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火相伴,视火如神的鄂伦春族,用篝火表达对火神的敬仰

与火相伴,视火如神的鄂伦春族,用篝火表达对火神的敬仰

首页休闲益智原始狩猎者更新时间:2024-06-06

在大小兴安岭里深处,蕴藏着一个历史悠久的神奇民族,也是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她就是鄂伦春族。鄂伦春族是世世代代居在我国东北部地区。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伦春族人口为8196人,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他们使用自己的鄂伦春语,没有文字,现在主要使用汉语汉文。鄂伦春的先人们因终年在深山老林中游猎,在同大自然的抗争中,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有了火,才得以生存,才能世代繁衍生息。因此他们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的亲近。古代鄂伦春人非常敬仰和信奉火和火神。对火神的崇拜有着历史悠久,他们认为火有驱邪祛污的作用,器皿衣物置于火上烘烤,使物体变得更为洁净。

鄂伦春族的节庆很少,定居前重要的节日只有春节,鄂伦春族的春节是送旧迎新,庆祝狩猎丰收的日子,在除夕夜,他们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燃起篝火,祭祀跪拜,祈盼火神保佑人畜平安,恩赐更多的猎物。除了春节,鄂伦春人在每次狩猎丰收归来,也要与族人一起燃起篝火围座一周,边唱边舞,庆祝狩猎归来。古代鄂伦春人非常敬仰和崇拜火神。火是原始狩猎者生存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鄂伦春人煮食取暖的依赖,也是抵御野兽的强有力的武器。

新中国成立后,鄂伦春人结束了原始的游牧生活,但对火的感情丝毫没有减弱,并热切希望有一个以篝火为主要形式的民族节日。经鄂伦春自治旗人大常委会批准,每年公历6月18日为鄂伦春民族篝火节。篝火节也成了鄂伦春族唯一的法定传统节日,每年举行一次。

为有一个永久性篝火节广场,2006年,经自治旗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建设一个集传承鄂伦春民族历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节日庆祝、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库图尔其篝火节广场”,“库图尔其”鄂伦春语为“有福气的地方、吉祥宝地”之意。至此每年的篝火节都在库图尔其篝火节广场举行,整个广场占地15.36万平方米,场地内建有5座鄂伦春民族“仙人柱”式浮雕墙及9个雕有蛇神、风神、鹰神等图案的图腾柱。从空中鸟瞰全场,恰似一个民族工艺品———桦树皮盒盖的形状。建成后的库图尔其广场也成了鄂伦春自治旗的标志性建筑。

每年到6月18日这一天鄂伦春人都会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聚集在一起,祭祀天地神灵,感恩众神福佑族人繁荣兴旺,并举行歌舞、竞技、游戏等庆祝活动。我们是赶在6月18日前到达鄂伦春旗,为的就是去感受鄂伦春人这一最具民族特色的鄂伦春民族的狂欢节。

伴随着响亮的鹿哨声,篝火节正式开启,熊熊篝火照亮了四周,划破了寂静的夜空,一堆堆篝火,在夜幕里发出金色的光辉,一串串节日彩灯闪射出迷人的光彩,浓烈的节日气氛浸透了整个广场。望着跳跃的篝火,鄂伦春人仿佛又回到了古老的过去。他们载歌载舞表达他们热爱光明、热爱火热的新生活。篝火节上能歌善舞的鄂伦春人表演了精彩的节目,展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出于对火神的敬畏,鄂伦春人对火有着一系列严格的禁忌:不许随意向火堆泼水、扔脏物、吐痰,或用刀、棍等尖锐的东西向火中乱捅,以免触怒和伤害火神。他们在点燃篝火时,树枝和木棒一定要铺排平整,严禁乱放。使用烧柴时注意不使用可能爆出火星的木柴,以免爆伤火神的眼睛。每当人们狩猎搬迁时,不许以水灭火,火种要妥善保存由一地带到另外一地。

古时鄂伦春人为保存火种,他们将一种长在桦树杆上的菌类作为载体工具。这种菌类形状像蘑菇,晾干后里面呈粉末状,纤维结构紧密、坚硬,体积小,雨水不易渗透,是一种理想的存火材料。每当行猎或迁移时,他们就从火坑里拣出一块红火炭,然后放在这菌类植物中用皮条绳绑好,把它插在一根木棍上带在后腰间。到了新的营地,在搭好的仙人柱(鄂伦春族游猎时期居住的房屋)里,再将火种埋入火坑,并举行简单的祭火仪式后,才可以加柴煮食。

鄂伦春人祖辈游猎于茫茫林海,在与大自然抗争中与火相伴,视火如神。火给予了鄂伦春民族光明与文明,千百年来,勤劳勇敢、崇尚自然的鄂伦春民族传承千年族风,筑起吉祥的篝火,在篝火旁欢歌起舞,以表达心中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福。火是古代鄂伦春猎人心中的力量,是原始狩猎者生存发展有一个重要的条件。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