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强调中高职衔接、专升本以及职业技术大学建设。 (视觉中国/图)
与大多数人的朴素认知不同,职业教育的升学率其实已经颇高。但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是否出现了过度升学的倾向,职业教育“升学热”又意味着什么?
根据中华职业教育社发布的《中华职业教育发展评价报告(2022)》,中高职学校的升学率逐年上升,其中中职高达65%,而高职在20%-30%。这一数据跟笔者在职业学校的田野研究中获得的直观感受大致相符,东部省份一所职业学校智能制造学院的老师告诉我,他的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的比例高达70%。听到这一数据时,我在惊讶之余感到,这可能是制造型企业出现“技工荒”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转念一想,学生乃至学校去不断追求升学也不是错事,毕竟在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和文凭主义环境下,中国的学生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要走一条“能卷则卷”到博士的路,这个观念和现实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同样适用。
就现状来说,职业教育的发展的确存在一些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包括师资力量薄弱、缺乏资金、实践不足、学生来源复杂、质量不一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和待遇存在偏见,资金投入主要依靠政府,来源单一,瓶颈严重,教育管理模式落后,与就业体系脱节,没有形成统筹协调的职业中介网络和组织管理机构,导致学校和企业的就业服务关系沦为“卖人头”的经济利益关系。这些问题在中高职学校都存在,单从教育体系内部几乎不可能根治,所以说,如果职业教育的质量得不到根本性的提升,在这个体系内升学,包括中高职衔接的价值和意义并不大。这也是部分学者反对过早地实行普职“五五分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是因为职业教育存在的质量问题,中国的家长和学生普遍带有一种“报复性”的心态来追求升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还远不是类型教育,而更多是“淘汰”教育,只有考不上普通高中和本科学校的所谓“差生”才会去职业学校,这种先验的对职业教育的系统性污名决定了职校学生通过升学来“一雪前耻”的天然正当性。另一方面是更严重的问题,即劳动力市场上普遍存在的学历歧视,导致好的工作往往跟高学历挂钩,这让学生,特别是来自低收入家庭的,更有内在驱动力去升学,不仅是为了获取更深入和广泛的知识,更希望通过学历的提升来增加收入,从而改善自身和家庭的经济状况。仅从这两点而言,我并不忍心也没资格去“指点”那些通过自身的努力去“中升高”“专升本”的学生,因为我自己也走过了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道路,从本质上说,我跟追求升学的职校学生没有区别。
2022年11月7日,江苏南通,参赛选手在参加加工制造类项目的比赛。 (视觉中国/图)
既然升学不是学生的错,那职业教育的问题出在哪?
我认为需要从教育和职业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无论是政策部门还是社会大众,往往是把对普通高等教育的理解平移到职业教育上来,学而优则升成为惯性思维,而忽视了职业教育定位的特殊性,尤其是职业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研发型人才,而且要培养现场应用型工程师和技术员。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特征,决定了企业对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正向激励信号不强,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对职校学生的技能要求低,相应的工资水平也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只有通过升学这一条路来实现工作和收入的升级。
由此可见,要破解职业教育过度升学的倾向,着眼点不在鼓励学生不升学,这在现实中根本做不到,而在于为职校学生创造优质的就业岗位,让他们看到较为清楚的职业发展路径。特别体现在工作条件、薪资福利和社会身份上,只有当他们意识到,成为高技能的技术员和工程师所获得的经济和社会回报并不比所谓高学历的人差,这条路能走得通,追求升学的热度才可能降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过于强调中高职衔接、专升本以及职业技术大学建设,可能并非恰当的方向。它对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用人需求起到的作用相对有限,特别是随着学历的提升,学生对职业发展的期待值相应地提高,从事技能工作的意愿大大减弱。
从产业和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来理解和提升职业教育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这是当前各种政策举措都指向产教融合的根本出发点,但是产教融合的层次、途径和质量需要高度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倒卖学生工”也是一种产教融合,但这种是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带的低水平低质量的融合,不但起不到锻炼学生技能的作用,反而让更多人对制造业的岗位心生厌恶。“再也不想打螺丝了”,是我遇到的参加过“顶岗实习”的职校学生的普遍心声。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们看不到好的职业发展前途,只有抱着希望去追求升学改变命运了。
所以说,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应该跟产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这也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能够成为典范的重要原因之一。就中国的现实来说,这一点还远不成熟,首先是因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涉及资本投入、技术进步以及全球分工等多方面的原因;其次是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滞后性,特别是技术技能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育培训的场所和师资设备的投资。从历史经验来看,产业和劳动力市场从低技能均衡的模式向高技能均衡的模式转型并不容易,相应地,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也需要跟对方向、挑选模式、逐步发展。
什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以及有哪些实现方式,这是我过去几年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如果仅在教育学的范畴内思考这一问题,那么贯穿中高职和职业本科,并在这个体系内加大资金投入,推动产教融合,提升办学质量是应有之义,这种模式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持续的升学取向,而学校也能通过办学层次的提升来获得更多经费和更好的发展。
但从产业和工作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上述模式不足以批量培养产业升级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因为产业和工作面向的职业教育对学生的技能和经验要求大于学历要求。
举例来说,我前几天在苏州一家做智能仓储的企业调研,创始人说他们非常需要非标自动化工程师来做机械设计的工作,以前培养的几个都跳槽去其他公司了。我立马想起前几天遇到一位读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升本的应届毕业生,拿起手机就想给他介绍一下工作,但这位创始人立马打断我,说刚毕业的学生不要。我问为什么,他说他宁愿多花一倍的钱去找有三年工作经验的,也不想要刚从学校出来的,因为这些人没有项目经验,在现场根本干不了活,即使这个学生从大专考到了本科,对他来说没有实用价值,要是他直接大专学历出来工作,摸爬滚打两三年,积累的经验足够多,他倒是可以考虑录用。
这个例子是非常真实的情况。对很多技术性的工作来说,学历远没有经验重要,而且经验越丰富,价值越大,就好像神枪手的技能要靠一颗一颗真实的子弹喂出来,用模拟器永远练不出一击即中的枪法。做自动化工程师也是一样,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试错才能设计、调试出一条能正常运转的生产线。企业要的是在规定的交付时间内一次成功,这样才能节约成本,如果做不到,再高的学历也没用,反而会给企业造成损失。所以在自动化行业流行一句话,工程师“越老越吃香”,是劳动力市场上少数不受35岁年龄门槛限制的高技能职业。
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升学热”既反映了它作为教育面向存在的质量问题,又反映了它作为职业面向面临的发展问题。如果不能在教育体系之外为学生创造高质量的职业发展道路,学生、学校和家长仍然会把学历提升作为唯一的向上流动的希望。卷学历的后果已经显现,越来越多的本科生、硕士生乃至博士生都面临就业困难,而劳动力市场对强调实战技能和经验的技术工人的需求越来越高。如果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无论引进多少高科技创新人才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在生产制造环节都会因为缺少高技能的技术工人,而无法发挥全要素生产率。
(作者系德国耶拿大学社会学博士生,中德技能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许辉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