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草编清香远
◎綦宝林
一捆麦秸,一双巧手,左掐右拧,编就一条条长龙;一架纺车,一包玉米皮,左转右转,纺就一根根银丝线。打记事起到现在,这种诗情画意般的情景,就一直在我生活的乡村,延续着,传承着。
每当黎明的火焰点亮天空,大街小巷便响起了各具特色的吆喝声:“收辫子了!”“收绳了!”沉睡的村庄瞬间就会被这极具感召力的声音唤醒:小狗低吟了两声,从巷子里窜了出来;大白鹅和小公鸡也隔墙打着招呼;农家的朱漆大铁门“吱”的一声打开了一道缝隙,从里面走出一位少妇急急地拎着成捆的辫子寻声音追了上去。接着一家、两家、三家人们陆续汇聚到村中央的街口,开始了一个验货、过称、数钱、笑靥荡漾、车水马龙的喧闹一天。
母亲说结缘草编是他的幸运,有了草编一生都不会寂寞。农闲时既可以用来打发时光,又可以赚几个零花钱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年轻时是四邻八村出了名的掐辫子、纺绳的高手。她掐出的辫子不但平整顺溜,而且匀称色正。最让人称奇的是母亲掐辫子从来不用眼看,她一边跟你说着、笑着,一边准确无误地将草一根根地插续到里边去,从来不会出错。母亲的纺绳技术也是远近闻名,纺绳车在她手里就像孙大圣的如意金箍棒,想抡得快就快,想慢就慢。单见银线飞动,不闻车轮作响。一转眼间,纺绳车上就缠满了厚厚的玉米皮绳。
小时候,我常常痴痴地在母亲身边看她是怎样将一根根的麦杆,经过不同的挑压交叉,编掐出了各种花样的草辫。看我对草编这样着迷,母亲就像讲故事一样给我讲起了草编的起源。母亲说,老人们告诉她草编的兴起开始于相邻乡镇沙河一带的村庄,已经有1500多年了的历史了,主要取材于麦秸、玉米皮、蒲草、柳条等。后来,又出现了以玉米皮为主要原料、实用性强的提篮、提袋、挎包、茶垫、草帽等生活用品,出口到国外,为国家创造了极大的外汇。
莱州草编,真是一个清香久远的名号,当今已成了仅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莱州市更是因她而荣耀,获得了“中国草艺品之都”的桂冠。
基于对草编特殊的情结,已是八十高寿的母亲,无论春夏秋冬,掐辫子是她每天必须做的事情。室外,寒风呼啸,屋内炉火正旺。母亲坐在火炉旁的蒲团上,左腋窝里夹着用布条包裹好的麦秸。麦秸是事先用清温水浸泡过的,一头完全包裹在毛巾里,另一头显露在毛巾外边。露在外边的麦秸湿乎乎的,透着一股淡淡的麦香。母亲一边掐,一边不时地将右手伸到左腋窝夹着的毛巾里抽一根麦秸,顺势将白色的一头朝下,插到剩余很短的麦秸头下面的缝隙里,再接着掐。往复循环,一条长龙就在母亲手中诞生了。
受母亲的影响,我对草编也情有独钟,腊月二十三的沙河大集我走进了一家草编公司,在包装车间我看到几个工人师傅正在向外运输已经用木箱包装好的精美、时尚的提篮、挎包等工艺品。偌大的案台上,有好多的工人师傅正在忙忙碌碌,进行最后工序的整理打包。一角的办公室里,也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拿尺的,画图的,飞针的,走线的,忙得不亦乐乎。
我不忍心再打扰她们,悄悄地退了出来。此时,欢庆小年的鞭炮声已经响起,空气中浓浓的年味和莱州草编特有的清香,融合在一起,向着四面八方弥漫开去……
【作者简介】:
綦宝林,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烟台市作协会员、烟台市散文学会会员、莱州市作家协会理事。自幼喜好读书,以结缘文字为乐事。作品在《南方文学》《齐鲁晚报》《山东教师网》《烟台晚报》《今晨六点》《烟台散文》《今日莱州》等报刊杂志发表。
壹点号烟台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