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图上看,克里木半岛如同欧洲大陆延伸到黑海中的一个桥头堡,扼守着黑海和亚速海的关键位置,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1783年,俄国正式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纳入自己版图,并入克里米亚隶属塔夫里达州管辖,1918年建立了塔夫里达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的一部分。1921年,成立克里米亚鞑靼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鉴于克里木半岛的战略位置,苏联在岛上修建了多个要塞,最著名的是塞瓦斯托波尔,附近遍布着十多个永久性工事铸成的要塞,再加上苏联黑海舰队的拱卫,被称为永远也无法攻破的要塞。
半岛上河流短小少水,分布着地中海型植被,景色优美,气候宜人,是黑海著名的疗养、旅游胜地。
克里木半岛示意图
1941年9月12日,阳光灿烂,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第56摩托化军第36摩步师和第1装甲师,经过杜德尔霍夫高地向列宁格勒迅速推进,而集团军机关所在的伊尔门湖地区却是大雨倾盆,军部人员在杰米扬斯克西南方一座毁坏的农舍旁,搭设起他们的指挥部。
该军军长冯·曼施泰因将军和他的勤务兵坐在湿漉漉的帐篷里,等待着夜间情况通报。
突然,电话响了,施佩希特上尉拿起了听筒,一会儿他转过身说道:“集团军司令想跟将军通话。”
曼施泰因咕哝着,这个时候打来的电话,通常意味着坏消息,不过这次却并非如此,他的顶头上司,第16集团军司令布施大将在电话里,向他的朋友曼施泰因表示祝贺。
“恭喜我吗?可为了什么呢?”曼施泰因惊奇地问道,布施故意停顿了片刻,然后读出了他刚刚从元首大本营收到的电报:“冯·曼施泰因将军出任第11集团军司令,本命令立即生效。”
第11集团军!这意味着曼施泰因要从北方调到战线的最南端,也是“南方”集团军群。
因为几个小时前,“南方”集团军群第11集团军司令冯·朔贝特大将搭乘的鹳式侦察机试图迫降,结果落在苏军的一片雷区中,朔贝特和他的飞行员被炸成了碎片。
曼施泰因怀着复杂的心情接受了这一任命,集团军司令当然是一名军官职业生涯的最高成就,但出任集团军司令也意味着对亲自指导一线部队的放弃:因为曼施泰因对亲临指挥*部队情有独钟。
不过,无论是当初担任伦德施泰德“A”集团军群参谋长,还是后来出任第38军军长,他都证明了自己是一名杰出的将领,实际上,法国战役的模式,就是出自他的手笔。
作为一名一线指挥官,曼施泰因意识到最高统帅部在北线和中央战线所犯下的错误,并对希特勒与陆军总司令部之间,就重大战略目标所发生的拉锯战,感到不快。
9月12日上午,他在记录完他的军队,在伊尔门湖南部成功击溃占据兵力优势的苏军部队后,曼施泰因在日记中写道:“尽管取得了这些成果,但我还是缺乏一种真正的满足感。”
缺乏满足感呢?因为他发现军队上层对应该追求的目标,或者说对他的部队付出高昂的代价予以达成的目的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中央”集团军群博克与陆军总司令部的想法一致,希望直扑莫斯科;“北方”集团军群莱布坚持希特勒最初的想法,希望夺取列宁格勒;而希特勒本人呢?既不想夺取莫斯科,也不想攻占列宁格勒,他寻求的是经济目标——石油、粮食和矿物,想夺取的是乌克兰和高加索地区。
南方战线上,9月中旬,经过初期缓慢而又艰难的一番行动后,陆军元帅冯·伦德施泰德正忙着结束基辅围歼战,他所率领的“南方”集团军群与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一起,使位于乌克兰的苏军主力烟消云散。
隶属于“南方”集团军群的第11集团军从罗马尼亚发起了进攻,并未参与基辅战役, 它与两个罗马尼亚集团军一起,夺回了比萨拉比亚,这是苏联在1940年从罗马尼亚手中强行夺取的。
重新夺回比萨拉比亚是希特勒对罗马尼亚投身德国阵营的奖励,占领比萨拉比亚后,第11集团军直扑第聂伯河的下游地区,这条宽阔的河流像一个巨大的障碍,穿过两个集团军群的作战地域。
强渡第聂伯河,标志着一个双重战略任务的开始,命令如下:“第11集团军以其部分兵力夺取克里木半岛,其主力将沿亚速海北部边缘冲向罗斯托夫。”
毫无疑问,克里木半岛和罗斯托夫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目标。
顿河上的罗斯托夫有四条主要的铁路线,还有无数的道路交叉口,通向东、西、北以及南面,是高加索地区的门户。
而克里木半岛,控制了它就控制了黑海,并可以对邻国施加政治压力,例如土耳其和波斯,特别是土耳其,希特勒对它极为上心。
希特勒处心积虑地想把土耳其拉入自己的阵营,成功的话,就意味着锻造了一座连接地中海以及阿拉伯世界的桥梁,那里有丰富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油田,而隆美尔在非洲的军队,就有可能与正在与苏军作战的德军会合。
另外,夺取克里木半岛的计划也是出于对经济战的考虑,半岛上的苏联空军基地,可以从这里起飞,轰炸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这一点,令希特勒寝食难安。
因此,夺取克里木和罗斯托夫,第11集团军就可以为伦德施泰德的“南方”集团军群占领“苏联的鲁尔区”顿涅茨盆地,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伏尔加河上的斯大林格勒,里海上的阿斯特拉罕,在希特勒的脑中,目前那还是较为遥远的目标。
但实际上,它们早已被写入“巴巴罗萨”行动计划的注释里,作为A-A线,被包括进作战目标的详细时间安排中。
A-A线指的是从阿斯特拉罕至阿尔汉格尔斯克,这条长线横穿了整个苏联,从北冰洋起,沿北德维纳河,直达伏尔加河,这一距离约为1250英里,这是希特勒对苏战争的终点线。
德军将沿着这条防线,以伏尔加河和北德维纳河上的大型防御工事为依托,控制苏联军队及其设在乌拉尔两侧的基地。
只要拿起地图,便能清楚地明白德国最高领导所追求的梦幻般的目标,不过,为第11集团军制定的行动目标,势必会造成该集团军的损失。
因为曼施泰因,这位冷静、清醒的将军,意识到上层对第11集团军的要求太多,尽管他接手的是一支出色的部队,他知道自己麾下的师都很好,也最具自我牺牲精神,但是,你不能指望部队完成远远超出他们能力的任务。
不过,第11集团军还是有点力量的,他们最显著的是来自下萨克森州的第22步兵师在别里斯拉夫渡过了第聂伯河。
这一经典战例值得加以详细描述,因为它代表的是工兵的辉煌成就,这一点,通常在军事史上着墨甚少。
与装甲部队及快速师不同,工兵总是在胜利的背后默默无闻,但他们在战斗中履行的职责却是不可或缺的。
下面是真实的作战记录,它清晰地揭示出,第22步兵师是如何夺取第聂伯河重要渡口:
8月24日,冯·博迪恩中校率领着第22步兵师的一支先遣队赶到了第聂伯河西岸别里斯拉夫镇附近,这支先遣队由第22摩托化侦察营、第22反坦克营第2连、第22工兵营第3连和一个高射炮群构成,而强大的苏军部队,据守着别里斯拉夫镇。
第二天早上,博迪恩中校率领德军对镇子发起了进攻,第16步兵团获得了第22工兵营第2连、第54炮兵团第2营的加强后,被送上卡车,直接冲入镇内,也加入到已打得不可开交的巷战中。
8月26日夜幕降临前,别里斯拉夫就被德军牢牢地控制在手中。
第聂伯河是苏联欧洲部分的第二大河流,别里斯拉夫河段的宽度达到了685米,驻守在河对岸的苏军已经知道,德军正打算强行渡河。
第690摩托化特种工兵团指挥部的冯·海格尔上校负责行动的第一阶段——渡河!
两个师的工兵营第22和第46营,外加第741摩托化陆军工兵营和第903冲锋舟支队,接受了冒着苏军火力,将第一波次突击队送过河去的任务。
8月30日,天还没亮,第22步兵师来自汉诺威和奥尔登堡各村镇的步兵们便占据了河边的阵地。
第16步兵团的几个营登上了河中的一个小岛,如果不了解当地的情况,没人能到达那里。
一个乌克兰渔民告诉了德军士兵登岛的办法,第47步兵团的士兵在一片葡萄园里,等待着进攻命令的下达,这里几乎完全没有遮蔽,一切都已被夷为平地。
苏军轰炸机和战斗轰炸机一次次地出现,投下降落伞式照明弹,搜寻着目标,只要它们一出现,地面上所有的行动便停顿下来。
拂晓时,乳白色的雾气从河面升起,这是个真正的天赐良机。
4点27分,冲锋舟的引擎轰鸣起来,与此同时,德军大炮和步兵重型武器朝河对岸猛烈开火,苏军的河岸防御阵地遭到压制。
正在第聂伯河对岸阻击德军进攻的苏联军队
紧跟在冲锋舟后,大大小小的橡皮艇被推入河中。
不一会,河对岸,一发白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已到达对岸!德军炮兵立即将炮火前伸,各种机枪和步枪一起吼叫起来。
第4航空队的斯图卡轰炸机呼啸着飞过河去,朝对岸的苏军阵地投掷下炸弹,冲锋舟返回,重新搭载上步兵,再次朝对岸冲去。
一连三个小时,操纵着冲锋舟的工兵一直站立在船舵后,苏军猛烈的炮火将河面打得沸腾起来。
一艘冲锋舟被炸成了碎片,还有几艘侥幸逃脱的冲锋舟倾覆,但是很明显,苏军并未在河边安排炮兵观测员,他们的炮火射击杂乱无章。
第一波次登岸的德军突击队已将河边的苏军部队驱散,并获得了一个小小的桥头堡,工兵随即将步兵的重型武器运过河去,最初的渡河行动已成功完成。
接着,步兵们扩展着他们的桥头堡,两天后,这个桥头堡的深度已达到4公里。
行动的第二阶段,是为该师主力和第30军搭建一座桥梁,这一行动即将展开。
齐默尔上校不仅指挥着第620山地工兵团,还掌握着第49山地军所有的工兵部队,他负责搭建一座由116条浮舟构成的8吨重的桥梁所需要的一切复杂技术。
第46、第240工兵营和第54山地工兵营也投入到这一任务中,再加上罗马尼亚第10旅的修建连,总人数超过了2500人。
浮舟停泊在建桥点上游大约4英里处,它被妥善隐蔽起来,这些浮舟先是被两条两条连在一起,以构成某种渡船,再将几条渡船连接起来,形成一座桥梁。
按照明确的计划,这些桥梁的各个部件被调至下游,从两岸布设,汇入桥接线,通过这种方式,桥梁部件从两岸向河中央汇集。
这是一段紧张的时刻,只有经过工兵军官的精确计算,最后的桥梁部件才能被准确地连接起来,以实现完美的结合。
8月31日傍晚18点,这一工作开始,午夜过后,凌晨1点,桥梁的两臂相距已不到22米。
9月1日凌晨3点30分,桥梁缺口封闭,4点,第22步兵师的第一批车辆通过这座刚搭起的桥梁驶向对岸。
就在这时,一股强风刮过,掀起1.5米的波浪,砸在浮桥上,桥上的车辆东倒西歪,有几条浮舟发生了泄漏。
正当桥上的车辆艰难前行之际,低空掠过的苏军轰炸机又投下了炸弹,直接命中!两条渡船沉没,德军工兵也死伤了16人。
德军在浮桥上强渡第聂伯河
在湍急的河流中,修复渡桥花了两个半小时,然后,交通终于恢复。
但是随即,苏军轰炸机和战斗轰炸机再次返回,这次,它们得到了战斗机的护航,渡桥上的所有人员和车辆无遮无掩,河水深达15米,车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前进,希望自己交上好运。
但是,炸弹轰然落下,又有四条渡船沉没,浮桥中断。
这一次的维修时间,花了七个小时,工兵们浑身湿透,双手鲜血淋漓,全身酸痛不已。
在这条狂风呼啸、宽达685米、防御严密的河上搭建浮桥,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
然后,德国空军默尔德斯上校率领着他的第51战斗机联队,接手任务,保护这座苏军试图不惜一切代价予以摧毁的桥梁。
在两天的时间里,默尔德斯和他的部下,击落了77架苏军轰炸机,还有两支空军高射炮部队第14高射炮团第1营和第64高射炮团第1营,也击落了另外13架苏军轰炸机。
尽管如此,接下来的几天里,苏军飞机的轰炸,还是使在桥上艰苦工作的第1和第4山地师的大批工兵阵亡。
别里斯拉夫的浮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可能是自上次大战以来最为激烈的浮桥争夺战。
跨过这座桥梁后,第11集团军便可以对克里木和高加索实施决定性的进攻。
克里木半岛与大陆被被锡瓦什湖分隔开,锡瓦什湖也被称为“腐臭之海”,是一片步兵无法穿越的盐碱沼泽地。
这片广阔的区域既没有坚实的地面,也没有海水,船舶无法通行,就连冲锋舟和橡皮艇也无能为力。
有三条道路,可以穿越这片沼泽,西面的彼列科普地峡,宽度达4英里多。中间穿过萨利科沃的铁路线。另外就是东面的格尼切斯克走廊,只有几百米宽。
1941年9月12日,也就是第11集团军冯·朔贝特大将阵亡的当天,第30军和第49山地军正在向别里斯拉夫以东迅速推进,它们将从两侧绕过安东诺夫卡。
位于南面的是第54军,辖内第22和第73步兵师的先头部队分被由冯·博迪恩中校和史蒂夫法特少校带领。
他们得到了二级突击队大队长迈尔率领的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侦察营的加强,火速赶往彼列科普地峡。
让这些部队投入行动,是朔贝特大将阵亡之前,下达的最后一道命令。
德军的意图,是通过快速攻击夺取彼列科普地峡,打开西面的大门,进入克里木半岛。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