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说山阴县,士比鲫鱼多”
“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
“绍兴城不大,名人却厚得可怕”
……
说起绍兴,总是离不开「名人多」的形容,历史上数不胜数的名人墨客,都与绍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绍兴名人多,因名人而得名的地名,也有很多。
有与王阳明有关的王衙弄、碧霞池、假山弄,船舫弄;与明朝贤相谢迁有关的大园弄、谢家湾头;还有以鲁迅命名的鲁迅路……
地名是活着的历史,更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坐标。这些典出历代名人的地名,正是绍兴名人辈出、人杰地灵的最好见证。
No.01范 蠡
- 范蠡路 -
春秋政治家范蠡和绍兴的关系,可谓是密不可分。公元前490年,越国大夫范蠡受越王勾践之命“筑城立郭,分设里闾”。利用卧龙山(府山)为屏障,在其东南麓建起了一座周围“二里二百二十三步,陆门四、水门一”的小城,被称为“勾践小城”。
小城建成后,出于城市发展需要和军事防御目的,范蠡又在小城的东南建筑城周大于小城10倍的大城。实际上,小城是越国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堡垒,大城是越国的经济中心和生产基地。小城和大城合称大越城,是越国国都。而“勾践小城”的兴建,也成为绍兴城的开始。
范蠡路便以越国大夫范蠡命名,位于西施山遗址公园旁。
◎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越国相国、上将军。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兴越灭吴,后隐去。
◎ 在清末民初时期,解放路口至仓桥有一段路叫做水澄巷,在民国后期,水澄巷曾被改名为范蠡路,直到解放后,水澄巷口到府山桥这一段路被正式改名为胜利路。
No.02西 施
- 苎萝山 容山 西施山路 -
提到范蠡,也许很多人会想起西施,他们的爱情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春秋时期越国人,出生于诸暨苎萝山村。她天生丽质,当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救国,与郑旦一起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乱吴宫,以霸越。
清 赫达资 《画丽珠萃秀册》(局部)
而西施的结局,后世有各种各样的传说,较为风行的是《越绝书》中记述:“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据说吴国灭亡的当天,范蠡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劝他的好朋友、一同共患难的文种,趁早离开勾践。再一件事就是,在姑苏台下花荫深处找到了萎顿不堪的旧日情人西施,仓皇逃到太湖,双双驾一叶扁舟,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苏东坡曾经写道:“五湖问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
南宋 李嵩《西湖图》(局部)
如今,在绍兴还有许多与西施有关的地名。
比如在范蠡路不远处,就有一条西施山路。而在今浙江诸暨县南,有一座名为苎萝的山,相传是西施的出生地。在福全街道容山村,还有一座山叫大雾尖,流传着“西施容妆”的故事。
春秋时期,西施被送往吴越途中,经棠棣、六峰,过容山,就在现今容山脚下,隆重举行洗礼仪式,重新整容改装,西施便显得更加庄重秀丽。后世人因为西施在容山小憩整容,此山才称容山。
周文矩《西子浣纱图》
No.03朱买臣
- 张马桥 张马弄 汲水弄 覆盆桥 仰盆桥 望郎桥 -
在绍兴市越城区鲁迅故里,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单孔石梁桥,名为张马桥。在桥南稍向东有条张马弄,是一条狭窄弯曲的小弄,弄堂内有许多传统的绍兴老台门。
而这一桥一弄,相传都与西汉会稽太守朱买臣有关。据传,西汉会稽太守朱买臣年轻时生活非常贫困,以砍柴卖钱为生,其妻崔氏不耐清贫,嫌其没有能耐出息,执意要与朱买臣离婚,逼着他写休书离婚,另嫁一位木匠。
朱买臣“休妻”后依然苦读不休,笔耕不辍。后来终于经过同乡严助推荐,到朝中做了中大夫,向汉武帝进献平定东越的计策,获得信任,出任会稽太守。当朱买臣骑马衣锦返乡的消息传来,前妻崔氏悔恨不已,便躲在弄口张望,当遇见朱买臣时,表示自己错怪他了,请求复婚。
朱买臣听后用盆子在河中汲了一盆水,倾倒在路边地上,对前妻崔氏言,若你能将倒在地上的水收复至盆内,我就再娶你。崔氏见事已如此,无法挽回,只得羞愧而去。
◎ 在鲁迅故居四周,围绕“覆水难收”这个典故,有地名张马弄、张马桥,汲水弄、仰盆桥、覆盆桥、望郎桥。
后人便把崔氏在弄口张望朱买臣骑马衣锦返乡的弄堂就叫张马弄,弄口的桥称为张马桥,汲水的地方叫汲水弄,附近有两座小桥就叫覆盆桥和仰盆桥,可惜覆盆桥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经拆毁无存了。而整个传说故事,就是“覆水难收”这成语的典故。
《嘉兴历代先贤像传·朱买臣》现藏于嘉兴美术馆
No.04马 臻
- 马臻路 鉴湖前街 跨湖桥 -
千金不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鉴湖。鉴湖之始,源于一人,他便是“鉴湖之父”——马臻。
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马臻任会稽太守,自此和绍兴情缘千年。到任之初,马臻就对地方农田水利进行详尽考察。为消除越地旱涝之灾,发动会稽郡13县的民力筑堤建湖,纳山会平原以南的稽北丘陵三十六源之水,兴建了鉴湖。
◎ 马臻(公元88—141年),字叔荐,扶凤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时期著名水利专家,官至会稽太守。
但马臻因创筑鉴湖淹没了一部分冢宅和田地,得罪豪绅,被诬陷获罪。永和六年(141),马臻被处以极刑,车裂于市,剥皮揎草,终年54岁。而那纸千人签名的诉状,事后查出不过是豪绅用一堆死人名字拼凑出来构陷他的伪证。
马臻蒙冤被*后,山阴老百姓感激马臻的功德,冒险将马臻遗骸洛阳迁到了山阴,在鉴湖边建墓立祠。
鉴湖前街面朝鉴湖源头,是通往快阁苑、越西路和胜利路的交通要道,马臻墓就位于东跨湖桥畔。而马臻路便是因纪念马臻而得名。
No.05王羲之
- 笔飞弄 笔架弄 题扇桥 躲婆弄 金庭观 -
一千六百多年前,王羲之在兰亭写下《兰亭集序》的故事尽人皆知,而他与绍兴的故事远不止于此。
在绍兴书圣故里,西街中兴路口有一块书圣故里简介牌,上面有这样一段话:“在小巷里穿行,随时可听到古老的传说故事,戒珠寺、题扇桥、躲婆弄,书圣王羲之的旧闻轶事使街区一步一景,处处渗透着浓郁的文化。
题扇桥现桥为清道光八年(1828) 原址重修,相传和晋代右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有关。
相传,王羲之每次从宅第出来途经蕺山街走上小桥,总看见有位老婆婆在桥头摆小摊卖六角扇,但买的人却很少。有一天,王羲之又过小桥,见婆婆守着扇摊,一脸愁容,顿生恻隐之心,所以提笔在她的扇子上各题了五个字。老婆婆看到了,脸上立刻露出了愤怒的神色。
王羲之笑着对她说,你只要对人说这是王右军题的字,每把扇子必能卖出百钱的好价格。老婆婆将信将疑,按照王羲之的嘱咐卖扇。不一会儿,由王羲之题过字的扇子便被行人抢购一空了,有的甚至还多给了一些钱,老婆婆高兴得嘴巴也合不拢了。从此以后,这座桥就被称为题扇桥了。
而躲婆弄的来历,也与这个故事有关。王羲之好心帮老婆婆题字,让她的扇子销量大增。于是,老婆婆又编了许多扇子让王羲之题字,王羲之知情后忙从边门溜到一条小弄里躲着,等到老婆婆走了才回家。那条小巷子,后人便称它为“躲婆弄”。
笔架桥和笔飞弄的来历,就更有意思了。王羲之不肯把字轻易送人,却仍有人求字。有一富商做通了王羲之邻居老大妈的工作。几日后,大妈怀抱大白鹅,来到王羲之家中,王羲之爱鹅,特别开心,愿为大妈写几个字。大妈依富商要求,要王羲之写几个字。
当富商去老大妈家拿字时,刚好被王羲之撞见,王羲之极度懊恼,连声说“我今后再也不写字了!”于是一把抓起那支笔,向书桌上一掷。不料,那笔从桌上弹起,穿破窗纸,沿着窗外弄堂向前飞去。
这条弄堂,后人就把它称作“笔飞弄”。弄堂的北端有一桥,笔在桥上停了下来。于是被后人叫做“笔架桥”。现在桥已拆去。笔架桥地名仍在。
戒珠寺是王羲之故宅,在西街上,蕺山街北端。古宅所以名称戒珠寺,还得从一段历史故事讲起。相传王羲之住在此宅时,曾失落一颗自己非常喜爱的明珠,当时怀疑是一位与他过往甚密的老僧所窃。老僧得知自己的友情被怀疑后,也不作任何解释,只是郁闷不乐,最后含愤而死。
事后发现,明珠原为王羲之家中的白鹅所误吞。王追悔莫及,舍宅为寺以纪念老僧,并亲题“戒珠讲寺”匾额,表示戒绝玩珠之癖的决心。
除此之外,还有位于嵊州东三十五公里处的金庭镇。原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故宅。五世孙王衡于此舍宅为观修炼,称名金真馆,后改称金真宫;唐高宗时赐名为金庭观。
No.06贺知章
- 学士街 至诏湾 贺秘监祠 -
学士街,是一条曲折形的道路,西起新建北路,向东行折而往南至劳动路。因唐代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贺知章行馆位于此处,故得名“学士街”。
◎ 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诗人、书法家。
宋乾道中,绍兴知府史浩为纪念贺知章等绍兴先贤,上奏将位于五云门外贺知章故宅中的千秋观旧额移建于今学士街的贺知章行馆内。这所祠堂被人们俗称为先贤堂,因唐玄宗曾授贺知章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人称“贺秘监”,后人将该祠堂名为贺秘监祠。
贺知章在世时,他的才华曾受到唐玄宗的称赞,赐他为皇太子右庶子,充侍读。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即贺知章去世十四年之后,唐肃宗李亨念当年贺知章曾任自己侍读的旧情,下诏追授贺知章为礼部尚书。
唐代使臣奉旨传诏,诏书从长安一直送到贺知章的家乡。据传,唐代使臣是换乘舟船而入越州(今绍兴)。后人遂将当年使臣手捧诏书乘船上岸的地方称为“至诏湾”。民间曾讹传为“猪爪湾”。
No.07李 邕
- 北海桥 北海桥直街 -
绍兴本无海,但以“北海”命名的地点多不胜数,北海桥、北海直街……而绍兴北海之名,并不来源于海,而是源自一个池塘,更确切的说,“北海”是人名,并非地名。
“北海”即唐代书法家李邕的别称:李北海。
◎ 李邕(678年—747年),字泰和,广陵江都(扬州江都区)人, 唐朝大臣、书法家,文选学士李善之子。李邕出身江夏李氏,博学多才,少年成名。起家校书郎,迁左拾遗,转户部郎中,调殿中侍御史,迁括州刺史,转北海太守,世人称其“李北海”。
相传,李邕在绍兴为官时居住在现在北海桥附近。他打算在绍兴落脚,安度晚年。相中一块地方,遂挖了一个大池塘,种上荷花,并打算在边上造一幢房子为今后自己所居住,李邕死后,绍兴的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个池塘叫做“北海池”,这就是如今绍兴国际大酒店内的“北海池”的由来。
之后附近的桥、路和街道也都以此命名,北海桥、北海路、北海畈、北海桥直街,足以证明当时的越郡人对李邕这位地方官和书法大家的敬仰和爱戴。
No.08李显忠
- 武勋坊 -
绍兴古城的西小河西侧有一条名为“武勋坊”的道路。南宋时期,“武勋坊”为绍兴府城内的坊名,后来演变成了路名。
这条五百米左右的小路,与南宋名将李显忠的故事有关,这位与岳飞、韩世忠等齐名的抗金名将,曾在绍兴府城西小河旁居住,淳熙四年(1177)初,孝宗为李显忠府第赐名“武勋”,以彰其功。
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绍兴知府汪纲将绍兴府城内的行政区域作了重新编制,共设五厢九十六坊。“武勋”府第所在的地方,被命名为“武勋坊”,属第四厢。
明代神宗万历年间,城内坊数并减,武勋坊始作为路名保存至今。旧时,武勋坊为一条临河道路,河东端与西小路相连处建有武勋桥,河西端建有思桥,其地名出典均与李显忠有关。
No.09陆 游
- 梅园弄 香桥 春波桥 春波弄 -
梅园弄和香桥都位于蕺山历史文化街区中,梅园弄由大梅园弄和小梅园弄两条巷弄组成。相传,陆游曾在此筑园植梅,并在园中赏梅、咏梅。每当园中梅花盛开,馨香四溢,站在梅园东侧的桥上,便能闻到这醉人的花香,后人遂将梅园旁的两条巷弄称为“大梅园弄”和“小梅园弄”,将梅园旁的这座桥称为“香桥”。
春波桥位于春波弄北段,跨鲁迅路河。旧时,春波桥并非叫“春波桥”,而叫“罗汉桥”。
◎ 在晋·义熙十二年(416)时,有一位姓郭的将军在沈园对面建了一座绍兴著名的佛教建筑禹迹寺,为纪念大禹而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因寺里有五百罗汉,便将这座桥称为“罗汉桥”。《越中杂识》云:“俗名罗汉桥,在禹迹寺前。”
“春波桥”之名是因后人有感于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故事,以陆游《沈园》诗中“伤心桥下春波绿”,将沈园北侧的罗汉桥改名“春波桥”,将桥南的一条巷弄称为“春波弄”。
陆游曾带着唐婉去禹迹寺拜佛,希望佛祖保佑陆游高中状元。当他们回家时,想起寺庙旁有一座石桥,听说风景十分优美,便来到罗汉桥上。两人看着河里的鱼儿相映成趣,夕阳西下,陆游向唐婉表达爱意,将母亲赠予的凤钗送给唐婉,并亲手为她戴上。
陆游初娶唐琬,感情弥笃,但其母不悦,迫使两人分离。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春,陆游游览沈园,巧遇唐琬,不由惆怅万千,提笔在墙上写下《钗头凤》。
宁宗庆元二年(1196),72岁高龄的陆游再游沈园,来到罗汉桥时,想起自己与唐婉之间曾经的恩爱情形,悲从中来,便写下一首《沈园》七绝: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No.10朱 赓
- 和畅堂 -
和畅堂,是和畅堂路的略称,系一条东西走向的道路,西起环城西路,东至解放南路。和畅堂原是朱赓逍遥客堂的堂名,以王義之《兰亭集序》中“惠风和畅”一词命名。后人为纪念他,遂将逍遥楼前的一条路以其堂名“和畅堂”命名。
◎ 朱赓(1535年8月12日-1609年1月4日),字少钦,号金庭,浙江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朝内阁首辅。朱赓出生官宦之家,生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其父公节曾任泰州知州。
秋瑾故居内和畅堂
朱赓在就任礼部尚书时,其继母病故,他按明朝制度丁忧回到了家乡山阴。丧期满后,朱赓未接到让他回朝复职的诏书,便在城内塔山南麓建造了一座读书别业。
朱赓认为远离政事在家乡安心读书,与志同道合者饮酒赋诗,畅叙胸怀,堪称逍遥快乐,于是便将别业取名为“逍遥楼”,将楼中客堂取名为“和畅堂”。
????
你还知道哪些典出名人的绍兴地名?
留言区见!
● CREATE/今日内容
EDITOR/编辑Ding
PHOTO/摄影 Gaga/QJD/越西航拍小能手
Shmily/阿栋/林深不见鹿
绍兴建设/网络等
CHECK/审核卡西
REFERENCES/参考资料 《绍兴地名典故》
绍兴建设/绍兴文旅发布
生活北海/网络等
● MORE/往期精选
● CONTACT/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