec 13:S0016-5085(21)04065-8. doi: 10.1053/j.gastro.2021.12.236.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4914943.
[2]Long Y, Chen C, Wu K, Zhou S, Zhou F, Zheng L, Zhao H, Zhai Y, Lu C. Interpersonal Conflict Increases Interpersonal Neural Synchronization in Romantic Couples. Cereb Cortex. 2021 Nov 28:bhab413. doi: 10.1093/cercor/bhab413.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4849643.
[3]Dumas, G., Lachat, F., Martinerie, J., Nadel, J., & George, N. (2011). From social behaviour to brain synchronization: Review and perspectives in hyperscanning. IRBM, 32(1), 48-53.
[4]Cheng, X. J., Li, X. C, & Hu, Y. (2015). Synchronous brain activity during cooperative exchange depends on gender of partner: A fNIRS-based hyperscanning study. Human Brain Mapping, 36(6), 2039-2048.
[5]Hirai S, Miwa H, Tanaka T, Toriumi K, Kunii Y, Shimbo H, Sakamoto T, Hino M, Izumi R, Nagaoka A, Yabe H, Nakamachi T, Shioda S, Dan T, Miyata T, Nishito Y, Suzuki K, Miyashita M, Tomoda T, Hikida T, Horiuchi J, Itokawa M, Arai M, Okado H. High-sucrose diets contribute to brain angiopathy with impaired glucose uptake and psychosis-related higher brain dysfunctions in mice. Sci Adv. 2021 Nov 12;7(46):eabl6077. doi: 10.1126/sciadv.abl6077. Epub 2021 Nov 10. PMID: 34757783; PMCID: PMC8580307.
[6]Lam S, Zhang J, Yang K, Chu LC, Zhu W, Tang W, Chan FKL, Chan PKS, Wu WKK, Ng SC. Mod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 impacts diet-induced and drug-induced alopecia in mice. Gut. 2022 Jan 5:gutjnl-2021-326320. doi: 10.1136/gutjnl-2021-326320.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4987064.
点击头像关注六层楼医生,学习更多健康知识和两性交往知识哦~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