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讲讲上高中时候拼车的故事。一个高中生,如果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那可是极其骄傲自豪的事情。在那个物质贫乏的时代,很多家庭甚至连一辆自行车都没有,就更不用说有孩子让他骑着自行车去上学了。要知道自行车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愣是在学校里放上一周乃至几周时间无疑是天大的浪费。因为很多学生家里没法提供一辆自行车,大部分高中生的自行车都是两人一辆临时搭伙使用的。
记得我上高一时候,家里给我准备了一辆西安产的白山牌自行车,是父亲买了新的换下来的,我当然是视作珍宝。不过发小阿忠没有这个条件,他弟兄四人,都想从家庭里冲出来,不做老农民。阿忠排行老三,下面还有个弟弟,也要上学,家里也是很为难的,我们俩就拼车去上学。本来我们俩是一级的,但我因贪玩在初中留了一级,考到四中来就低了一级,这基本不影响我们俩拼车的进行。
每周周日下午上学时阿忠背着放了书和咸菜瓶子的书包来我家,然后我们俩骑车去四中上学,大约有14里地。到周六下午三节课后放学,我们俩再一起骑车回家,这样的情形持续了近两年时间。后来他考上师专后我上高三了才一个人骑车回家。即使如此,自行车放在学校里,仍旧基本上是同学们外出使用的交通工具。这个同学要到街上去一趟,给你说一声就骑着走了;那个要回家有事情了,说一声就骑着走了。但很多同学是只管骑,不管修。大约这也是人的劣根性使然,除了少数人比较仔细外,其他是很不放在心上的。往往到周末我要骑车回家时候不是车胎没气了,就是座子松了。你还得推着车子步行到夏庄大街的自行车修理铺去修好了再走。
那时候公交车很少,从县城发来的公交车一天最多跑四趟,同学们坐车回家的几乎没有。到周六下午放学时候,校园里顿时热闹起来,到处闹哄哄的,一片沸腾。有收拾东西的,有检查自行车的,有去借教职工打气筒的。大家相互打着招呼,各自寻找本村老乡或者来自同一个初中的同学。一个人骑行自行车回家的很少,这也是当时物质匮乏第一个表象吧。至于说家里人来车接送,那更是少之又少。那时候家里有车的要么是县城厂子里职工子弟,要么是家里有开厂子的,或者家长是干司机的。能把车开到校园门口来,那简直是看到了天上的卫星一般稀奇。
当然了,也有步行回家的同学,那都是些意志力坚定的学生。现在想来,得感谢父母,能给我一辆自行车。要不然,每周都要来回跑个20来里地。其实现在想来,真得要来回跑,那学也要上,因为听母亲说过,她当年十七八岁在县城上工读师范时候就是从荆家公社跑到索镇乌河云涛附近的。跟母亲相比,我简直是太幸福了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