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陈蓝】
2021年10月16日凌晨零点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历时约6.5小时后,飞船顺利和空间站对接。
三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顺利进入空间站,开启了首次长期驻留任务。这次任务除了驻留时间增加至六个月,最重要的看点就是中国女航天员首次进驻空间站。
10月15日晚,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广场举行。
王亚平是中国第二位女航天员,曾于2013年6月乘坐神舟十号飞船进入天宫一号,进行过15天的太空飞行,并完成了我国首次太空授课。这是她第二次飞上太空,是首位重返太空的中国女航天员。
与苏(俄)、美两个航天大国的早期女航天员相比,王亚平和其他中国女航天员是幸运的。在首次载人飞行后的20年里,美国有73人次进入太空(未计亚轨道,下同),没有一名女宇航员。前苏联则有80人次,女性只有一人次。中国自2003年神舟五号至今18年,包括此次神舟13号飞行在内,有20人次进入太空,女航天员的飞行达到了三次。这个比例远超当年苏美。
神州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的朋友圈
1963年,前苏联将26岁的捷列什科娃送上了太空,诞生了历史上首位女航天员。但很遗憾,这只是冷战时代太空竞赛中一次政治意味浓厚的飞行。由于目的已经达到,此后她再也没上过太空。整整19年后,苏联才出现第二位女宇航员萨维茨卡娅;她在1982、1984年两次飞向太空,成为首位重返太空以及首次舱外活动的女宇航员。
捷列什科娃
虽然苏联的社会制度保证性别平等,但在苏联的军事和航天部门仍根深蒂固地存在着种种偏见,导致女性太空飞行近20年的空窗期。即使在目前的俄罗斯,这种隐性的性别歧视依然存在,以致女航天员比例和女性飞行次数都低于其他国家的水平。
美国直到1983年才有进入太空的第一位女性——莎莉·莱德。她乘坐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进行了六天的太空飞行。但其实在60年代初,美国就曾有过一个代号为“水星13”、得到NASA技术支持的非官方女性宇航员计划。然而,当时美国性别歧视严重。在男性官员尤其是男性宇航员的反对下,虽然13名女性候选人测试成绩优秀,甚至超过男性候选人,这个计划最终还是被迫取消。
计划取消的消息传来,候选人之一的杰瑞·科布马上飞到华盛顿试图挽回局面。她和另一位候选人给肯尼迪总统写信,并拜访了副总统约翰逊,最后促成了一次国会听证会。
杰瑞·科布在训练中,图片来源:NASA
她们出席听证会并做了证词。但NASA代表和男宇航员代表约翰·格伦(第一位进行轨道飞行的美国人)以种种理由竭力反对。格伦甚至说出了“女性不进入太空领域的事实就是我们社会秩序的事实”这种在现在看来政治不正确的言论。
听证会毫无结果。在苏联抢先将捷列什科娃送入太空后,科布愤然在《纽约时报》撰文称“这是我们的耻辱”。但这些抗争最终都无济于事。
这些女性中最年轻的一位叫沃利·冯克。她此后四次申请NASA宇航员都被拒绝。今年,82岁高龄的她受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邀请,乘坐“蓝色起源”亚轨道飞船进入“太空”(其实距离标志太空的卡门线还差一点点),才算了却心愿,令人唏嘘。
82岁的沃利·冯克,图片来源:蓝色起源
中国是主要航天大国中兑现性别平等的优等生。我们不仅考虑了政治上的平等因素,也从科学角度肯定了女航天员的价值,即她们的性格优势对长期飞行的正面作用。
中国首个空间站原型天宫一号的两次飞行均有女航天员参与。现在,王亚平又参与了中国空间站首次六个月的长期驻留飞行。相比之下,国外所有空间站的首飞和首次长期驻留飞行都没有女性参与。
经过多年不懈的平权努力,性别歧视问题在西方国家得到了较大改善。随着航天技术的进步和商业航天的发展,女性参加太空飞行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1986年,克里斯塔·麦考利夫成为第一位平民宇航员(但不幸在挑战者事故中遇难)。1998年,艾琳·柯林斯成为首位航天飞机女机长。2006年,阿努什·安萨莉成为首位女性太空游客。2021年,海莉·阿西诺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残疾人,尤利娅‧佩列西利德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拍摄电影的演员。
海莉·阿西诺在太空,图片来源:Space X
截至目前(2021年10月15日),已经有来自9个国家(苏/俄、美、英、日、法、加、韩、中、意)的68位女性(149人次)进入过太空(亚轨道未计)。有四名女性在飞行事故中不幸遇难(挑战者号、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各两名),为人类航天事业献出了生命。
现在,科学界的普遍认识是,两性在太空中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并无明显差异。这是有大量飞行数据支持的科学结论。男女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也遵循了基本一致的标准。女性能顶半边天,这已经成为共识。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两性确实存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只有女性参与太空飞行,科学家才有机会去研究这种差异。这是女性参与太空飞行的一个重要理由。对于人类大规模进入太空、甚至未来的火星移民都具有重大意义。
当然,针对女性的航天医学研究眼下仍然很初步,还需要更多的女性飞行来支持这项研究。不过,有一件事情已经很清楚,那就是太空飞行对女性的周期性生理现象并无显著影响,过去人们对失重会阻碍血液流动的担忧是多余的。通过适当的措施,它不会对女性在太空工作生活产生实质性的负面影响。此外,多名女宇航员在飞行归来后都生下了健康的孩子,证明太空飞行不会影响生育。这些都为女性更多地参与太空飞行扫除了重大障碍。
王亚平的太空课堂
除了支持医学研究,女性参与太空飞行还会带来更多的好处:
·女性的很多生理心理特征能在太空中发挥优势,和男性航天员形成互补作用。比如女性的细心、对团队情绪和心理变化的敏感度,紧急情况时更持久的耐力等等。
·女性的亲和力和两性互相欣赏及互补,能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人际关系。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在狭窄空间中长期生活,心理稳定非常重要,女性的参与能起到重要作用。
·女性太空飞行有更高的公众关注度。这对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吸引年轻一代投身航天事业、激励女性进入科技行业,都会产生正面的社会效应。
如果我们看得更远,着眼于让人类成为多星球文明,就必须考虑长达数年的行星际旅行。这时候,女性毫无疑问更是不可或缺的。2019年7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提出了很有意思的观点,该作者认为在人类向其他星球扩展时,女性比男性更有优势,未来火星移民的飞船甚至可能是全女性的。他的依据是:
·女性体型更小。不仅自身重量少,消耗也更少,排放的废弃物也少。研究表明,女性平均每日所需卡路里比男性少15-25%,而同样活动消耗的卡路里有时只需要男性的一半。对于火星移民这样的长途旅程来说,全女性机组的飞船可以少带可观的氧气、水、食物、衣物等各种资源,而用于废弃物循环利用的能量消耗也更少。
·女性受太空环境影响更少。太空辐射和失重环境会对人体造成各种损害,对此我们已经有了很多对策。但近年的研究发现,最严重的问题可能是长期太空飞行对男性造成的视力损害。然而很幸运的是,女性受此影响不大,于是具备了相比男性的优势。
·女性天生具备适合长期太空飞行的性格特征。科学家对地球上长时间任务(如沙漠、极地等探险)成败的研究显示,男性通常在短期、目标导向的场合中胜出,而女性则在长期的居住环境中的表现更佳。这是因为居住环境更需要人际交流,女性的人际沟通能力一般而言强于男性,所以后者更适合长期太空飞行。
·人类繁衍的效率。如果人类要到另一颗星球上繁衍生息,但这艘飞船只有六个座位,是发射三男三女,还是六女加上一些人类活性基因物质更好?从效率来说,后者是前者的一倍。明显后者更好。这当然只是一个假设性问题,离开现实尚远。但人类要向地球外发展,可能也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坎。
毫无疑问,在未来的太空中,女性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她们所能顶的,真有可能不止半边天。今天王亚平的飞行只是中国女性走向星辰大海的开端。未来第一个全女性机组、第一位登上月球和火星的女性会是中国人吗?值得期待。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