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山区,峰丛耸立,山高路陡。长期以来,这片大山将人们紧紧围困在这里,高山沟壑不仅阻碍了发展的脚步,也阻碍了孩子们的读书追梦之路。这里交通不便、缺水少地,自然条件极其恶劣,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曾到此考察,认为这里是“除了沙漠以外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弄顶屯全景(2023年1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
十一年前,孩子们的上学路,布满荆棘。十多年来,我一直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山区采访拍摄,从未间断。大山的不断发展和孩子们的点滴成长,都记录在我的镜头里。
十一年,看似很漫长,当我将数十个孩子成长经历以及大石山区变迁的海量照片,整理、排列、组合,十一年又似转瞬间。大山在斗转星移间早已沧桑巨变,那些走过天梯悬崖的孩子们,也都已经长大了。昔日山险坡陡求学难已成为历史,在通往未来的路上,他们走出了各自的人生。
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弄顶屯,蒙宣汰(左一)、蒙宣任(左二)爬山路去学校(2012年9月3日摄)。
蒙宣任(左)和蒙宣汰在悬梯下方的隧道合影(2023年1月20日摄)。2014年,隧道打通、公路修通后,“天梯上学路”成为历史。
影像的定格最有说服力,时间是最好的检验。
悬崖天梯上稚嫩的双脚
十一年前,我多次跟随弄勇村的孩子们上学和回家,途中要攀爬一处20多米高的“天梯”。当时蒙宣汰只有8岁,因为年纪太小,需要哥哥在前面牵着,后面有同行的姐姐们顶着才能爬过悬梯。11岁的哥哥蒙宣任,还背着兄弟俩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每次要花一个多小时才能抵达学校。
少年时的艰苦生活,让山里的孩子们在学习之余,懂得了分担生活的责任。放羊、缝衣服、做饭、挑水、种玉米,蒙宣任和蒙宣汰从小就学会了几乎所有的生活技能。
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弄顶屯,二年级学生蒙宣汰(从上至下第三个)爬“天梯”去学校(2012年9月3日摄)。
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弄顶屯,四年级学生蒙宣任背着生活用具,爬“天梯”去上学(2012年9月3日摄)。
在弄勇小学读二年级的蒙宣汰(上右)和同学在宿舍里准备睡觉(2012年12月26日摄)。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小学,二年级学生蒙宣汰在教室里自习(2012年12月26日摄)。
在弄顶屯首届春节晚会演出结束后,蒙宣任(右二)和伙伴们将借用的桌子送回学校(2015年2月19日摄)。
在弄勇小学学生宿舍,蒙宣任(左)在缝衣服(2014年5月3日摄)。
在弄勇小学读四年级的蒙宣汰(中)利用周末帮父母放羊(2015年3月7日摄)。
与弄勇村的“天梯”上学路相比,隔壁弄雷村的悬崖峭壁,让孩子们上学之路更加艰险。他们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一处200多米长、100多米深的悬崖。
那时,11岁的蒙秋艳作为高年级的姐姐,每次都要走在队伍的最后。爷爷告诉她说,要照顾弟弟妹妹们,多叮嘱他们注意安全。10岁的蒙科佑刚刚读二年级,这个年纪,应该已经读四年级了。蒙科佑说,家里人因为担心我年纪太小,爬悬崖上学不安全,所以我9岁时才上学。
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哈保屯,11岁的蒙秋艳(右一)在悬崖边护着低年级的小伙伴回家(2012年9月3日摄)。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哈保屯,11岁的蒙秋艳在悬崖边休息,这一处约300米长的半山悬崖,是她读小学期间每天都要走的路(2012年9月5日摄)
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10岁的蒙科佑在上学途中,坐在悬崖边上休息(2012年9月5日摄)。
同样的山路 多样的人生
十一年前,蒙宣汰希望能尽早出去闯荡,打工挣钱养父母。
在他的记忆中,包括爸爸蒙桂苏在内的父辈们,大多常年外出打工。每年春节前,爸爸都要背着沉重的行囊和年货走山路回家,不管有多晚,蒙宣汰和哥哥都会守在门口等候,遥望远处的山坳:一年没见面的爸爸变什么样了,他带回了什么礼物……
小学未毕业的蒙桂苏,希望孩子不要再重复父辈走过的路,因为他的人生之路告诉他,没有文化,就没有未来。
“竭尽所能送孩子们去读书”是蒙桂苏最朴素的想法。
那时候,哥哥蒙宣任说,他的梦想是考上大学,用知识改变命运。
蒙秋艳说,每次爬悬崖,她都觉得很危险,特别是雨天路滑时,需要手脚并用,提心吊胆地通过。
一定要努力读书,走出大山,这个梦想一直在支撑着蒙秋艳。
伴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大山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乡村振兴不断推进,大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天路路网工程”让孩子们的上学路不再艰险;“营养改善工程”让孩子们告别黄豆拌饭;“攻坚大通铺工程”改善了孩子们的住宿条件。
十一年来,大山早已旧貌换新颜,温暖着少年成长路。
2021年,蒙秋艳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广西医科大学。同年,蒙宣任也考上了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19岁的弟弟蒙宣汰技校毕业后在广东一家汽修厂上班。
2023年5月27日,22岁的蒙秋艳站在她就读的广西医科大学校门口(新华社发)。
蒙宣任(左)和蒙宣汰骑摩托车经过悬梯下方的隧道(2023年1月20日摄)。2014年,隧道打通、公路修通后,“天梯上学路”成为历史。
蒙宣任(中左)、蒙宣汰(中右)兄弟在家中吃团圆饭(2023年1月20日摄)。
当年一起爬天梯悬崖上学的小伙伴们,如今也都长大了。21岁的蒙富松从卫校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村医;21岁的蒙科佑即将从技校毕业,他希望能挣钱供弟弟妹妹读书,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19岁的蒙丽丹即将参加高考,希望以后能回到大山里当老师;18岁的蒙文超和蒙俐谷正在县城读高二,他们最大的梦想是一年后考上理想的大学……
上图为2023年5月24日,村医蒙富松站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卫生所前(新华社记者胡星宇摄);下图为2012年9月5日,10岁的蒙富松(右一)爬悬崖去学校读书(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即将从技校毕业的蒙科佑站在家门口(2023年1月16日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2012年9月3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8岁的蒙丽丹(右一)爬悬崖去学校读书;右图为2023年5月20日,蒙丽丹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三成人礼上(新华社记者胡星宇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2023年1月26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大化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二学生蒙文超站在家里,身后的墙上贴满奖状;下图为2012年9月5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7岁的蒙文超(左一)放学后爬悬崖回家。
拼版照片:上图为2023年5月20日,蒙俐谷在大化瑶族自治县第二中学高二年级教室里学习(新华社记者胡星宇摄);下图为2012年9月3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7岁的蒙俐谷(右一)爬悬崖去学校读书(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你爬悬崖天梯上学 我来翻山越岭记录
2012年7月4日,我第一次来到弄勇村,在烈日下爬了两个小时的山路,拍摄孩子们放假爬悬崖回家。一路要攀爬,又要拍摄,十分紧张。在山顶休息时,全身衣服已经湿透,手脚不停颤抖。其实,这些年来,这些危险艰辛,我早已习惯,但每次爬完悬崖,心里都有一个强烈的想法:以后再也不想爬这样的山路了......
然而,为了把镜头对准更多的孩子,记录更多的内容,我往往要反复跟拍多次。9月3日至5日,我在隔壁的弄雷村前后4次爬悬崖,拍摄孩子们上学放学的画面。
2012年9月5日,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哈保屯,孩子们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2012年9月3日,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哈保屯,孩子们走在悬崖边的上学路上。
随后几年,这样的采访拍摄经历成为常态。对于一个摄影记者来说,记录过程远比展示结果更加困难,记录变化远比记录瞬间更加复杂。我们需要有一定的范围和一定的数量,才能让作品更有深度和厚度,更有说服力。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持续推进,大山翻天覆地,今天的新变化意味着昨天历史的消失,摄影记者的拍摄工作面临着跟时间赛跑巨大的压力。思考和困惑,使命感和紧迫感,驱我前行。
为了记录更多孩子们求学之路的历史和变迁,我爬遍了周边数十个村寨上百条山路。同时,我还深入校园、家庭、田野等,系统性记录孩子们的生活状态和成长环境。
2014年5月23日,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小学,8岁的蒙丽荣和10岁的姐姐蒙丽秀(后)在校园里跳绳。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镇仁良村,姐姐载着弟弟放学回家(2012年3月28日摄)。
2012年7月5日,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板列村,6岁的覃小会和爷爷在农田里。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几名小孩赶羊上山吃草(2013年7月14日摄)。
而孩子们对我这个小时候陪着他们翻山越岭去上学、去放羊、去收玉米,一起挥洒汗水、携手共同成长的叔叔,也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有一年,我在学校里住了两个多月,每天都会收到孩子们送来的祝福小纸片,一共有上千张之多,而学校一共才200多个学生。最多的祝福语是“黄叔叔,祝您长命百岁!”
今年春节,我又一次在弄勇村度过。孩子们返乡过年时,很多人都会主动来告诉我,他们现在的情况。当年这些翻山越岭上学的稚嫩懵懂少年,如今已迈向成熟坚强,为自己的美好生活而努力拼搏。
十一年间,山乡面貌和生活条件的巨变,成为山里娃成长路上铭刻于心的记忆。我也把自己深深地扎进了大山,和大山里的人们融为一体,一起走在路上,一起见证成长。
策划:兰红光、赖向东
统筹: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黄孝邦
来源: 新华社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