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李蔚 通讯员 王莹欣 涂文军
“以竹为骨,以绸张面”,全称“西湖竹骨绸伞”的“西湖绸伞”是浙江杭州地区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因“撑开一把伞,收拢一节竹”的独特技艺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6月17日,由杭州市文化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余杭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余杭区黄湖镇人民政府、宋志明西湖绸伞技能大师工作室主办,杭州宋记绸伞有限公司、青山民艺社承办的“传承创新 融入未来乡村发展研讨会”在西湖绸伞工坊举行,来自非遗部门、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等30余人参加。
上午10点,一行人实地考察了青山村的生态绿地、自然教育基地、融设计图书馆等地。
宋志明老师介绍到,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被誉为“未来乡村实验区”样板的地方,在全力抓好生态保护的基础上,青山村还积极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力推进农旅融合,建设了青山自然学校、青山运动场地、生态大草坪公园等一批兼具公益性和盈利性的项目,充分发挥了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吸引了一批“新村民”优质各类人才。西湖绸伞工坊于今年3月有幸在青山村正式落地,并陆续开展了“青山有伞”计划,针对青山村及周边的居民开展免费的西湖绸伞制作技艺培训课程,持续进行技艺的传承与传播。
在西湖绸伞工坊,一场“传承创新 融入未来乡村发展”研讨会上,西湖绸伞余杭区代表性传承人宋超详细介绍了西湖绸伞技艺的传承和推广。
西湖绸伞创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具体制作涉及选竹、劈青、贴青、上架、伞面装饰等十八道工序近百个步骤,凝结了杭州千年智慧与文化风骨。制作工序有擗竹、串骨、劈青等18道近百个步骤,造型灵巧、色彩鲜艳,具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素有“西湖之花”的美称。传承人多年来致力于西湖绸伞技艺的传承与传播和创新型发展,设计开发亲子手工体验套装及文创衍生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乡村社区,与网易游戏,支付宝,微博,抖音,电视台及企业进行跨界合作,积极推动西湖绸伞的传播工作。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首批浙江省文化和旅游智库专家王其全表示,非遗(西湖绸伞技艺)的传承发展要融入乡村振兴,要学习、研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打造成为新时代的“文明伞”、传奇色彩的“故事伞”、社会美育的“艺术伞”、惠民利民的“致富伞”、传统文化的“保护伞”。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地方文化内涵品质,带动地方特色经济发展,助力共同富裕。
杭州工匠学院副院长钱一宏分享了“非遗技艺校园传承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课题演讲,他表示把西湖绸伞非遗技艺传承贯穿职业生涯全路径,在中小学阶段通过“非遗进校园”开展职业体验,在中职阶段通过“第二课堂”开展非遗技艺传承,在大学阶段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在就业阶段通过“伞制作”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形式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认定。
在自由研讨阶段,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围绕文化传承与发展,西湖绸伞这项技艺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中的作用,在教育领域的内在联系,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如何开展进校园和进文化活动,推动西湖绸伞技艺与其它非遗整体性发展等多方面进行研讨、交流。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