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 题:视障孩子们的“指南星”
新华社记者赵旭
“预备,开始!”一间体育馆里,哨响清脆,两名小学生并排开启“青蛙过河”比赛,他们揪起各自身旁的红色棉垫,铺在身前供双脚站立,回身摸索到另一块儿棉垫再拎至前方,如此往复,朝终点进发。
到达终点的路径,直线距离最短。赛场上的孩子心里门儿清,却无奈一次次“偏航”。还好,站在终点线前方的老师们放声呐喊加油,孩子们找准“航标灯”,一次次顺利矫正方位。
“五一”假期前夕,北京市盲人学校召开运动会,除“青蛙过河”,还有“两人三足”、双人跳绳、音乐表演……出于安全考量,比赛项目大多设计为亲子运动,不少家长因工作安排无法到现场,青年教师们便齐上阵,陪学生们尽情“撒欢”,享受运动快乐。
“跳多少个没关系,中间断了我们接着再开始。你是最棒的!我们一起加油!”看到跳绳小搭档心生紧张,“95后”教师周星竹边为他鼓气,边带着他做热身练习。随着跳绳成功一起一落,学生紧锁的眉头舒展了开来。
三年前,周星竹从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毕业,由于机缘巧合她被普通小学录取,担任语文教师。命运的齿轮,总朝着心中念想的方向转动。工作两年后,她关注到北京市盲人学校招聘信息,毅然选择报考,重新拾起“更向往和喜欢的特教专业。”
回到特教岗位,她的工作少了些许传道授业解惑,更多则是帮助视多障孩子学习吃饭、上厕所等基本生活技能。“视多障的孩子除了视觉障碍之外,还伴随智力和言语障碍。”周星竹告诉记者,“我教过的一个孩子,曾经喝酸奶不会插吸管,我一遍遍带着他学。大概半年后,有一次在食堂看到他自己用吸管喝上了酸奶,我的那种成就感无法言说……回来当特教老师,我觉得很幸福。”
北京市盲人学校创建于1874年,距今已有150年历史。当前,这所学校主要为视力障碍学生,包括视多障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涉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及综合康复。
在这里,特教专业出身的青年教师张之宜,正带着孩子们探索“新奇天地”。
“有同学吃过三明治,但大家知道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吗?”劳动课上,张之宜从学生们感知世界的听觉和触觉入手,教他们感触西红柿、鸡蛋、面包片的物理形态,讲解食材内部构成和营养成分。这些孩子们不曾想过,自己会在课堂上尝试动手煎蛋、切西红柿、烤面包片,尝到亲手制作的三明治。
“他们看不到世界的五彩斑斓,但内心依然多姿多彩。做成一个三明治、一个小手工,我和学生们都能开心一整天。”张之宜说。
青春的赛道,充满尝试与挑战。正是选择迎难而上,才不断建构起花样年华。
三年前,张天羽从首都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毕业,选择跨界进入北京市盲人学校教书。在此之前,他很少接触到盲人。
“最开始没想那么多,看到招聘岗位就报了名。”他回忆,“来了后才发现,面前有‘一座山’——盲文怎么写?上课怎么教?如何跟学生们互动?”
学习和行动,是克服挑战和焦虑的“良药”。从简单的写盲文评语着手,他慢慢学会了中英盲文的读写方式。在前辈的指导下,他也摸索出教学的方式方法。采访现场,他还为记者展示了手刻盲文的技巧。“刻盲文要从右往左,盲文是镜像状态……”
在张天羽看来,他跨过了一座山,也推开了一扇窗,透过这个窗口,不断丰富认知和成长体验。“以前觉得这个行业很小众,别人问我还有点不好意思说。现在我总是主动跟身边的人讲起我的工作经历,让大家更多了解视障群体,了解特教领域。”
当前,我国正持续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像北京市盲人学校的青年教师群体一样,千千万万的特教领域青年奋战一线,用青春和朝气助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幸福、温暖、美好,是这份职业带给我的三个关键词。能跟孩子们一起成长,我想就是自己对‘不负青春’这四个字的理解吧。”北京市盲人学校学前班青年教师王坤说。
以青春化作“指南星”,这群青年,指引着视障孩子们奔赴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完)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