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记得几年前网络上广为传播的那段航拍视频呢?画面显示,三峡大坝下游水面上,密集的鱼群犹如漂浮的璀璨银河。其中鲢鳙与凤尾鱼欢快地穿梭游弋,有些更长达两米。如此震撼人心的画面,实在令人惊奇又疑惑,这些鱼群从何而来,为何聚集此处,对其他鱼种有没有威胁性,能否进行捕捞?
我相信这些疑问或许在您心中萦绕良久,今日恰逢其时,我愿意为您解答这几个问题,向您揭示三峡大坝下游鱼群背后的故事。在此之前,我想先向您抛出另一个疑团:三峡大坝究竟如何影响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与水资源呢?
三峡大坝作为全球最大的水利工程,横跨湖北省与重庆市,自 1994 年开工至今已历经二十余年时间,于 2009 年落成并于 2012 年达到了预期的洪水防备高度。其主要目的在于发电、防洪、航运以及调节水流。同时,三峡大坝也是我国倡导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中的代表作。然而,这座宏伟的建筑也给长江流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三峡大坝改变了长江流水的流速和方向,从而引起水流变化,水质恶化,河道冲淤严重。其次,它阻断了长江中下游及各支流间的自然连通关系,严重影响了周边湿地、洲滩、河口等生态系统职能的发挥。再者,由于大坝的存在,打破了长江流域水生生物的洄游路径和繁殖周期,使得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受到损失。
尽管如此,三峡大坝的出现亦带来了不少正面效应。其中之一便是三峡水库——一个人工内陆湖泊,由三峡大坝拦蓄而成。该水库位于长江上游,长约六百公里,占地约一千零八十四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更位列世界首屈一指的人工湖之一。其水域
辽阔,远离污染源,水质优良,适合各类淡水鱼类的生存。
众所周知,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同时也是渔业资源最丰富的河流之一。据统计,仅长江干線便有超过四百二十类鱼类在此繁衍生息,既有普通民众所熟知的鲫鱼、草鱼,也包括被誉为国宝级的中华鲟、长江白鲟等稀有品种。
这些丰富多样的鱼类在此时此地皆得觅得一席之地与独特角色。若是观看此番众多大小各异,形态不一的鱼儿共舞,您难免心存疑惑:这些凶猛猎食者是否会将其他各种鱼类尽数吞噬?会否破坏生态平衡?是否应无差别地钓起眼前这些庞大的鱼儿呢?
对此,研究人员给出了明确的科学解释:鱼群种类丰富乃是长江流域生态恢复的积极信号,无需过度干预,若有意捕捞亦不宜施行。鱼群数量激增并不意味着其他生物的消亡。自然界中,各物种间始终相互作用、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