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橡皮人发泄郁闷,同学们想贴上谁的名字?

打橡皮人发泄郁闷,同学们想贴上谁的名字?

首页休闲益智橡皮人拳击更新时间:2024-04-11

(小尘4x/图)

“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钱锺书在其小说《围城》中的这段话真是太经典了,就连疫情下的校园生活也这么像一座围城。

2022年的春节,百色的孩子们居家隔离,到开学时间也只能在家上网课,多么盼望着能到学校和同学们一起上课学习啊!3月5日,中学毕业班的孩子们终于可以高高兴兴返回学校上课了。可刚刚在学校学习了一周,个别地方又出现疫情,正常的规律生活再次被打破,寄宿制学校不得不开始实行封校管理,“7加14天”的观察期,孩子们又是多么盼望回家呀!

如何安排孩子们在学校的周末生活,老师们也是煞费苦心啊!

在学校的第一个周末,为了舒缓孩子们不能回家的心理焦虑,我们让孩子们自由活动了半天,举行了半天的趣味体育接力,又开展了半天的科技节动手实践活动,上了半天自习,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还蛮高,总算是平稳度过了。

可是在学校的第二个周末还没有到来,就有同学纷纷吵闹着想回家,也有的同学提建议在学校期间能不能完全让孩子们自由活动,更有同学给我送来书面建议,提议让家长送来手机,让学生玩一下,还振振有词地保证“玩两个小时就交给班主任管理也可以”……

我们是要听一听孩子们的需求和心声,尽可能满足孩子们合理的需要和想法,但想来想去,无论是从学生成长、防疫要求或者安全角度考虑,还是有组织的活动比较好。我们提前布置,让各科目老师开动脑子,精心设计趣味闯关游戏,还购买了他们喜欢的小奖品,让学生有序闯关后抽奖。同学们玩得不亦乐乎,但活动一结束,他们还是想家不已,一个个可怜巴巴地问我:“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回家?”我也只能实话实说,疫情控制住了,下周就有希望了。一个情绪比较激动的同学在和我沟通时说,老师你说的道理我都懂,可我就是做不到啊!她的眼里居然泪花点点……

好不容易快到孩子们期盼的回家的日子了,疫情又有了变化,壮族孩子们隆重的节日“三月三”和清明节放假的事情又要泡汤了,而且还不知道要被封闭在学校多长时间,我就决定和孩子们好好谈一谈。

“我们北京师范大学的很多学校,都建有心理宣泄室。里边有橡皮人,大家心里郁闷了,可以贴上自己讨厌的人的名字,戴上拳击手套去打。假如现在让你到宣泄室去发泄一下自己心里的压力和焦虑情绪,你要贴上谁的名字啊?”为了调节同学们日益焦虑的情绪,我开玩笑地问。

“老师的名字!”同学们异口同声山呼海啸一般喊出来。

我虽然早就预料到了可能会有这个结果,脸上也带着微笑,但心里还是掠过一阵波澜,就不能让我“意外”点吗?

“啊,为什么是老师呀?”我故作惊讶。

“老师不让我们回家。”还是异口同声,还夹杂着阵阵笑声,我能听出其中的一些特殊意味。

“是老师不让你们回家吗?”我提高了一点声音。

“是!”同学们的声音明显低下来了。

“老师为什么不让你们回家啊?”我再笑着问。

一阵沉默过后,有人小声嘟囔:“是执行教育局的规定。”

“教育局为什么规定不让你们回家啊?”我再启发了一下,没有人吭声了。

“是不是病毒害的啊?”场上一片肃静。

“既然是病毒害的,你们是不是找错抱怨对象了?是不是该写上奥密克戎啊?”

……

同学们虽然还不吭声,但脸上有了羞羞的表情。

“老师也不能回家呀。老师不仅陪着你们,为你们的安全担忧,为你们的学习担忧,为你们的心情担忧,还殚精竭虑劳心费神地给你们设计活动,想方设法帮你们减压。老师和你们一样是疫情的受害者,但老师是你们的同行者、陪伴者、帮助者,是你们的朋友,是你们的师长,应该是你们最该感谢的人啊……”

“知道你们想家,知道你们累了,知道你们在三月三、清明节这样重大的民族节日都不能回去了,学校、食堂的师傅和老师们在给你们精心做烧烤美食的准备,做精彩纷呈的读书节和琳琅满目的社团课程的准备,设计疫情防控要求下壮族节日文化学习联欢和网上祭奠英烈、先祖活动。老师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想让大家在疫情下,不仅不受影响,没有损失,还能把疫情造成的危机变成你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机遇,变成师生相濡以沫情深似海的幸福时刻,创造一种教育的奇迹,留下一段师生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美好生活。所以,我希望你们能对自己的老师说一声谢谢!感谢老师和你们同在!感谢老师的陪伴,对你们的帮助、教育和爱!”

同学们鼓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的眼眶也有些湿润……

老师和父母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自己一直在为孩子奉献,却常常被误解和抱怨。这固然有孩子们理解不到位、认识有偏差等多种原因,但我们老师和父母的思想教育到位了吗?

我们在规定孩子的学习、生活计划和规范孩子的行为时,有没有和孩子们有效沟通,有没有心平气和地倾听和共情,有没有恰当地指导和引领,有没有让孩子们充分理解和同意呢?

我们爱孩子,还要让孩子认可我们的爱。我们可以允许孩子在理解我们的苦心之前,把我们的名字贴在橡皮人身上去击打,排解心头一时的焦虑和苦闷,以便他们马上可以有一个更加稳定良好的心态。但这仅仅是教师博大胸怀的权宜之计、治标之策,我们决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孩子们有一个好心态,我们还要更进一步,提防这样的“发泄”变成“饮鸩止渴”,留下心灵的误解和偏见!正确的认知、情感和三观才是孩子们健康成长不竭的动力引擎!我们一定要努力让孩子们主动把橡皮人身上老师的名字揭下来,放在感恩的心里。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集团附校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原绿色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