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创造力?这3点很重要丨21读书

如何提高创造力?这3点很重要丨21读书

首页休闲益智尤里卡大冒险更新时间:2024-09-20

每周一本书

让阅读,丰满人生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里,很多人不再重视好奇心,不再保持童真,甚至不再拥有无聊的时间,而这三者却恰恰是产生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21读书

来源丨本文内容综合选自《像火箭科学家一样思考》

编辑丨阿巷;实习生思纯

图片来源丨图虫创意,视觉中国

思想似乎在空闲的时候变得活跃。

题记

如果我追逐一束光,结果将会怎样?

16岁那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而此前,他刚从一所强调死记硬背、缺乏想象力、扼*创造性思维的德国学校辍学,而他的下一个求学目的地,是一所崇尚改革的瑞士学校。该校以约翰·海因里希·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的教学原则创立,他倡导通过可视化手段学习。

到了学校后,爱因斯坦把裴斯泰洛齐的教学原则付诸实践,想象自己追逐一束光。他认为,如果他能够追上那束光,就可以看到一条静止的光束。该想法与麦克斯韦关于电磁场振荡的方程式相矛盾,造成爱因斯坦自称的“精神紧张状态”。这种状态持续了10年时间,最终催生了狭义相对论。

后来,爱因斯坦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一个在封闭房间里自由落体的人是否能感受到自己的重量?正是这个问题,产生了广义相对论。

思考是人类所拥有的最伟大的能力。而如今,很多工作环境正在阻碍着人们进行思考,破坏着人们的创造力。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里,人们不再重视好奇心,不再保持童真,甚至不再拥有无聊的时间,而这三者却恰恰是产生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1.不要逃避好奇心

猫能否同时处于生死叠加的状态?这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通过一项著名的思想实验提出的问题。他做这个实验的目标是扩展量子力学所谓“哥本哈根诠释”的范围。

薛定谔将哥本哈根诠释应用在一只猫的身上。在他的思想实验中,一只猫被放置在一个密封的盒子里,里面装着一小瓶有毒的放射性物质,当放射性物质开始衰变时,就会随即释放出来。

如果你相信哥本哈根诠释的话,在盒子打开之前,猫就处于一种生死叠加的状态。只有当有人打开盒子时,猫才会呈现生或死的状态。

这个实验除了证明了“哥本哈根诠释”的不合理性外,还产生了另一个结论:

*死猫的不是毒药,而是好奇心。

多管闲事者打开盒子,想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就像孩子在圣诞节前的晚上偷偷打开礼物一样,正是这种行为*死了猫。

在英语中,有一个成语专门用来表述这个观点:好奇心*死了猫。俄罗斯人的说法则更具戏剧张力:“好奇的芭芭拉在市集上被人撕掉了鼻子。”

人们之所以不鼓励好奇心,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这需要承认自己无知。

若我们问一个问题,或者提出一个思想实验,就意味着我们不知道答案,所以我们很少有人愿意这样做。由于担心别人觉得我们很蠢,我们认为大多数问题简直太简单了,不值得去问,于是就不做这件事。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快速行动、打破一切”的时代,好奇心似乎是一种不必要的奢侈品。随着“清空收件箱”思潮的兴起,以及人们专注于喧嚣的生活节奏和执行力,效率似乎才是答案。

我们顶多在口头上鼓励好奇心,但在实践中却反其道而行之。

有人对16个行业的员工进行了一项调研,结果发现,“尽管65%的人说好奇心是产生新创意的必要条件,但几乎相同比例的人觉得自己无法在工作中提出问题”。

在同一项调研中,虽然84%的受访者说他们的雇主书面上鼓励员工保持好奇心,但60%的员工在实践中遭遇障碍。

我们没有把好奇心变成常态,而是等到危机来临时才变得好奇。

只有在被解雇时,我们才开始思考其他职业规划;只有我们的企业被一位年轻、斗志昂扬、充满渴望的竞争对手扰乱时,我们才会把员工召集起来,花几个小时做些“创造性思考”,但这样做只是徒劳。

我们还认为,思想实验需要做复杂的思想训练或者靠天赐的灵感。我们告诉自己,如果这个问题值得问的话,某个比我们聪明得多的人一定早就问过了。

但是天才并不垄断思想实验——没有被选择的少数。你不需要拥有像爱因斯坦那样仿佛通了电的乱糟糟卷发,就可以进行思想实验。你可能没有意识到,但是我们都是实验者,这些实验都潜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

调查和实验看似不必要,可它们恰恰是领悟事物真谛所需的。

乔治·萧伯纳曾说过:

“很少有人一年思考两三次以上。我每周思考一两次,就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

萧伯纳知道,忙碌和创造力是彼此对立的,你不可能在清空收件箱的同时产生突破性想法。你得未雨绸缪,现在就变得好奇起来,而不是在危机不可避免地出现的时候。

2.保持童真

虽然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思想实验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但我们在孩提时代就掌握了这项技能。

在世界用事实、备忘录和正确答案把我们塞满之前,我们被真正的好奇心所打动。

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凝视着这个世界,不会把任何事情视为理所当然。

我们无忧无虑,不知道所谓的社会规则,把世界看作我们的思想实验对象。

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不是假设我们知道(或应该知道)答案,而是表现出学习、实验和吸收的*。

我最喜欢的一个例子就是: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专心画画,一位老师在教室里四处走动,检查孩子的画作。

“你在画什么?”他问一个学生。

那个女孩回答说:“我在画上帝。”

老师深感震惊,因为幼儿园的标准课程并没有教孩子们画上帝。

他说:“但没人知道上帝长什么样啊。”

女孩回答说:“他们一会儿就知道了。”

孩子们凭直觉掌握了一个大多数成年人无法理解的宇宙真理:世间一切都只是游戏,一场宏大且奇妙的游戏。

在儿童流行读物《哈罗德的紫色蜡笔》( Harold and the Purple Crayon )中,4岁的主人公具有通过画画来创造事物的能力。

前方没有道路时,他就画一条路;

没有月亮照亮道路时,他就画一个月亮;

没有树可爬时,他就画一棵苹果树。

在整个故事中,他的想象力创造了事物。

思想实验就是你自己的现实扭曲力场,你自己选择的冒险游戏,你的紫色蜡笔。

紫色蜡笔是爱因斯坦最喜欢的科学工具,甚至成年之后仍然随身携带着它。正如他给一位朋友写信时说的那样:“在巨大的奥秘面前,你我永远表现得像充满好奇心的孩子。”

几个世纪前,据说牛顿曾形容自己就像“在海边玩耍的孩子……而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完全未探明的真理之海”。

虽然爱因斯坦和牛顿保住了孩子般的好奇心,但大多数人却失去了它。

我们墨守成规的教育制度旨在培育大量产业工人,承担部分责任(正如“没有人知道上帝长什么样”)。

我们天生的好奇心也被忙碌、善意的父母所抑制,他们认为一切重要事项皆有定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进入成年,助学贷款和房贷压力加大,我们的好奇心被自满所取代。我们把聪明的冲动视为美德,而把顽皮的冲动视为恶习。

但是,顽皮和聪明应该是互补的,而非相互对立。换一种说法,顽皮可以成为通往聪明的入口。詹姆斯·马奇(James March)在他的开创性文章《愚蠢的技术》( The Technology of Foolishness )中写道:

“顽皮是一种故意暂时放宽规则的做法,以探索制定其他规则的可能性。”

他认为,个人和组织“需要不带任何充分理由的做事方式,这种做法方式不常用得上,一般情况下也不会用得上,但有时用得上”。只有对自己的信仰采取一种游戏的态度,我们才能挑战和改变它们。

3.多做点无聊的事

现代人已经渐渐失去了无聊感。

在难得的宁静时刻,我们几乎总会产生内疚感。当消息通知发出100分贝的警报声以寻求注意时,我们就觉得非要偷偷地看它们一眼才行——这样我们就不会错过信息了。

我们没有主动采取行动,而是花了大部分时间甚至大部分人生去做防御。

我们用同样令人分心的事物来安慰自己,可它们最终使我们感觉更糟。

我们的反应好比火上浇油,而不是把火扑灭。我们发送的每一封邮件都会产生更多的电子邮件,每条Facebook信息和每条推文都给了我们一个再次使用应用软件(App)的理由。这是一种西西弗斯式的折磨——我们永无休止地将一块巨石推上不可能到达的山顶。

“无聊”现在处于一种濒临绝种的状态,这并不是一个好趋势。如果没有无聊,我们的创造力就会因为没有派上用场而退化。

“我们淹没于大量信息之中,与此同时,我们又渴望智慧。”生物学家E.O.威尔逊(E. O. Wilson)说道。

如果我们不花时间去思考,不停顿下来去理解和深思,就无法找到智慧或形成新的想法。

最终,我们还是继续采用了首先进入脑海的解决方案或想法,而不是继续研究问题。但是,那些值得解决的问题是不会立即产生答案的。

作家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说过:

“首先进入脑海的想法永远不是最好的想法。最初的想法别人也能想到,它是我们经常听说的想法,往往属于传统思维。”

无聊时,我们似乎在浪费生命,但事实恰恰相反。

在一项研究中,两位英国研究人员经过几十年的调查,得出一个结论,即无聊“应被视为一种合理的人类情感,它对于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至关重要”。

陷入无聊之后,我们的大脑不再对外部世界产生反应,而是听从内心感受。这种心态释放出我们已知的最复杂工具,把大脑从收敛模式转换为发散思维模式。

当心灵开始漫游和做白日梦时,我们大脑中的默认模式网络便自动连接了起来,而一些研究表明,该网络在发挥创造力方面起关键作用。

当我们坐着不动的时候,就像一根能够吸引想法的磁力棒。正因为如此,人们经常用“顿悟”“灵光一闪”或“神来之笔”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尤里卡”(eureka)时刻——“尤里卡”是希腊语“我发现了”的意思。

思想似乎在空闲的时候变得活跃,而不是在艰苦劳动的时候。

爱因斯坦在做白日梦时得到了启示:一个自由落体的人不会感觉到自身重量,广义相对论由此产生。

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NielsBohr)想象自己“坐在太阳上面,所有行星都穿在一根极细的绳子上,围绕太阳转动,并发出嘶嘶声”,他由此想象出了原子的结构。

据说,阿基米德著名的“尤里卡”时刻就是在他洗澡放松的时候想到的。

下次你感到无聊的时候,务必抵抗住诱惑,不要主动去看数据或做一些“有成效”的事情。无聊也许是你能做的最有成效的事情。

赠书福利

世界正在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变化发展着,我们必须跟上步伐,不断地与它一起发展。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计算燃烧率系数或轨道轨迹线,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复杂和 陌生的问题。在没有明确指导方针且时间紧迫的情况下,那些能够像火箭科学家一样思考, 去解决问题的人享有非凡优势。

或许不能人人都成为火箭科学家,但人人都能拥有火箭科学家的思维。抛开艰涩的专业知识,隐藏在火箭科学一难懂学科背后的,是足以改变我们生活的、关于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深刻见解。

当你像火箭科学家那样处理日常问题,你将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质疑各种假设和陈规 旧习,并树立起自己的思维模式。当别人看到重重困难时,你看到的却是各种机遇,并且使 现实服从你的意愿。你将理性地处理问题,制订创新的解决方案,重新定义现状。你将开辟新的道路,找到方法来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难题。

《像火箭科学家一样思考》

作者:奥赞瓦·罗尔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社

现在,21君给大家谋福利啦,免费送书!

如何获得?

在本期周末读书下面留言,获得的读者将获得赠书一本,同时,21君会在前二名以外挑选部分留言走心的读者,也免费赠送《像火箭科学家一样思考》一本。

为了给读者提供更多的机会,每四期连续赠书的活动中,同一读者只能获奖1次(同一微信ID、手机号、地址均视为同一读者)

我们将在本文留言区公布获奖名单哟~获得赠书的小伙伴记得按照时间留下你的地址,逾时不候喔~(所以点赞前2的截止时间是10月19日20:00-21:00之间哟~注:准确的时间以21君的截图为准;如遇突发新闻也有可能提前截图。)

小伙伴们,你是一个有好奇心的人吗?来和我们聊聊吧~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