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家孩子的心理学老师,给班上几个学生做了智商测试。结果让我有点震惊——
问题是,长久以来,我对这俩娃的感觉,一直都是相反的。我一直认为,老大远远要比老二聪明。
别的不说吧,“智商指数略低”的老大,从小到大都是学校数学竞赛队的选手,其他科目也都能轻松掌握。小学的时候,他就能把电脑、打印机……拆零碎了以后再重新安装起来。
反而是“智商超高”的老二,学东西一直慢半拍,口头禅就是“我学不会”。到目前为止,在学校上的还是数学普通班,根本没有展示出一点所谓“天才”的迹象。
可是,智商高的人,难道不应该是做什么都超级容易吗?为啥还会有我女儿这样的“数学困难户”呢?
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读了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两位教授的著作《成为黑马:在个性化时代获得成功的最佳方案》。
一、智商指数,一个片面的“骗局”
在《黑马》一书中,两位哈佛教授对教育界长期以来奉为圭臬的“智商指数”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智商指数是标准化社会的产物,不应该作为衡量人才能力的标尺。
比如今市面上最常见的针对儿童的智商测试——“韦克斯勒学龄前和小学智力量表第四版”(缩写为WPPSI-IV)为例。在一次测试中,两个来自马萨诸塞州的男孩在测试项目中所展现的各项能力,如下图所示——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光看图表的话,请你判断一下:哪个男孩更聪明呢?
科学家把像图1这样弯弯曲曲的图案称为“锯齿状模式”。
我们来看两个男孩的智商锯齿状模式图——
男孩A在智力的4个维度(组块设计、符号搜索、相似性比较和拼图能力),比另一个男孩表现要好得多;
但另一个男孩B在另外的3个维度(图片概念、图片取消和图片记忆)上,表现得更好。
所以,你可能会觉得,这两个男孩的智商分数应当非常接近。
但你错了。
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男孩A的智商得分是117,其对应的百分位是85%,也就是说,只有15%的人智商比他高;
而另一个男孩B的智商是98,对应百分位是45%,也就是说,有55%的人,智商都比他高。
因此,根据标准化思维,男孩A聪明,另一个男孩B则低于平均水平,有点笨。
这样一解释,你是不是有点明白了?
如今的标准化智商测试,实际上存在一个重大的缺陷——它试图在用一个最简单的数值,来为拥有不同天赋的人打分,用来判断人们综合能力的高低。
这就好比你把会造汽车的小明,和会编程序的小强放在一起做比较,然后得出结论说小强就是比小明聪明,小强才是真正的人才……问题是,你如果让会编程序的小强去造汽车,他很有可能一个轮子都造不出来。
电影《万神殿》截图
二、“标准化智商测试”为什么流行?
既然标准化智商测试并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为什么它还流行了那么多年呢?
哈佛教授指出,那是因为——
我们身边最重要的机会制度——教育体制,其实是在强制实施一种“人才的配额制度”。
在高等教育中,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进入精英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每年招收大约1300名学生;耶鲁大学也是一样。
麻省理工和哥伦比亚大学每年录取大约1400名学生。
哈佛和布朗大学每年招生人数约为1600,斯坦福大学招生仅为2000多一点……
而美国人口尽管不多,也足有3.3亿,更别提世界上还有其他那么多国家。
总之,优质的教育资源永远是稀缺的。特别是在20世纪初,随着申请人数迅速增加,大学因为基础设施的限制,都对自己的招生名额进行了严格限制。
这个名额限制不会按照考生的素质进行任何调整,有多少考生具有天赋并不重要。
电影《万神殿》截图
令人郁闷的是,除了大学录取,在教育系统的其他部分,优质资源同样紧缺。比如:顶尖幼儿园、重点小学、名牌中学、资优生培养项目……
所以,“人才难得”不是真的——比如,每年有资格进入哈佛大学的学生,数量远远超过哈佛的实际录取人数——事实是,标准化制度的限制,导致了人才难得。
然而,不会有任何一所学校会告诉你说:我的录取就是瞎搞搞的,抽签都比我的判断靠谱……他们既要“维持配额”,又要显示自己的“公平和科学”。所以,应该怎么办呢?
编造一个“看上去很靠谱”的理由——“智商指数”就是其中一个看似靠谱的理由。反正也没几个人能真正看懂。
电影《万神殿》截图
三、“智商指数”为什么让人感觉如此靠谱?
既然“智商指数”存在偏差,那么为什么它看上去会如此靠谱?
毕竟,的确有大量研究发现,许多精英人士都具有高智商。而名校学生的智商数据,也通常高于一般人群。
这是因为——
首先,“智商指数”尽管有偏差,但它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的综合认知能力。
比如,智商80的人,相比智商150的人,他在认知上肯定有“长板”,但是他的“短板”可能会比较多。
其次,现有教育体系所设计的标准化考试,其内容本身就容易让“高智商人群”得到高分。
简单地举两个例子:一位汽车维修高手,他参加高考的话,分数可能一塌糊涂;而即便像马云这样的商界奇才,高考数学也只得了20来分。
第三,多年以来,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社会机会一直向着“高智商指数”的人群倾斜。
所以天长日久,“高智商指数”的人群所积累下来的优势也会慢慢增加,最终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
最后,也是最可怕的一点
当你通过智商测试或者各种类型的标准化考试,判定自己是“一个不够聪明的人”的时候,你可能会给自己所有的失败都找到了借口,也很可能会放弃本应该付出的一切努力。
电影《万神殿》截图
四、决定你成就的,
是你智力维度中的“长板”
那么,了解了智商的奥秘以后,我们当家长的,能够获得什么启发呢?
首先,如果我生了一个在智商测试中得分没那么高的孩子,或者说考试成绩没那么好的孩子,其实也没有关系。
因为“智力的锯齿模式”所反映出的是:一个人的素质是由多个维度的数值构成的,但是这些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很低——
你掌握的词汇量很大,并不意味你就擅长写作;
你擅长三角学,并不意味着你就擅长微积分;
你擅长记住别人的名字,并不意味着你就擅长回忆出音乐旋律……
而一个人的终身成就,是由智力维度的“最长板”所决定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说到人类成就的“最极致”,诺贝尔奖。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智商一定需要达到“高山仰止”的水平,比如190?并不是。
研究发现,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智商仅有120的科学家,也大有人在。
而要想实现人类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成就,你根本不需要像科学家一样聪明……平均值以上,也就够了。
电影《万神殿》截图
五、“黑马心态”和“卓越之境”
如果大多数人的智力维度中都有“长板”值得挖掘。那么那些“智商普通”/“不符合传统优秀标准”的人(所谓黑马人物),他们获得成功的秘诀,又是什么呢?
答案是:心态。
哈佛教授总结了称之为“黑马心态”的四种心态,包括了解自己、积极选择、忽略长远目标,努力实现短期目标。
所谓选择,就是在充分了解自己的长板和短板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去奋斗——比如,学数学费力就不要去硬拼奥数了。
而“忽略长远目标,努力实现短期目标”,可以用名为“卓越之境”的一张图来说明(这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实验,而是一个被数学家称为“全局优化问题”global optimization problem的案例。
想象一下,山峰和山谷的景色,一直延伸到我们目所能及的地方。你的任务就是爬到最高峰。但是你没有地图,也只能看到自己附近的斜坡……那么,如何才能找到一条有望成功的攀登路线呢?
数学家有一个术语可以用来形容黑马人物为了达到卓越而采用的策略:梯度上升(gradient ascent)。
首先,环顾四周,确定哪个斜坡最陡。你朝最陡斜坡的方向爬了一会儿,然后停下来,环顾四周,再看看是否有更有利的攀登方向,能否找到一个更陡的坡。
通过一次又一次重复这个过程,你会爬得越来越高,直到最终达到顶峰。
虽然这可能不是最快的途径,但它最终会可靠地把你带到巅峰地带。
“卓越之峰”让我们明白,为什么黑马心态,要比强调“了解目标、努力工作、坚持到底”的标准化公式更有可能引导你走向成功。
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地形。你可以看到的山谷和山峰与其他人完全不同。这就意味着,没有一条通向卓越的通用道路。
梯度上升说明了短期目标和长远人生目标的区别。当选择向一个方向前进的时候,你相当于正在为自己设定一个短期奋斗的目标。你不会直接去攀登峰顶……因为除非你已经很接近峰顶,否则你根本不知道它在哪里,也根本不知道到达顶峰的最佳路线是哪一条。
但是如果你依赖于情境决策,即当追求短期目标,同时在遇到一个更好的行动策略或者选择机会的时候,保持改变目标的灵活性,那你就会越爬越高。
与此同时,你会在攀登的过程中,因为不断地实现着“小目标”,而不断获得满足感而非挫败感。要知道,“满足感”是人类获得自驱力最大的来源。
而教育孩子,道理也是一样的。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