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文化倾情打造【大国匠人】项目
【大国匠人·手艺物语】图片系列 【大国匠人·遇见非遗】短视频系列
--技艺雕琢时光之影--还原匠人最初模样--
--人与技艺日日相依--传递暖心匠人精神--
第八期
成都自古就有“锦官城”的说法
蜀锦作为2000多年蜀地手工艺者的心血结晶
曾一度面临着中断传承的危险
如今 蜀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70多岁的刘晨曦手中熠熠闪光
他用60年的时间
织丝成锦,寸锦寸金
这是他一生的骄傲
刘晨曦,1944年出生,成都人。
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晨曦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锦代表性传承人。
蜀锦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一起,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
蜀锦是起源于战国时期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所出产的锦类丝织品,迄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图为蜀锦成品)
四川古也称"蚕丛之国",这里桑蚕丝绸业起源最早,也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而蜀锦的原材料就取自于这桑蚕丝之中。蜀锦即是将近万跟染色的熟丝线绑在织机上通过经纬相交的方式织出来。(图为蜀锦原料桑蚕丝)
要完成一件作品,需经历初稿设计、定稿、点意匠、挑花结本、装机、织造等几个重要过程。
蜀锦其价如金主要体现在制作工艺上。每一道程序又涉及到很多独特的技艺,渗透着匠人长年累月的汗水。(图为古代传统木织机)
制作花本在古代蜀锦织造技艺中被称为“挑花结本”。
蜀锦要织出结构严谨、 多彩复杂的纹样,需要一个能够控制经丝升降,并按照程序织入纹样需要的多色纬线的提花控制装置的花本,刘晨曦正是凭借着这门手艺获得了首批传承人的称号。(图为刘晨曦展示挑花结本制作工艺)
织工要在手脚眼耳并用的情况下保持协调和对织机构造的熟悉及装造。
除了对整体工序熟悉操作外,一名合格的蜀锦织工还需要掌握打结、打竽儿、拉花、投梭、转下曲、接头等多种技能,其技艺要求之高,复杂程度,都令人叹为观止。
最令刘晨曦感到骄傲的是按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清明上河图》1:1比例仿制的蜀锦作品。
这幅作品历时三年多,前后共十余人参与织造。2012年被四川省博物馆收藏,原计划发行100幅,由于制作困难,最终生产了30余幅,现还有少数库存。(图中下方蜀锦作品为《清明上河图》)
刘晨曦回想起蜀锦厂停产的日子,至今依然哽咽落泪。
九十年代中期,由于种种原因,厂里一度停止生产。在被迫自谋生路的日子里,刘晨曦做过小生意,当过夜班保安。正值壮年被迫中断所热爱的事业。
2008年,曾经在蜀锦织造厂工作的胡光俊(图左)牵头成立古蜀锦研究所。
为了恢复蜀锦生产,传承蜀锦织造技艺,年近60的他召集了几位国家级、省级蜀锦传承人和老蜀锦厂的熟练工人。
如今,古稀之年的刘晨曦已经不适合进入车间从事传承技艺和监督生产的工作了。
蜀锦技艺省级传承人、古蜀锦研究所所长胡光俊接替了刘晨曦位置。
胡光俊十分关心蜀锦的传承和创新,他时常进入车间和工人们讨论生产过程中蜀锦布料的细节问题。
除了管理生产,他还去大学教书讲课,凭着自身对于蜀锦的一腔热爱,为蜀锦传承发力。
七十年代,成都蜀锦厂的老匠人们和工程师通力合作,研制出了现代化织机。
现代化织机添加了很多现代化的细节因素,在保持了蜀锦通经通维编织的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
但即便如此,人工织成的蜀锦为了控制品质,产量依然不高,一台织机一天只能织几米蜀锦。
现代化织机上加装的镜子,能够便于织工能够随时观察成品的细节。而改进的梭子,减少了织工的重复劳动,(左图为加装的镜子,右图为现代化改进的梭子)
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充斥,许多没经受过专业训练的游客是很难辨别手工制作和机器制作蜀锦的区别的。
“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愈发明显,正品的销路反而艰难,胡光俊一直想扩大生产规模,却一直得不到新的资金支持。(图为蜀锦织造车间)
近些年,蜀锦织造也吸取和借鉴了例如三星堆等我国古代优秀艺术文化。
加上成都历史悠久,又紧邻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蜀锦纹路上也很方便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元素,(左图为与古代文化融合的蜀锦,右图为带有万字纹、云纹蜀锦)
在一些高档服装定制店里,对布料的要求仍然必须是纯手工织造的蜀锦,而一件手工蜀锦制作的衣服售价在一万元左右。
(图为胡光俊正在整理准备发出的布料。)
蜀锦织品与其他织锦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构成有多种纹路、颜色丰富层次分明、在自然光线下能反射不同色彩。
除开肉眼可见的不同外,蜀锦织品摸起来厚重且凹凸感强。(图为胡光俊展示蜀锦产品《春花怒放》)
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唯有世代心手相传的手艺才能在风雨飘摇的历史进程中保留下来,传承两千多年的蜀锦织造技艺即是如此。
(图为织工用古代用纯木织机的工作场景的蜀锦)
根据文献的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的成都就有“锦官城”初步样貌,因为方便漂洗,市区内沿河两岸曾遍地织物作坊。在三国时期,蜀锦又进一步的发扬光大,政府在成都置锦官城,以集中织锦工匠,管理织锦,蜀锦贸易是当时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新中国成立后,蜀锦同样是成都的支柱产业,现在更成为了文化名片。但是时间追溯到十多年前,谁也没想到蜀锦织造与传承差点出现断层。
古蜀锦研究所的发起人胡光俊老师拿起摆在桌上的布料说:“你摸一摸这个质感,这才是锦。”他反感市面上的假冒伪劣品,斥之为“数码织画”。符合要求的蜀锦至少用植物染料染色的桑蚕丝织成,并以通经通维纺织工艺,其图案繁复、色彩鲜艳、触之质地坚韧厚重,在古代宫廷御用品或达官显贵彰显品位、身份之物,历来贵重。
七十年代,经过了成都蜀锦厂老匠人和工程师通力合作研究现代化织机,但也仅替代了一部分重复劳动的工作。蜀锦织造的大小工序接近六十多道,现今仍然需要多工种配合,费时费力,外加九十年代后期开始,桑蚕丝的供给减少,成本原料价格涨幅大,正品蜀锦成本高居不下,所以市面上充斥着合成纤维线、化学染料加数码印花制成的“旅游纪念品”,没接触过真正蜀锦的顾客不易分辨真伪,更严重的结果导致了人们对蜀锦的认知有误。
老艺人们看着这种情况特别无奈,“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在全球范围内都普遍存在,在06年蜀锦列为非遗项目后的一段时间里市面上良莠不齐,于是才有胡光俊老师下定决心,快60岁时创业牵头做古蜀锦研究所,他熟悉机造,又干过管理工作,恰好维持了研究所的运转。为了恢复蜀锦生产,他们召集了几位国家级、省级蜀锦传承人和老蜀锦厂的熟练工人,这其中包括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晨曦老师。
刘晨曦先生已经是位74岁高龄的老者,他站在一台机器前整理桌面上的线,粗看是个像素化的图案,从轮廓看出隐约有一些动物的元素,他通过竹条去调整编织的棉线。这是刘老师做了近五十年的“挑花结本”,是蜀锦纺造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他也凭借着这门手艺获得了首批传承人的称号。
“蜀锦小花楼织机要织出结构严谨、 多彩复杂的纹样,需要一个能够控制经丝升降,并按照程序织入纹样需要的多色纬线的提花控制装置的花本,而制作花本的作业,在古代蜀锦织造技艺中被称为挑花结本。”—百度百科里有挑花结本工艺的介绍,但是在近代的蜀锦织造中,花本同样是极其重要的环节,没有花本就无法进入到生产环节。
1958年,刘老师进入生产合作社,因为父母在解放前后一直从事纺织工作,他自小在“锦官城”耳濡目染,所以在成都蜀锦厂成立后,他第一时间加入了蜀锦织造的行业,那年他14岁,跟着厂里的老师傅学习图案设计,慢慢的接触到了蜀锦织造。
刘老师自己也认为赶上了个好的时间点,师傅带着他学习了很多传统工艺,大环境鼓励匠人们创作新元素,当年根据社会文化的发展需求,厂里不单生产传统纹案,还创新了一些体现中苏友谊,赞美新中国的图案,刘老师在那个变革的年代开始了他与蜀锦的缘分。除了日常的工作,师傅们还经常组织去学习云锦、宋锦,当时风气鼓励交流,大家取长补短。在那些年,他心无旁骛的进行蜀锦的研究,改进工艺和图案,随后的几十年下来他都没中断过研究。
“坚持”二字谈何容易,在九十年代中期厂里生产停滞,大家被迫自谋生路的日子里,他做过小生意,甚至去给别人当保安守过夜,这段时间持续了数年。蜀锦织造要求多工种合作,他一个人无法开展生产,只能利用空闲时间看书做学问。这段经历让刘老师数次哽咽,一度泪水落下,是当年的孤独感和工作辛苦,还有人生正值壮年但被迫中断研究的不甘心。
08年胡光俊老师把蜀锦织造恢复起来后,刘晨曦老师算是心里踏实了一些。他感叹自己现在年纪大了,自谋生路时操劳留下的身体顽疾导致现在每周需去医院做透析,更多的经历只能放在传承上面,希望将技艺流传下去。这同样是古蜀锦研究所几位传承人共同的心愿。
【非遗知识】蜀锦起源于战国时期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所出产的锦类丝织品,有两千年的历史,大多以经线彩色起彩,彩条添花,经纬起花,先彩条后锦群,方形、条形、几何骨架添花,对称纹样,四方连续,色调鲜艳,对比性强,是一种具有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多彩织锦。它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一起,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是蜀锦工艺的传承单位。蜀锦也是日本国宝级传统工艺品京都西阵织的前身。
特约摄影 | 邹璧宇 编辑 | 胡顺磊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