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学还是不学?(5)不学琴学啥?——STEM 体育

钢琴,学还是不学?(5)不学琴学啥?——STEM 体育

首页模拟经营我要滑旱冰更新时间:2024-06-30
钢琴,学还是不学?(5)不学琴学啥?——STEM 体育

原创 Chairman Rabbit tuzhuxi 2024-04-10 08:45 广东

兔主席 20240410

按:有的人问,最近国内国外议题很多,你为什么突然要花很多时间与篇幅写钢琴及孩童教育?回答是,我是一个父亲,很重视自己孩子的教育,我也特别考虑能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应未来时代的教育,不仅关乎我自己,也关乎于这个国家。据说中国有2,000万学钢琴的儿童,每几个小学生中就有一个在学钢琴,覆盖率之广,渗透率之高,或为全球之冠。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是:在步入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全社会寻求新质生产力转型、新生代年轻人面临未来空前激烈的人才竞争的年代,中国家庭的课外教育资源投入还停留在一两百年前的欧洲中产家庭,到底是否合理?我们的教育是否与时俱进?我们是否在让自己的孩子做好准备?我们是否会让孩子被时代淘汰?我们在本篇接着讨论,如果不学钢琴(或其他学习周期较长的乐器的话),应该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在上篇说完了音乐教育后,我们再探讨一下非音乐类教育

1.普通人家庭为什么要学钢琴?从18-19世纪的欧洲到当代社会

2.钢琴教育为什么如此受到当代中国家庭的欢迎

3.钢琴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4.哪些家庭和孩子更适合学钢琴?

5.不学钢琴的话,学什么?

1)音乐教育

(接上篇)钢琴,学还是不学?(4)不学琴学啥?——音乐篇

2)非音乐教育(音乐以外的其他学科及爱好)

第一部分:框架

从国家角度看,中国要在未来与美国等世界强国竞争博弈,就要有面向未来的人才储备;要有这样的人才储备,就要有相关的教育体系支撑

从家长(及孩子自身)角度看,孩子长大后要面临未来时代的激烈竞争,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刻舟求剑,而要考虑未来时代图景,让孩子在能力建设上即对未来做好准备。这里,可参考笔者文章《AI时代的三大能力(暨教育目标)——关于AI与教育的问答》。文章认为,在现有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面向主导的时代,人才还需增加、增强“两大类”、”三大领域”的核心能力:

“两大类”,即“硬技能”、“软技能”;

“三大领域”,即“会用AI”、“用好AI”及社会心理/情感、情商类能力。

具体如下图:

在给孩子选择课外学习及课程时,建议考虑:所学内容,所培养的技能,第一,是否能够帮助实现上述能力目标?第二,是否不仅帮助有限,而且产生矛盾?产生矛盾的时候,就是将孩子大量时间投放到不能形成上述能力的学习内容中去。

第二部分:具体课程/领域

以下,主要指孩子需要在一段时期里进行系统化的、专注的投入成片时间的课外学习课程。不包括业余爱好部分。

a)STEM/“科创教育”/机器人/人工智能大类

所谓“STEM”,即science(科学), technology(技术), engineering(工程),mathematics(数学),从内容上看,大致相当于中国以前说的“理工科”;从形式上看,STEM的核心是打破传统课堂里的学科教学,而进行一体化、实现跨学科融合的教育,以真正增加孩子对相关学科的理解,培养综合能力素质。此概念已进入中国十多年。从国家到地方教育部门都推出了许多举措,一些课程也已进入国内的中小学课堂(尽管质量参差不齐)。

驾驭人工智能是未来的核心技能,而孩子接触人工智能往往从机器人/编程开始。这里,我们将面向儿童的机器人/编程类课程归到STEM大类里。

关心教育的家长们对STEM应该都是不陌生的,本文无意进一步介绍STEM,只是指出,十多二十年前,大多数家庭可能认为乐器是孩子成才的必修课;在今天,STEM及人工智能才是必修课。现在,除非孩子展现了惊人的音乐天赋(参考《钢琴,学还是不学?(3)哪些人适合学琴》,否则大多数孩子不应当将宝贵的成长时间大量投入到学习传统乐器上,而应学习大类STEM课程,让孩子从小就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加对科学常识的了解,提升对科学知识的领悟力,辅以培养一定的动手能力。

对于上述概念,大多数家长都能很容易理解的,具体如何转化到课外课程,就要看各地能够提供的教育资源了。

我的孩子上过几个STEM类课程。在选择课程时,我会参考以下因素:

——在更小年纪(例如4~6岁),以动手接触物理世界为主。STEM是需要孩子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力水平的,年纪太小无法学习。对于更小的孩子,可能就是动动手(DIY)类的东西,这个范围就极广了,最经典的形式是乐高等积木游戏,其他的,从玩橡皮泥到烘焙都算——凡需要孩子动手,接触物理世界,创作或改变物理形态的事情的都算。从这个角度讲,绘画也可归为此类(后面会单讲绘画)。更广义的,各种户外活动都算,例如徒步、采摘、骑自行车,这些都是孩子探索物理世界、形成认知的过程,里面无非是有的活动复刻色彩重一点(例如依样子搭建乐高模型),有的创作色彩重一点(例如绘画)。问题是:大多数这些活动属于休闲活动或兴趣班范畴,无法转化成系统性的“课程”。这个时候,有些家长会错误地认为业余爱好或兴趣班意义不大,属于浪费时间,应让孩子尽早的进入一个“赛道”,这个时候就最容易选择的就是钢琴,一举“入坑”。

——孩子稍微大了一点,可以参加各类科学实验课。这类课程主要面向低龄小学生,要看所在地是否有相关的资源。课程的特点:1)介绍基础的科学和工程学原理,帮助孩子建立基础认知及兴趣;2)一定要包括自己动手的科学实验及自制(DIY)内容,而不能变成听黑板讲课甚至是网课;3)多个小朋友一起参加,有团队性和社交性;。这类课程实际上已经嵌入到一些小学的基础课程教学中。依各地教学资源情况,可以给孩子在课外报这样的班。

——孩子再大一些,就可以上机器人课及编程课。机器人课,孩子动手搭建各式复杂的工具(“机器人”),需要熟悉掌握各种构件及其背后的物理常识。再往高阶,工程和DIY的属性变弱,编程属性增强,就是编程课。机器人和编程在国内是“大赛道”、“显学”,重要性不需多说。但这些课都要“因材施教”,大多数孩子对入门/低阶课会感兴趣,但到了高阶课程,就需要有一定的天资禀赋,而并不是所有孩子都有适应高阶学习的禀赋,这时一定要依孩子的具体情况决定学习计划。

——STEM/机器人/编程课程与“人工智能”的结合问题:

其一,机器人/编程课:早在2017年,国务院就引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提出:“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游戏的开发和推广。”这里面提到,第一,在中小学就要开始学人工智能课程;第二,人工智能教学的落地主要就是编程;第三是教学软件和益智游戏是很重要的教学载体。因此,“人工智能从娃娃抓起”,基本就是学习上STEM/机器人/编程类课程

其二:关于“生成式AI”的探讨。生成式AI的核心是让孩子通过调整对AI的输入改变产出,是可以锻炼创造力的。Sora已经举办了一些竞赛,让孩子自制视频。问题是:生成式AI有许多形式,文字、图片、视频及音频。人类只能控制输入,其他的基本就是AI包办式。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是否应该让他接触生成式AI?何时接触是“过早”接触?还有,像GPT文字AI,什么问题都问AI,那孩子不是成了傻子了么?对这个问题是有争议的。我个人的看法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可以有限接触简单的图片或视频生成AI,至于系统性的使用,特别是文字AI,则应等到孩子更大的时候。但在可见的未来,生成式AI将“植入”我们生活的全部,从手机,电视、电动车到随便一个电器,生成式AI将无处不在,孩子一定可以接触到,家长根本管不住。这些是未来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人们不妨将其作为确定会发生的事情,然后坦然面对。

一点讨论——关于奥数:

STEM里面的“M”指的是数学,那么孩子是否应该上奥数课呢?以下是我的一点看法。奥数有许多的优点,例如它的教育/训练是成体系的,有竞赛机制,能与孩子的升学直接挂钩。但奥数也是存在许多问题的。实际上,我们身边许多人都小时候都尝试过奥数,很多孩子上几节课,或者上个一年,就放弃了,并且自觉“不聪明”,“不是这块料”,“没这个脑子”。事实是:奥数更适合智商较高的人群,但不使用于所有人。奥数中天资的成分是不能简单通过后天培训就能提升的。表面上奥数是一个课程领域,实质上它更像一个选拔机制,可以以最快的速度筛选智商最高的人群。对于高智商的孩子来说,马上就可以从奥数中获得成就感,因为你能做出别人做不出的题来。而对于天资普通的人,不仅缺乏乐趣,而且马上会收获“挫败感”,孩子会自我怀疑:自己“原来很笨”,“并不聪明”,“不是学习的料子”。这时孩子去学习奥数只是做了“分母”,成就的是分子——少数的高智商人群。

这里,我以为应当要看到三条。

第一,孩子学习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一方面也是获得心理健康。孩子应该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而不是获得挫折感。所以,首先必须选择孩子有兴趣,展现了一定的天资禀赋,真正适合孩子的领域/赛道。否则,孩子在学习中会非常痛苦,过程中还会不断摧毁自信(“别人都学得好,自己硬是学不好,是不是自己太笨”)。这个道理适用于奥数,也适用于学琴及其他学科。

第二,父母的任务是:帮助孩子在适合自己的赛道/领域上,一点一滴,一小步一小步地取得进步,培养技能,收获成就感,建立自信。这时,教育的目标实际上是帮助孩子成就人生。这需要父母细致的观察、长期的陪伴,要求父母有成熟的心智及巨大的耐心。父母切不能短视急躁,更不能拔苗助长。

第三,奥数是非常考验智商的,基本就是智商筛选机制。但要看到,在AI主导的未来时代,人类的智商并不是造就成功的唯一能力,甚至不是最大的能力——情感、“逆商”都很重要。如果说奥数可以帮助选拔智商,那么情商靠什么选拔呢?逆商靠什么选拔呢?且不论选拔机制,至少要有一套能力培养体系吧。即便不论能力培养体系,至少要有这样的教育意识吧。所以,父母对奥数要理性看待,有天资的孩子,可以让他读奥数,对缺乏天资的孩子,不用逼他学奥数,更不要通过奥数去论断孩子。

b)体育运动、身体练习(physical exercise, PE)等

这里包括所有涉及身体运动的活动(例如舞蹈)。

运动对孩子有诸多的好处:

——强身健体:包括心肺健康、肌肉骨骼、健康体重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提升身体灵活性、平衡性、柔韧性、协调性:因为钢琴涉及双手演奏,因此有些家长让孩子学琴,也是为了提升左右协调能力,认为这能开发智力。其实多搞点运动就可以了。关于左右协调问题后面会单独介绍;

——提升形体吸引力:身体、身形、仪态对于人的自我认识和自信都很重要。体育运动可以帮助塑造形体。像舞蹈这样的运动还能帮助孩子带来很好的身体姿态;

——保护视力:埋头学琴,十个人九个近视。为了保护视力,孩子需要户外活动;

——提升专注力:体育活动能够提升孩子的专注力/注意力,最终也有助于案头课业学习;

——提供放松及情绪稳定:成年人工作压力大也会跑跑步健健身。体育运动可以帮助稳定情绪(背后有生理基础,如血清素、内啡肽等)。孩子如果爱上运动、擅长运动,将终身受益;

——有利于睡眠:身体运动有利于睡眠,而儿童成长非常需要健康的睡眠;

——培养自律性及意志力:体育运动能够帮助培养孩子的自律、坚持、耐性、意志力。有的家长让孩子学琴也是为了练这个,说能够培养自律性、纪律性。如果这么考虑,那为何不让孩子去多运动呢?一样可以达到这个效果。而且与学琴的区别是:孩子享受运动,能从运动中获得诸多快乐和好处;而学琴,如果不是孩子自发,而是由父母看着的,那只是父母逼孩子忍耐接受,孩子并不快乐,甚至可能影响亲子关系;

——培养“逆商”:许多运动是带有博弈性、对抗性的,有一对一的竞赛,也有团体竞赛。这些运动都能帮助孩子接受挑战、适应挑战、习惯挑战,接受成功与失败,从中成长。“逆商”是孩子应对未来挑战的重要素质:

——社交属性:与学琴的“单干户”不同,许多运动是有很强社交属性的,孩子们在一起学习,然后有一对一的竞赛,或多对多的竞赛,这些都能帮助孩子结交朋友、提高社交技能。社交技能是孩子未来要掌握的极为重要的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及领导力:如果参加的是团体体育运动——例如各种大型球类——则能帮助孩子掌握团队能力:与队友建立共同的目标,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最终实现成果。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通过运动,孩子可以培养社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而这些技能在未来AI主导的世界里极其重要。

我们再看看未来时代需要具备的一些核心能力:

社会心理能力中的自我意识、自我情绪管理、驱动力、沟通、合作、领导力……这些质素、能力与体育运动是有高度相关性的,应该着重在孩子阶段培养。

让孩子接触体育运动,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是让孩子接触尽可能多的体育活动,开发孩子的兴趣,找到孩子的兴趣;

第二是要从孩子自身的兴趣出发,同时结合考虑其性格。举例,击剑是个很好的运动,锻炼身体灵活性、平衡性,也比较安全。但它是一个一对一对抗、立分输赢、对抗性极强的运动。有的孩子天生性格是避免冲突的,可能就不适合这种运动。这里只是举个例子。

第三是要看到体育运动、身体运动可以给孩子带来的综合好处,因此,强身健体是基础,在选择具体运动的时候,也应考虑运动能否拓展孩子的综合能力,例如自律、坚韧、意志力 、社交能力、团队能力等等。搞体育运动,就是在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既是为了自己的身体,也是为了收获更多的技能,为了更好的融入社会。

第四是可以结合孩子的兴趣,挑选一些“赛道型”运动,赛道型运动,即可以通过考试或比赛实现晋级,不断获取更高的荣誉。这和学琴考级是一个意思。但在过程中,也要结合孩子自身的兴趣、主观想法及其他客观条件,能进能出,避免因沉淀成本陷入路径依赖,无法“出坑”。

除了上述以外,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考虑因素,例如要结合孩子身体的成长发育;要考虑运动的安全性;要考虑经济条件等等,不一而论。

关于一些具体运动的讨论:

游泳:游泳除了强身健体、有利于塑造型体外,还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建议在较早的时候即让孩子熟悉水性,学习各式泳姿。

滑(旱)冰:滑冰能够提升身体协调性、平衡性、“身体情商”,而且是一个非常愉快的运动,能够帮助孩子放松、带来情绪价值。在孩子较小的时候,就可以学习滑冰,而且可以快速掌握。其中,滑旱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要有一双旱冰鞋就可以滑,对场地要求低,因此成本也低。溜冰也可以学,比滑雪安全一些,缺点是对场地有要求,成本更高。学好溜冰后,可以接上其他冰上运动,从花样滑冰(接近舞蹈)到冰球(球类团体运动),但这些也需要有物理条件,成本要求较高。

舞蹈:舞蹈能够锻炼身体,塑造形体,而且给孩子带来很好的身体仪态,帮助孩子塑造自信。与一般的身体运动相比,舞蹈还有一个特别的好处,即往往与音乐有较高的结合度,伴随音乐起舞,能够增加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最后,舞蹈一般也有较强的社交属性。

武术(搏斗类):运动大多可以健强体魄,有利于孩子自我方位。如果能再接触学习一点武术就更有帮助了。男女都可以学,可能尤其是男孩子,因为相对女生,男生更易在学校遭遇身体霸凌。学一点点武术,可以保护自己,并也提升自信心。

本篇小结:

在中国,孩子进入初中后课业就很重了,一般很难再维持课外学习,所以,小学及学龄前阶段是大多数孩子十分宝贵的课外学习阶段,一定要好好加以利用。

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孩子选择课外课程,可能需要考虑几方面的内容:

一是能不能帮助孩子培养健康的体魄;

二是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是否可留存(每个课时中,孩子是否可获得具体、可留存的知识收获);

三是能不能帮助孩子培养建立适应未来时代的知识及技能;

四是能不能帮助培养孩子的持续学习能力及自驱力;

五是能否具有社交功能,包括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及社交技巧;

六是基于以上,哪些课程能够更好地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

综上,在面向未来时代的今天,除了少数有超凡音乐禀赋、生于音乐世家的孩子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学乐器,大多孩子应当将主要的课外学习精力放在两个大类活动上:一个是STEM ,一个是体育。

下一篇将介绍其他一些课外学习活动。

(未完待续)

钢琴,学还是不学?(1)从19世纪的欧洲家庭到今日社会

钢琴,学还是不学?(2)钢琴为何在中国这么火,以及钢琴教育的问题

钢琴,学还是不学?(3)哪些人适合学琴

钢琴,学还是不学?(4)不学琴学啥?——音乐篇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