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刚过,熟悉的交响曲也再次奏响:各家电商一齐敞开吸钱口袋发出的巨大轰鸣,与某宝里存款数额如指间流沙的哗哗作响琴瑟和鸣,快递小哥累死累活的搬运喘息和联系客服退换货的叮叮铃声算是节拍间奏。被这一堂华丽音乐供奉的是数以万计紧盯手机优惠券的“千手观音”,磨刀霍霍,只待音乐一响,便手起刀落。
不过,下面这篇文章不是为了重复往年那些批判消费主义的陈词滥调。问题在于如何才算“买值了”?这个问题本来有个最简单的答案,就是“自己觉得好就是买值了”。但人类这种动物偏偏就不是惯于内敛自足的动物,他们在自我满意的同时,更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或赞赏。这不,在双十一前后,人们又谈论起了装富、炫富,连明贬暗褒的“凡尔赛学”也再次火了。
炫耀自我以吸引他人目光是生物本能。虚荣也提供了人类向上的动力:为了获得让人艳羡的富足生活而奋发努力。真正值得羞耻的是把虚荣作为生活的全部从而失去了自我。购物亦复如是,买到的衣服首先要自己穿着舒适漂亮,满足自己的需求,接下来才是让周围人眼前一亮,啧啧称赞:“这件衣服好贵吧?”然后再自谦一下:“哪有哪有。”这才算一整套圆满的“炫耀”过程。
但是看完下文,你可能也会觉得:在这个手机时代,装富的最高境界是卸载你手机上所有的电商APP,而炫富的最好方式还是——买书去吧!
撰文丨 李夏恩
01 手机装富技术
“卸载电商APP”“少发朋友圈”
炫耀的本质,一如前几年热销的社会学著作《格调》的作者保罗·福赛尔所精准概括的那样,就是模仿比自己高的阶层的品味。按照他的解释,在这个以貌取人的世界里,如果你衣着穿戴和吃喝举止都符合一定标准,伪装成另一个更高阶层并不困难。你也许只是个公司小职员,但完全可以时不时享受一下公司总裁的生活方式。只要你的购物车里放的东西足够“正确”,“装”成一个富人并不难——更何况“双十一”购物还打折呢。
《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美] 保罗·福塞尔 著,梁丽真 等译,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2月。
首先,澄清的一点是,大多数富人很可能根本不用这些动辄发放优惠券的网络电商APP。因为工作的缘故,从三教九流的底层劳工到腰缠万贯的上流人士,我都需要接触。在我接触的那些身价动辄以千万计算的人士当中,他们中的许多人可以说对目前流行的网络电商几乎一无所知。他们可能听说过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等,但对他们来说,这些名称只是市值符号和一个企业名称,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相隔甚远。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我用手机淘宝给一位收藏家看一件商品时,他非常惊讶这件他身后玻璃展柜中真品的仿冒品竟然在淘宝卖得如此便宜(顺便提一句,他的所谓“便宜”,相当于我半个月的工资),但最让他惊讶的是居然可以用这种方式购物。
这一点也并不奇怪,对他们每天手上流动的资金来说,“100减30”“300减100”的优惠券简直是九牛一毛,不堪一顾。他们也没有时间耗费在计算折扣券如何叠加才最便宜上。你“双十一”整夜计算省下的钱,不过是他一秒钟的进账。
所以,装富的最高境界,是卸载你手机上所有的电商APP。
但卸掉这些剁手神器,对已经习惯了电商物流服务的现代普通人来说,着实太过困难,也大可不必——因为大多数普通人毕竟没有富有到可以无视“限时特价”和“免运费包邮”的地步。所以在保留它们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不妨看看还有哪些可以“装富”的点。
《社交网络》(2010)剧照。
说到这些富人的第二个特点,可以说是戳穿那些“名媛”的必*利器:他们有微信,但是很少发朋友圈。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没有时间浪费在发朋友圈这种自我展示的地方上,另外一方面,那些名媛赶场式晒出的高档酒店会所和奢华美食(常常是日料和自助餐),不是被他们视为上不得台面的快餐食品,就是他们平日里的寻常出入和家常便饭,完全没有必要刻意展示。只有那些平日里几乎和这些豪华生活绝缘的人,才会在偶尔一染贵气时,忍不住发朋友圈向周围人炫耀:“这就是有着大理石纹路的日本顶级和牛”“来自黑海的鱼子酱,每一颗都相当于一颗黑珍珠的价格。”如果朋友圈里塞满这些炫耀性的照片,那只能证明发照片的人孤陋寡闻,所以才少见多奇。
当然,随着进化,目前也有一种貌似高端的炫耀方式,就是故作挑剔的娇嗔:“这家日料的文字烧软塌塌的,实在没有在东京吃的香脆可口”或者“这家喜来登酒店的床垫实在太硬了吧,一觉起来我脖子都僵硬了”。表面上这似乎显示自己养尊处优且见多识广,所以才格外挑剔。但如果是一个真的上层阶级的人士,最起码的礼仪就是克制自己的情感,不会随随便便地挑剔抱怨。遇到同样的事情,他们可能只是微微皱下眉头,放下不吃;或者捏一捏僵硬的脖子,泡个热水澡,完全没有必要发朋友圈刻意抱怨——毕竟,他们也不是酒店的试吃员或是试睡员,也不是大众点评或是携程网的资深会员,不用靠点评换积分。
尽管真正的富人很少发朋友圈,但如果观察他们发的寥寥可数的朋友圈,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点:真正的富人阶层往往并不在意他人的想法,他们身处的阶层和财富让他们拥有自信的资本,不必向他人炫耀讨好,只需要做好自己便可以。有时甚至也会带有某种“恶趣味”地展示一下自己的某些无伤大雅的“怪癖”。
譬如今年7月,英国约克郡博物馆在推特上发起了一项翘臀选美大赛,号召全球各家博物馆展示自家藏品中的翘臀。这项大赛听起来虽然有些“沙雕”,但其实也有其历史渊源,初民时代总是以臀部肥大为美,因为这意味着旺盛的繁殖力,至古希腊时代,爱与美之神阿芙洛狄忒即以臀部之美闻名于世,还由此诞生出一个形容臀部之美的词:Kallipygos,译为中文即“佳丽屁股”。这场翘臀大赛虽然得到了全世界不少博物馆的响应,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大英博物馆。但在一向端方清正的国内博物馆,却罕有接龙者。但就在这项选美大赛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我看到一位万年不发朋友圈的西洋古董收藏家居然发了一套九宫格照片,全是他拍摄的古代艺术美臀照片,其中两件正是他自己的收藏品。
网友@NyoEi 晒出的部分翘臀大赛参赛作品。
所以,比起那些刻意做作的炫耀,表现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自我,其实是既便利又正确的装富方式。
一个经常保持沉默的朋友圈,足以让周围人猜不透你究竟属于哪个阶层,这个时候,只需要在朋友圈,适时晒出一些表现自我个性又能彰显品味的字句和图片,就足以在千篇一律转发转载的朋友圈里鹤立鸡群。关键问题在于,什么样的朋友圈才算是鹤立鸡群呢?简单地说,就是一些“小众”话题,但这些“小众”话题又不能“小众”到地球上知道的人不超过一千人。要让人看得明白,又不能太过矫情暴露出“装富”的心理,确实需要斟酌一番。
02 旅游装富技术
“只看冷门艺术品”“只去人迹罕至的景区”
电视剧《古董局中局》(2018)剧照。
如果那些富人朋友圈的内容可供参考,除了某些刻意炫富的富豪们摆出一副惊世骇俗的姿态(譬如拿价值千万的成化斗彩鸡缸杯喝茶)之外,多数人的朋友圈内容不外乎是艺术品和旅行拍摄的风景。前者是个人品味的体现,后者则代表了自己的阅历,同时也代表了自己的富人身份:无论是到世界各地旅行,还是昂贵摄影器材,都是有钱有闲者才玩得起的游戏。
艺术品是最容易仿效的对象。投资艺术品虽然所费不赀,但好在顶级艺术品最多的地方基本上是免费的,那就是博物馆。只要逛一趟博物馆,除了隔着玻璃展柜无法触摸之外,你完全可以享受世界上大富豪们享有的顶级艺术体验。
但需要注意的是,博物馆里的展品在显示身份上也有高下之分:越是万众瞩目的所谓“网红”展品,品味越低下。这倒不是因为这件艺术品本身品味低下(当然,乾隆朝的某些花里胡哨的大瓶子本身品味确实不高),而是跟上百人挤在一起就为快速摆拍一下的做法,无异于大街上看火灾现场凑热闹。小众的意思就是尽量避免人群,选择独处。
当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某一件网红展品时,只有你自己静静地在某个被遗忘的角落,欣赏某件罕为人知的艺术品时,那种阗静安逸的感觉,就仿佛是与这件艺术品进行一对一的对话,就在这一时刻,它可以说完全属于你所有。
在国家博物馆,来到这里的参观者大都会被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这些教科书上熟悉的面孔所吸引,很少有人会留心展柜里那两只汉代的铜鎏金熊镇,它们太小,太不起眼,在国家博物馆庞大的收藏序列中属于可有可无的存在。它们出土的地点也不是哪座引人注目的遗址大墓,不过是安徽合肥市建华窑厂施工时发掘出来的数件文物中的两枚。
国家博物馆的汉代鎏金铜熊镇。
但正是这样冷门的艺术品,才是装富必备的关注对象。
如果你愿意俯下身体关注它,一方面体现了自己特立独行的非凡品味,另一方面,这两枚熊镇本身也与财富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中国古董教父”之称的已故顶级收藏家安思远(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拥有无数价值连城的藏品,其中宋本《淳化阁帖》在2003年被上海博物馆以450万美元的天价购入,成为上博的镇馆之宝。但这位全球驰名的收藏家生前最喜爱的收藏之一,却是一直放在案头的一只鎏金熊镇。2015年,这只熊镇在纽约佳士得的安思远专题拍卖会场上,拍出了令人瞠目的285.3万美元。它的新主人,则是收藏界的另一位传奇人物,意大利收藏世家出身的朱塞佩·埃斯肯纳齐(Giuseppe Eskenazi)。
安思远和他的熊镇。
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你想再看到这位身价百万的传奇鎏金铜熊镇,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在国家博物馆里那枚几乎一模一样的熊镇,却足以带来相同的效果,在你与它隔着透明的玻璃进行沉默的交流时,它就可以是你的私人收藏,而你本人就可以是安思远那样的收藏家。
旅行拍摄似乎难度稍大一些,毕竟从理论上讲,以自己住的地方为原点,去的地方越远,时间越长,花费越大,越能展现出有钱的一面。但事实却与理论有着不小的差距。我在敦煌采访时,刚好和一支沙漠探险(玩乐)队住同一家宾馆——居然和出差的记者住同一家宾馆,可见这群人应该没什么钱——但这些穿着各种高端野外服、戴着夸张墨镜的中年大叔们纷纷称对方为“总”似乎又表明他们是哪家公司的大老板,其中好几位还曾有在藏地登山的经历。开始时,一切倒还像模像样,每当我拖着疲惫的身体采访回来吃完牛肉拉面踱回宾馆时,刚好会碰上这群老板们集体走进大厅。他们个个被风吹日晒弄得灰头土脸,但仍然有说有笑,精力旺盛,不过总给人感觉像是一群穿着不菲的清洁工。
直到他们活动的最后一天,我终于明白这种尴尬感究竟在哪儿:那天晚上,宾馆的大厅里拉起一面大横幅,那些人纷纷在横幅面前摆成各种夸张的姿势拍照留念,最后集体合影时,他们一起放声高吼《团结就是力量》,在那一刻,我突然想起门口一家小饭馆每天下午开门前,店长对店员做的集体培训的场景。那种打鸡血式的热情可以轻而易举地拉低自己的身价。想象一下,一群人在凡尔赛宫或是埃菲尔铁塔前合影留念,还纷纷摆出剪刀手的样子,或是在京都清水寺的舞台上高唱《团结就是力量》,你不会觉得这些人属于某个高端旅行团。
翻看富人的朋友圈,会发现他们即使去某个地方旅行,也会尽量避开人群,享受人迹罕至的风景。这种与风景独处的感觉,其实与在博物馆里关注一个无人问津的藏品一样,都是一种私人所有欲的表现:这一刻,清风明月为我所有,我只是享受它,我发朋友圈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公开,而是为了与其他能同样独享它的朋友共享。仅此而已。
这些人去的地方很多都可以称得上“稀奇”:有可能是某个少有人去的原生态古镇、一片湮没在森林中的遗址、某个被遗忘的名字让人记不住的城市或是国家,等等。他们发在朋友圈的旅行照片如果不标明地点,你几乎猜不到这里究竟是哪儿,只能大概觉察出仿佛是地中海沿岸或是东南亚的某个地点,大多数是人文古迹的探访。这也符合保罗·福赛尔在《格调》中对富人阶层“崇古癖”的描述:越古老的事物越能抬升一个人的地位和身价。
如果从区位上来划分旅行地点高低的话,那么国内旅行是西南、西北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那些网红名媛最喜欢自拍东部沿海高档酒店,刚好是富人眼中旅行的最低端。国外旅行则是东欧高于中欧,中欧高于北欧和南欧,北欧和南欧又高于西欧。欧洲高于北美,非洲(埃及著名的景点,比如金字塔之类的不算)和南美洲共同高于欧洲和北美洲。看到这样排序,不得不让人有些怀疑他们的目的不是旅游,而是去做田野人类学研究。但我确实见过两位奇葩的人士,一位在巴尔干半岛冒着内乱战火东游西窜了半年,一位准备前往毒枭混战、内战频仍的洪都拉斯。
这里并不是鼓励人人为了“装富”都拿出战地记者的精神跑到世界的另一端身冒锋镝。世界这么大,可以去的安全又便宜的地方多得是,如果真想去看看,完全可以找一个安全又少人问津的古镇住上两天,感受一下未被商业摧毁的原生态气息(这也意味着可以给你的钱包省下不少浪费在商业设施上的钱)。以人类学家的观察精神,拍一些尽量没有自己入镜的景色和风物的照片:一名站在斑驳的古城墙下拿着花朵微笑的小女孩,一个扛着扁担正从石桥上走下的老太太,坐在凉亭里托着旱烟袋的老汉,正在刮鱼鳞的中年大叔,被人遗忘的石像上褐绿色的苔藓,还有看得见星河的夜空。
当然,还有一个更简便的方法,就在你所在的城市里,找到一家有格调但却少有人知的酒吧或是餐馆,在那里安静地吃上一顿饭,然后找条幽静却有古朴风味的小巷转一转,随手拍几张环境的照片(切记不要拍食物),不必加太多的解释,只要一两句点缀的话就可以了。哪怕只是一声“早安”或是“晚安”。可以在收获一众点赞的同时,也让人对你的身份阶层猜测不已。面对他们的疑问,只需要适时晒出一个自信的微笑就足够了。
当然,这样的事情千万不能做得太多,每半年有两三次就足够了。不然一顶“文青范”的帽子又会被稳稳地扣在头上。
03 衣着装富技术
“隐藏名牌”
《*都市》第四季(2001)剧照。
博物馆和旅行拍摄,基本上都可以逃过“双十一”买买买的剁手浩劫。但有些东西却是消费必须。那就是身上所穿的衣服。在这个以貌取人的社会中,佛靠金装,人靠衣装绝非虚言。但如果服饰并非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遵循“一分价钱一分货”原则,有些价格昂贵的西装三件套即使穿在身上,也像婚礼现场的司仪,而有些衣服只要得体,即使是地摊上买的帆布鞋也能穿出名牌的感觉。
不得不说,如今的所谓时尚偶像剧误导了不少观众的审美。这些偶像剧中的男女主角衣着貌似奢华,女性的服饰充满了各式各样古怪的纹饰和繁复的装饰,皮包上的商标之大生怕观众不知道它是名牌产品。男性则永远是一身挺括的彩色铅笔色系西装,簇新得一尘不染,头发的发胶之多,让人相信即使把他扔进海水里泡上三个月还能保持硬朗的发型。这些人的家居除了大之外,就是塞满了各种远看雕刻繁复近看粗制滥造的韩式家居,许多地方还闪闪发亮。太过光鲜亮丽的服饰和背景,看的时间长了觉得自己雪盲症都要触发了。
一些影评将其称之为“塑料质感”,真是恰切的譬喻。它们就像是糕点店橱窗里的蛋糕模型,既不中看也不能吃。它只是大众对富人生活品味的想象,一如父母亲手给你打造的新房装修一样,离真正的“奢华”差出十万八千里。造成这一切的真正原因,恐怕是那些可怜兮兮的编剧和美工们,这些尴尬的布景和剧情,都是这些常年被拖欠工资的影视底层民工吃着泡面鼓捣出来的,你实在不能指望一个没吃过蛋糕的人造出比橱窗里塑料蛋糕更像蛋糕的东西。
网络表情包,“塑料质感的偶像剧”。
那么真实富人的衣着是什么样的呢?保罗·福赛尔写于三十年前的《格调》虽然有些分析已经过时,但有些却仍然精辟入理。譬如他对衣着在社会地位上的“可读性”的分析,至今仍可谓是金玉良言:
“当贫民阶层欢聚一堂共度闲暇时,绝大多数人会身穿印有各种文字的服装亮相。随着社会等级的升高,低调原则随即开始奏效,文字逐渐消失。中产阶级和中上层阶层的服装上,文字被商标或徽记取代,例如一条鳄鱼。再往上,当你发现形形色色的标记全部消失了,你就可以得出结论:你已置身上等阶层的领地。”
这段话放在今天几乎完全适用,富人阶层确实很少穿戴印有各种文字的服饰,但另一个角度来说,许多年轻人,哪怕是富二代有时也很喜欢穿着图案夸张的服装,但图案与图案不同,有些图案不过是商业展示,让人穿上后就像是活动的广告牌,而有的却是彰显个性。譬如穿着一件带有真正美国飞虎队标志的皮夹克,或是仿明代飞鱼服图案绣花(而非印花)的大衣,同样会让行家里手刮目相看。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衣着无论新旧,看起来都不是那么笔挺整洁,“笔挺整洁”正是“塑料质感”的同义词。穿着过于笔挺,恰恰证明穿着者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过分谨慎,时时焦虑自己不得体,所以缺乏自信。笔挺整洁往往属于那些不断焦虑自己身份地位的白领职员。真正的富人就像上面所提到的那样,他不需要去赢得谁的瞩目,所以他的服饰只为自己服务,舒适而非整洁才是第一要务。宽松、闲适带着些慵懒的气息最具有富贵气息,因为它展现出你时时关注的是自己的感受而非他人的眼光。而在质地上,天然的永远胜过合成的,手工的永远胜过机器的。天然的棉、麻、羊、毛和丝制品是他们的偏爱,冬天一件稍微有些陈旧打结的毛衣披肩,或是夏天的一件色系黯淡的麻布T恤,只要搭配它们的不是大金链子、手串和装饰满LV图案的皮包,穿在身上都可以凸显出富人的效果。
至于手工制作,很大程度上是迷糊众人的障眼法。许多号称手工制作的服饰,除了价格上惊人之外,与机器缝制的衣服并无太大区别。所谓的“手工”更多像是一个概念,让人相信这件衣服中真的包含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仅此而已。但一些细节确实可以体现出手工的特点。譬如我曾见过的一位女企业家身穿的旗袍,月白色的衣服上只是点缀着一些清供图案的刺绣,这些刺绣只有一元硬币大小,就足以在一群穿金戴银的阔太太中鹤立鸡群,引起啧啧称赞。关于这一点,我只想告诉你某宝上有一种叫做“绣片”的好东西,很多日系和国风的绣片只要搭配得当,完全可以穿出同样的效果。如果你掌握一些绘图技术,完全可以设计出属于自己的绣品,电脑刺绣定制,价钱同样会让你惊喜。
这种对手工的迷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名牌的一种消极的反对。所谓的国际大牌,很大程度上确实意味着时尚流行,但对那些更关注私人感受的富人来说,时尚流行有时就等同于随波逐流,甚至是同流合污。这一点让他们避之不及。因此,手工服饰的“唯我独有”,才备受富人阶层的喜爱,因为它具有不可复制性。有时富人阶层甚至还会刻意隐藏名牌。就像我曾经见过的一辆奇怪的汽车,它车头的车标是一个双手合十的银色神女。司机让我猜猜这辆车是什么牌子。“劳斯莱斯?”他点点头:“老板觉得劳斯莱斯的车标太扎眼了,所以换成了这个谁也不认识的。”(可这不是更扎眼吗?)
《社交网络》(2010)剧照。
越是你看不明白的品牌,就越会往贵了猜,这是人类的通病。所以如果想在穿着上装富,最好的方式是选择那些不为人知、富于个性特别是具有某些手工特征的小众品牌服装。在饰品上也可以选择那种具有手工风格的饰物。银饰比金饰价格更低廉,而且样式更多。但无论如何切记一点准则:低调的奢华。完全不必想着刻意讨好他人,只要尽量让自己舒适、自足,体现出最自信的一面,就足以让人刮目相看。
但无论是衣装、首饰还是朋友圈发的照片,这些不过都是表象。与这些富人接触得越多,你会越发现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对文化的迷恋。无论是像人类学家或是考古学家一样特意去探寻历史古迹,还是穿着具有前工业时代手工制作的服饰,无一不体现了这一点。如果说一个富人有何焦虑的话,那么他们最担心的就是被当成是粗俗不堪的暴发户,除了有钱之外一无所有。他们私人最喜欢购买的东西,其实是书。而那些包装粗恶的快餐文学和成功学图书,他们是嗤之以鼻的——真正的成功人士不需要成功学打鸡血的励志激励,而成功的真正秘诀也不会写在这些成功学的书当中泄露机密。一本装帧精良、内容精彩的人文社科类书籍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惊喜。这些书不仅仅是作为书架上的装点,更能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品味。“仓廪足而知礼仪”,财富的积蓄必然会带来文化层次上的需求。所以,不止一位富人表示,自己最期望收到的礼物,其实是一小箱精心遴选的好书。
《非凡抄本寻访录》,[英]克里斯托弗.德.哈梅尔 著,林国荣 译,甲骨文·社科文献出版社,2020年4月。
一部限量精装本的《非凡抄本寻访录》能让一位著名的珠宝收藏家欣喜不已,讲述艺术珍品在二战中跌宕命运的《劫掠欧罗巴》也是某位艺术品商的案头书。海豚社编号的仿皮革轧花书封的经典小说是他们随身挚爱,还有许多著名作家的游记,是这些富豪们在世界某个角落的星空下一起共度良宵的伴侣。
所以,装富的最好方式还是,买书去吧!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李夏恩;编辑:西西;校对:王心。封面题图为电影《唐伯虎点秋香》(1993)剧照。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