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面切割:宝石们闪闪惹人爱的“必修课”

刻面切割:宝石们闪闪惹人爱的“必修课”

首页休闲益智珠宝切割模拟器更新时间:2024-05-09

宝石刚刚被开采出来时,灰头土脸宛如路边的碎石,毫不起眼;而在经过琢型设计、分割切磨、琢磨雕刻等复杂的工序后,就摇身一变闪闪发光,仿佛天生就这般美艳不可方物。

通常来说,宝石有四种基本的琢型工艺:自由打磨、弧面、刻面和雕刻。今天宝石达人就来和大家重点聊一聊宝石的刻面切割。

刻面切工(Faceted)是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在欧洲发迹而开始流行。15世纪末,人们发明了一种可以水平转动的切割轮,这机器可以让师傅重复仔细的琢磨宝石表面,慢慢的去找到最适合可以显现宝石内部光线的表面。

文艺复兴时期市场对这种几何形和反射光的迷恋,更加速了精巧的宝石艺术的发展。在这段期间,整个欧洲的主要宝石市场,宝石内的光线管理成为了宝石切割的中心主题。

刻面琢型可以发掘宝石最大的潜在价值,因为宝石切割是一门艺术,不是说这需要很多艺术细胞和灵感,但它需要一些工程、机械和一些数学技巧。

很多宝石切割师是半专业的,他们卖宝石有时是出于兴趣和补贴家用。对于那些收藏和投资宝石的人来说,“刻面”是最实用的宝石切割风格。

宝石刻面要根据多方面考虑:

对称性是影响彩色宝石切工的首要因素,对宝石美观产生直接影响。

所以我们将对称性分为:

1)完美对称:正面对称 侧面 底部完全对称

2)整体对称:正面对称 底部稍微不对称

3)局部不对称:正面对称 底部侧面明显不对称

4)严重不对称:正面 侧面 底部不对称

厚度对宝石感观影响,主要影响颜色深浅,以及火彩的细腻程度。

主要体现在宝石抛光质量和崩口情况。

影响宝石的火彩效果,主要受厚度比影响。

最后再来和大家说说刻面宝石的不同切工,大致分为两大类。

闪亮式切工(Brilliant Cut)

参看下图,它主要由三角和风筝形刻面组成。

阶梯式切工(Step Cut)

下图这是最常见的阶梯式切工,特点是矩形刻面排列的很整齐。

锡兰切工(Ceylon Cut)

亭部为阶梯型切工,冠部为闪亮形切工。斯里兰卡至今仍在使用这个古老的技术。现代计算机研究表明,一个阶梯式切工的冠部覆盖在闪亮式切工的亭部,会产生最大的闪亮效果。

巴里昂切工(Barion Cut)

由南非钻石切割师Basil Watermeyer首创。它用圆形明亮式切工的亭部连到一个花式切工宝石。它通常会和一个阶梯式切工的冠部相结合,能比其它方法产生更大的闪亮效果。有趣的是,Watermeyer先生创造这种切工的时间比计算机光线追踪技术还要早!(计算机光线追踪技术可以用来模拟仿真宝石的折反射等光学效果)。圆形闪亮式切工的亭部,与其它类型亭部相比,效果更棒!它能展现相当明显的“光线喷泉”效果。

玫瑰式切工(Rose Cut)

特点是顶部刻面,弧形平底。偶尔你会见到刻面亭部结合一个穹顶形冠部的宝石,但这不是一个标准的宝石切工。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分类是按形状来分的。

椭圆形明亮型切工(Oval Brilliant Cut)

外形:椭圆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外形轮廓要求:肩部对称

起源:19世纪

有领结效应。其原石留存率可达到50%至60%,适合长形八面体的宝石原石。也因为它可以保留宝石较高的质量,所以多用于许多重新切割的古代宝石

垫型切工(Cushion Cut)

外形:矩形圆角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古典起源:1977年又称为“枕型”切工(Pillow Cut)

垫型切工有58个切面,是现在明亮型切工的前身。其台面较小,其他切面更大,钻石腰围较薄,整体较扁平,并且底尖被加工成一个小切面,则从台面观察钻石内部可见一个“空洞”。垫型切工流传于19世纪至20世纪,是经过多次发展和改良形成的切割方式。

祖母绿型切工(Emerald Cut)

外形:矩形

切工:阶梯型

起源:古代典型阶梯型切工的衍生加工方式,所有切面均平行或垂直于宝石的方形外腰围,外形呈矩形,亭部和冠部较扁,底尖收成线状。因常用于宝石祖母绿的加工,故名。使用祖母绿切工的宝石,较难遮眼包裹体,适合净度较高、长方形、边角略带破损或包裹体的宝石原石,其原石留存率可达60%至70%之高。

外形轮廓要求:注意切去四角的大小、线面必须严格平行。

Radiant切工(Radiant Cut)

外形:矩形

切工:混合型

起源:1977年Radiant切工发明于1977年,匠人希望综合祖母绿切工的优雅外形和圆形切工明亮度,而创出此种切工。Radiant拥有长方形外形和切去的四角。它兼顾了祖母绿切工较高的原石留存率和易搭配的形状,也拥有如圆形灿烂型切工的优秀光芒表现。Radiant切工适合略显长方,四角有破损和瑕疵的原石,原石留存率较高。镶嵌时至少应以四爪镶嵌的形式来固定四个被切除尖角的部分,以保证镶嵌的牢固安全。

方形切工(Square Brilliant Cut)

外形:方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或混合型

起源:上世纪中期,由比利时工匠发明,此种切工被不断完善,衍生出一系列改良形式。由于其改良形式兼有阶梯型切工的特点,所以也可归类于混合型切工。方形切工拥有方形或长方形外形,通常有76个刻面。方形切工可多样化,但普遍冠部较浅,台面较大,亭部较深。此种切工原石留存率高于其他明亮型切工方式,但不适用亭部较浅的宝坯。尖角处和亭部刻面产生的亮度和闪烁降低了包裹体的可见度,也稍“提高”了宝石的颜色级别,并且同样重量的方形切工宝石与圆形切工宝石相比,外形显得要大15%左右。方形的外形适合用于宝石紧密排列的无缝镶嵌,这是其他形状的宝石所无法做到的,但镶嵌时需要保护尖角。

榄尖形切工(Marquise Brilliant Cut)

外形:榄尖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起源:17世纪,法王路易十四时期也译为马眼宝或者舟形切工。此种切工的宝石两端都呈尖角,形似果核,故名。有领结效应。这种切工的原石留存率较低,其特色在两端尖角处,此处的包裹体能够被较好地遮掩,并且尖角处的闪亮度极高。镶嵌时需要注意尖角处的保护。

外形轮廓要求:尖角对称、无缺损

梨形切工(Pear Brilliant Cut)

外形:梨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起源:17世纪 也称为泪滴形切工(Tear Cut)或者坠形切工(Pendloque Cut)有领结效应。此种切工适合加工一端边角有破损或者瑕疵的宝石原石。镶嵌时需注意尖角处的保护。

外形轮廓要求:两侧翼对称,尖角无缺损

心形切工(Heart Brilliant Cut)

外形:心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起源:近代宝石外形以对称得两个翼瓣、正中的凹槽和底部的尖角组成,似心形。心形切工宝石全深较浅,适合形状不规则且整体较扁的宝石原石的,原处凹槽位置的包裹体可以被剔除,以提高宝石净度,但此种切工原石留存率较低。心形宝石的外形评价主要注重两侧翼瓣对称、形状饱满。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