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余冠彬:推进无障碍建设40年,深圳的经验、探索与启示

专访余冠彬:推进无障碍建设40年,深圳的经验、探索与启示

首页休闲益智找茬大侦探红包版2023更新时间:2024-06-16

无障碍建设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标志。2023年国家《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出台以来,社会各界对无障碍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南方都市报推出“有爱无碍·蓝皮书访谈录”,邀请社会各界对无障碍环境建设建言献策,共同展望“有爱无碍”美好未来。

本期访谈的是深圳市无障碍环境促进会执行会长余冠彬,作为一名从事残疾人事业二十多年的视障人士,他亲历了我国无障碍事业的发展,以及在深圳这片土地的具体实践。深圳市无障碍环境促进会成立于1993年,是国内推动无障碍事业的社会组织的标杆,主持、参与了多项法规、标准的制定。

在访谈中余冠彬表示,无障碍建设应当被视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组成部分,可以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社会运转效率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社会各界应当积极发声,共同提高对无障碍建设的重视程度。

谈无障碍建设的“深圳经验”

40年的建设历程

形成哪些方法论?

南都:您如何评价深圳在无障碍建设上取得的成果?

余冠彬:深圳是中国内地最早出台无障碍建设政策的地区之一,市政府1985年就发布了《关于公共场所设置残疾人设施的通知》,到现在已经快40年了。2009年,在深圳市残联大力推动下,深圳在全国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出台了《深圳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2021年又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

同时,深圳也是内地最早要求建设项目需要残障人士参与试用、评测的城市,其严苛程度基本等同于建设项目的验收环节。无论是地铁、学校、医院、公园还是市政道路,只要是政府投资的重大项目,都必须有这个流程。

此外,深圳也拥有自己的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无障碍设计标准》,很多条文与国家现行的《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相比,要求会更高。

深圳本身的环境也比较独特。相较于一些老城市,我们更像是在一张白纸上作规划,我们有“大破大立”做建设的条件。当然,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老城区的改造,我们在改造街区、小区的过程中,也会针对无障碍建设持续进行一系列尝试。很多来深圳考察残障人士事业与无障碍建设的团体,从我们这里学到了很多经验,我们起到了示范带头的作用,我个人觉得,这也是我们作为先行者的责任。

总的来说,与过去相比,深圳在无障碍建设领域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跟我们想达到的目标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

南都:很多城市都在学习深圳的做法,您认为深圳在推进无障碍建设过程中的哪些经验,值得进一步推广?

余冠彬:首先是打造各领域的标杆。深圳虽然是一座新城市,但它也有很多城中村、老旧小区亟需改造,在无障碍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打造示范街区、示范小区等标杆项目的方式,形成可复制粘贴的无障碍建设经验,推动改造工作的开展。

深圳市无障碍环境促进会组织开展体验活动。

此外,是提升全社会的无障碍意识。比如开展无障碍知识进校园活动,发动不同学龄阶段的学生,去发现身边的障碍,让他们知道“无障碍”是什么。一个孩子可以影响整个家庭,这种方式不仅能影响家长,也能够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认知,等有一天他们步入社会,能对无障碍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我们去年做了这样一个活动:我们铺了一条20米长的盲道、摆放了一些障碍物,让市民体验视障人士出行,吸引了不少人。有一位从事景观设计的工作人员说:“我之前只是在书本上了解视障人士,自己从来没有亲身体验过蒙上眼睛、拿着盲杖走路的感觉。我只是看到他们的需求,而没有真正感受过他们的需求。”通过这种体验,他们的观念受到了很大冲击,这对于他们之后在工作、生活中落实无障碍理念,会有很大帮助。

南都:您认为在一个城市开展无障碍建设,哪些问题是需要优先考虑的?

余冠彬:深圳从“无障碍环境”调整到“无障碍城市”的背后,就是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无障碍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环境的问题,它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是修好几个设施就完了,还要考虑设施的合理性和使用者的通行流线。

例如,一些场所的无障碍停车位,规格都符合标准,但由于设置在停车场的边角位置,不能真正为残障人士提供方便,这就是建设过程中没有考虑系统性、合理性。

推进无障碍建设,也不能仅仅考虑物理设施。比如说,一个政务服务大厅可能配备了低位服务台面,也设置了方便轮椅通行的坡道和电梯,但对于视障人士,他可能更需要语音导览;对于听障人士,他可能更需要手语翻译,如果场所没有配备这些服务,它的无障碍建设仍然是不完整的。无障碍建设涵盖了硬件设施、信息无障碍以及各类服务中的人文关怀,这些要素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无障碍城市。

深圳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服务台,设置了盲道与低位服务台面。

此外,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路段建好了盲道,但有市民会把共享单车停上去,有环卫工人会把垃圾桶放上去,一些路灯杆或者临时设置的监控设备,可能也直接立在盲道上。如果大家的无障碍意识不到位,即使建好了设施,其便利性也会被消减。

最开始的时候,大家可能把无障碍视为“残障人士专用”,推进无障碍建设是为了奉献爱心,但从更高的维度来看,无障碍建设的受益人群远不止残障人士。现在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远远不够。

谈无障碍观念的改变

这不是残疾人的专属

它有更广泛的受益群体

南都:从您的实际感受来看,目前残障人士、老年人对无障碍建设的需求迫切吗?

余冠彬:我认为是迫切的。以前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大家觉得残障人士能够满足温饱就可以了,但无论残障人士、老年人还是其他人,大家首先都是“人”,是人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个人发展的需求日益凸显,此时对无障碍建设的需求就上来了。我们常说“小草也有春天”,每个人其实也需要一个能在春天开花的环境。

同时,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正不断加深,如果生活环境中处处有障碍,老年人往往需要家人、保姆的陪伴,才能有一个相对高质量的生活。如果做好无障碍建设,老年人能够独立、安全地出行,自主地参与社会生活,也等于释放了身边照顾他的人,这有利于应对出生率下降,更好地发挥人口潜力;从这个维度看,无障碍城市的受益人群并不局限于残障人士、老年人,整个社会、国家都会受益。

珠海某商业综合体内,市民正在等候电梯。

此外,相较以往,我们国家的人权发展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我国签署了《残疾人权利公约》,开展无障碍建设,也是落实公约要求的体现。从个体的角度、从社会的角度、从国际条约的角度来说,开展无障碍建设的需求都是迫切的。

南都:目前全国多地都在推进无障碍建设,但也有人拿盲道举例,说自己从来没见过盲人走盲道,这些建设很可能是一种浪费。对此有何评价

余冠彬:这是一个悖论。我们先前组织残障人士听音乐会,到了会场发现,无障碍电梯没有启用,楼上的无障碍卫生间则变成了杂物间。我们问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说,这里一年都没有一个残障人士过来。

其实,这并不是因为残障人士自己不想出来,而是因为设施的不完善,导致现有环境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往往又形成恶性循环:因为场所内看不到残障人士,所以觉得残障人士没需求,所以就不建好、管好无障碍设施。

实际上,哪怕一个公共场所真的一年都没来过一个残障人士,也必须做好无障碍建设,因为公共场所是为所有人服务的。一些很偏远的地方,可能一整天都不会经过两辆车,但大家不会觉得在这些地方建设加油站算浪费,因为大家都怕自己万一需要从那开车经过,刚好就没油了。如果因为没看到盲人走盲道,就觉得盲道白修了,我觉得这对残障人士并不公平。

南都:国家《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出台,社会上对无障碍的认识理解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余冠彬:立法前后的变化还是比较大的。从我们的日常工作来看,我们与职能部门打交道更容易了。法规落地后,大家都会去进行学习,可能学习的程度不一定深,但至少能树立一些意识,他们现在就更容易接纳我们针对无障碍建设提出的意见、建议,相应的责任感会更强,不会觉得我们是来找茬的。

有了责任感之后,我们接下来就要让他们真正理解法规,并通过更多的宣传,不断影响更多的人,形成一种类似“滚雪球”的效应。

南都:当前,许多地方受预算缩减、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无障碍建设的优先级并不高,甚至出现停滞,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余冠彬:开展每一项工作的人,都会觉得自己开展的工作很重要,有什么资源都要得到优先配置。然而,从管理者的全局视角来看,各项工作任务必须依据一定的次序进行安排。有一句话是“要致富先修路”,没有人会质疑修路的重要性,因为如果基础设施不完善,很多工作都会受到影响。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无障碍建设也应当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

同时,我们还要打破固有观念对无障碍建设的认知。有观念认为,无障碍建设就是一种单纯的投入,它只满足少部分群体的需求,不会带来收益。但事实上,无障碍建设不只是成本的投入,它还是一个对未来的投资,它可以带来社会运转效率的提升。

珠海一处人行天桥,在桥面铺设了盲道。

“基础设施”的定位,意味着它是一种公共产品,它可以促进很多工作的开展。例如,现在很多酒店、餐厅已经在使用机器人配送物品,这就是一个小范围的无人物流。如果拓展到在一个小区、社区用机器人配送快递,这个片区能做好无障碍建设,机器人就可以便捷地在片区内通行,真正实现把快递送到家门口,这就是一个提升无人物流水平、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

同时,我认为还需要有更多的无障碍需求者、从业者与无障碍理念的认同者积极发声,提升相关单位对无障碍建设的重视程度。

我们观察过一个小区的单元楼,它的出入口一半是台阶、一半是坡道,居民出入单元楼时,尤其是看手机的“低头族”,可能觉得走台阶有安全风险,更倾向于走坡道,日积月累下来,坡道坡面的光滑程度比台阶的光滑程度更高。这其实也体现出,很多人都有潜在的无障碍需求,我们要争取让这些人成为我们工作的支持者。归根结底,无障碍建设需要社会各界力量不断地推动。

“无障碍城市建设深调研”系列报道

统筹:王靖豪

调研组成员:张景淞 曾奎达 韦锐佳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